作者简介:何祥祥(1991—),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E-mail:xianghe2009@126.com
为评估草莓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6年3—4月份对浙江地区基地温棚和市售草莓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草莓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并运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对分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霉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温棚草莓菌落总数为120~48 600 cfu·g-1,大肠菌群为3~1 100 MPN·g-1,霉菌为0~2 900 cfu·g-1;市场草莓菌落总数为1 900~36 900 cfu·g-1,大肠菌群为15~1 100 MPN·g-1,霉菌为200~6 100 cfu·g-1;同时鉴定出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阴沟肠杆菌( Enterobacter cloacae)、河生肠杆菌( Enterobacter.amnigenus)、植生拉乌尔菌( Raoultella planticola)等19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和毛霉属( Mucor)、镰刀菌属( Fusarium)等5株霉菌,所检出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霉菌多数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研究结果为草莓微生物数量的控制和开发杀菌抑菌技术提供了参考。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in strawberry, hygienical microbiology was examined from strawberry which sampled in greenhouse and market of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March to April in 2016 year according to the food hygiene standard of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Then bacteria counting, enumeration of coliforms and mold detection were carried out. The bacteria and mold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amples were identified by Vitek Auto Microbic System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bacteria, coliforms and mold of strawberry in greenhouse ranged from 120 to 48 600 cfu·g-1, from 3 to~1 100 MPN·g-1, from 0 to 2 900 cfu·g-1, respectively. And the number of bacteria, coliforms and mold of strawberry in market ranged from 1 900 to 36 900 cfu·g-1, from 15 to 1 100 MPN·g-1, from 200 to 6 100 cfu·g-1, respectively. Meanwhile, 19 gram negative bacteria species such as Escherichia coli, Enterobacter cloacae, Enterobacter amnigenus, Raoultella planticola and 5 mold species such as Mucor and Fusarium were identified. Most of the identified bacteria and mold had serious pathogenicit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ould be helpful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and develop new sterile technology for strawberry.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作为一种即食性水果, 是冬春季节市场上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水果之一。草莓营养丰富, 柔嫩多汁, 口味酸甜,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素有水果皇后美誉[1]。草莓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浙江省作为我国早熟草莓的主产区之一, 其生产质量直接关系到东南地区及全国早熟草莓的销售状况和食用安全。成熟后的草莓果实含水量达到95%, 在成熟过程中, 为有害微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极易受到细菌和真菌污染, 成为草莓食用的安全隐患之一[2]。目前, 我国判断食品卫生的主要依据是检测一些重要的微生物指标, 如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致病菌以及霉菌和酵母菌等。因此, 开展采后卫生微生物学检查和鉴定, 对于草莓的食用安全至关重要[3]。
本实验按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对草莓进行采后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霉菌等微生物学指标检验[4], 同时在对检出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础上, 通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对细菌和真菌进行鉴定, 分析草莓中致病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为草莓微生物质量控制和有针对性地杀死草莓表面有害微生物提供依据。
1.1.1 样品来源
草莓分批采于浙江省若干生产基地和市场, 采样时间为2016年3月— 4月, 采用随机抽样, 选取18个批次进行检测, 编号分别为1— 18。
1.1.2 仪器与试剂
VITEK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和检测卡(GNI), 生物梅里埃公司(美国); 微生物培养纯化所用的麦康凯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PCA培养基、乳糖蛋白胨等均为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
1.2.1 检测方法
草莓样品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和霉菌的测定分别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789.2— 2010[5]、GB4789.3— 2010[6]、GB 4789.15— 2010[7]进行。
1.2.2 细菌分离与鉴定
将分离的细菌划线培养于LB培养基平板, 约12~18 h后挑取单菌落, 按照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仪标准操作流程进行。鉴定前先用棉签刮取少量菌落于0.45% NaCl, 调浊度至0.50~0.63麦氏浊度, 然后放置于充填机, 通过真空泵以负压形式使菌液均匀分布于鉴定卡片。最后取出并放置于系统培养室, 并启动程序。VITEK系统自动检测, 在8~10 h后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到最终结果[8, 9]。质控菌株为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ATCC700324。
1.2.3 真菌鉴定
真菌提取方法参照ZR Fungal/Bacterial DNA MiniPrepTM(Zymo Research)。刮取少量真菌到0.45% NaCl, 经过一系列分离和洗脱后得到DNA样品, 用1%的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分析。并对真菌V3区进行PCR扩增, PCR产物经切胶回收、加尾后, 与pGM-Simple-T Fast 载体进行连接, 转化大肠埃希氏菌DH5α , 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鉴定。V3区引物序列[10]: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 ITS5:5'-GGAAGTAAAAGTCGTAACAAGG-3'。PCR反应体系50 μ L:基因组DNA、引物各1μ L, 灭菌双蒸水2 μ L, Platinum® PCR SuperMix 45 μ L。反应条件:95 ℃ 5 min; 94 ℃ 30 s, 58 ℃ 30 s, 68 ℃ 1 min, 35个循环; 72 ℃10 min。
按照食品检验程序, 分别对3月份16批和4月份15批草莓样品及时进行卫生微生物学检测, 结果见表1和表2。总体上看, 草莓的含菌量比较高:一方面, 草莓顺地生长, 直接接触土壤, 极大地增加了感染土壤微生物的机会; 另一方面, 草莓为喜温湿植物, 一般适宜生长温度18~25 ℃, 湿度60%, 温湿环境也为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 这些条件都有可能造成草莓污染程度较高。另外, 市场草莓的污染程度比温棚高, 这可能与草莓运输或储存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有关。
![]() | 表1 三月份草莓采后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microbiological determination of food hygiene detection for strawberry in March |
![]() | 表2 四月份草莓采后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microbiological determination of food hygiene detection for strawberry in April |
在VITEK系统中进行鉴定, 获得了19株细菌, 编号分别为B1-B19。这19株菌的名称及致病性见表3。其中,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溶血巴斯的菌(Pasteurella haemolytica)、鲁氏不动杆菌(Presumptive Acinetobacter Lwoffi)、河生肠杆菌(Ent.amnigenus)等可引起人体呼吸道疾病, 气味沙雷菌(Serratia odorifera)可释放高致病毒素,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和居泉沙雷菌(Serratia fonticola)可引起人体腹泻。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这19种细菌分别属于3科(假单胞菌科、肠杆菌科和弧菌科)和8个属, 且在土壤中均有分布[11]。草莓果实贴地生长, 这些细菌可能直接来源于土壤, 或是储运过程中的污染。
![]() | 表3 草莓细菌的VITEK鉴定结果 Table 3 Bacteria identified by VITEK in strawberry |
草莓真菌鉴定结果如表4, 编号为F1— F5, 根据真菌分类手册[29]分别为:接合菌亚门毛霉属卷枝毛霉菌(Mucor circinelloides), 接合菌亚门毛霉属多变根毛霉变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var. regularior), 半知菌亚门植孢属极细枝孢菌(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子囊菌门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sp.)和接合菌亚门毛霉属冻土毛霉菌(Mucor hiemalis)。其中, 毛霉菌属真菌可引起皮肤病等疾病[30], 镰刀菌属真菌与植物病害有关, 同时也产生真菌毒素[31]。
![]() | 表4 草莓真菌鉴定结果 Table 4 Fungi identified in strawberry |
在数量上, 采自于生产基地或是市场的草莓表面微生物数量都超出了直接食用食品的卫生学标准[34]。在种类上, 草莓中含有较多的致病菌, 实验鉴定的草莓细菌有3科8属, 鉴定的真菌有3属5种。这些微生物多数具有致病性, 如假单胞菌多引起蛋白类食品腐败, 阴沟肠杆菌、溶血巴斯德氏菌等可造成呼吸道等感染, 大肠埃希菌和居泉沙雷菌多引起腹泻等症状, 霉菌如镰刀菌属可引起食物中毒, 毛霉菌等可引发皮肤病[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由水果中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较为严重, 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2009— 2012年在北京市某区市售食品的卫生状况调查中, 45.95%的水果类食品微生物检测不合格[35]。2011年5月, 果蔬微生物污染造成的疫情从德国向欧洲各国扩张, 截止2011年7月7日, WHO公布已有3 941人发病, 其中, 3 032人患出血性肠炎但未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909人患溶血性尿毒综合征[36]。因此, 草莓等水果的卫生安全应该予以重视。
从微生物污染情况来看:一方面草莓种植环境的微生物可以在草莓生长过程中造成直接污染, 管理措施、采摘条件的不合理因素也会增加草莓被感染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草莓从基地到市场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 使草莓表面的污染微生物数量增加。因此, 为保证草莓的卫生与安全, 需要在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对生产者来说, 在种植上要注意对土壤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储运销售过程中要无菌包装, 减少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 对消费者来说, 购买新鲜草莓至关重要, 同时鉴于草莓有较多微生物, 在食用之前应进行适当的除菌措施, 以确保食用安全。更重要的是开发新的杀菌除菌技术, 例如可运用超高压、脉冲电磁等高新冷杀菌加工技术, 既要保证草莓风味, 又要保障食用安全[37]。
近几年来, 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已经严重威胁到市场秩序, 也给公众带来了恐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每年发生300~1 000万因食源性疾病而死亡的案例[38]。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与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相关, 因此, 加强对食品微生物在生产中各个环节的监测, 开发新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对于控制以及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至关重要[39]。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如平板计数分离法)不仅耗时长, 而且效率低下, 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安全检测的需要。目前, 一些新技术例如基于PCR技术、电化学原理和免疫学原理的技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了应用[38]。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更加灵敏、快速、低成本检测技术的开发将成为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