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植被缓冲带分析及其生态评价
林怡, 季昊巍
同济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上海 200092

作者简介:林怡(1970—),女,浙江温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与数字摄影测量。E-mail: linyi@tongji.edu.cn

摘要

在现有流域缓冲带研究的基础上,以环巢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首先对研究区的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取各汇水区的地形特征,然后对各汇水区进行缓冲区宽度设置分析,最后对环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研究成果可为环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植被缓冲带; 生态健康; 环巢湖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24(2017)08-1358-0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7.08.18
Analysis of vegetation buffer in river basin and its ecological evaluation
LIN Yi, JI Haowei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Geo-Informatic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existed basin buffer zone, the Landsat TM/ETM+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of the Chaohu Lake Basi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 Firstly,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 use was carried out on the image of the study area. On this basis, the terrain features were extracted from each catchment area, and then the buffer width was set up for each catchment area. Finally, the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was evalua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land use planning, ecologic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

Keyword: vegetation buffer; ecological health; ring Chaohu Lake

缓冲带作为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位于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连接带, 能够为生物提供栖息场地, 并且由于其阻断了地表污染, 因此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水体的整体性和河岸的稳定性[1, 2]。近年来,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保护和管理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Darveau等[3]在加拿大魁北克以北处的劳伦山脉中研究小型哺乳动物在森林河岸植被缓冲带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 Cianfrani等[4]在宾夕法尼亚州东南处的特拉华河岸带调查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物理、化学、生态指标, 以评估城市区域内重建森林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生态效益; 郭会哲[5]分析黄河下游河南段河岸植被缓冲带内林分个体的分化程度, 并在人为干扰条件下对比不同植被形式维持的物种多样性; 邓红兵等[6]分析了长白山二道白河上游河岸植被缓冲带周边稀有动植物的生存现状, 并提出了关于河岸植被缓冲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理论。但已有的研究大多仅对缓冲带的设置进行了分析, 且针对的主要是河岸区域, 缺乏对流域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系统分析, 无法为流域周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政府对巢湖河流及其周边土地资源的开发强度增强, 范围不断扩大, 导致环巢湖流域周边大量的河岸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7]。与此同时, 非点源污染、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 也导致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持续下降, 严重威胁环巢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影响到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8, 9]。为了缓解安徽省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 拟建立环巢湖的湿地与植被缓冲带, 以修复环巢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缓解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10]。基于此, 本文以环巢湖流域为研究区域, 利用Landse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 首先对研究区的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取各汇水区的地形特征, 并对各汇水区进行缓冲区宽度设置分析, 最后对环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 以期为环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安徽省中部的环巢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 流域面积约4 000 km2, 地理坐标为116° 24'30″~118° 0'0″E、30° 58'40″~32° 6'0″N, 处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之间。研究区地处江淮丘陵地带, 四周分布大量低山丘陵, 地势西高东低、中间低洼平坦, 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 季节分配也不均匀, 多集中在夏季。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数据包括:2013年8月高分辨率Landsat 8卫星TM遥感影像; 研究区环巢湖DEM数据和坡度数据; 研究区环巢湖矢量数据文件(文件为shp格式)。

对于获得的数据, 以GIS为技术平台, 用ENVI 5.0对TM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纠正、信息增强等处理。

1.3 土地利用景观分类与遥感分类信息提取

根据安徽省土地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及实地调查研究, 选取巢湖流域附近为研究区, 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将环巢湖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划分为7类— — 藻类、湿地、水体、林地、建筑、裸地、耕地。分析研究区7类地物的光谱特征, 对研究区进行遥感影像解译, 进而实现对地物的分类, 以便后续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利用ArcGIS提取各地类信息, 同时运用ArcGIS中的统计分析工具, 分别计算7种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总面积, 为缓冲区分析和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1.4 环巢湖流域生态缓冲带分析

将研究区的DEM数据导入ArcGIS中, 进行填洼处理以确定水流方向矩阵。为得到环巢湖流域的子流域, 首先计算得到环巢湖流域的汇水面积, 再生成流域分水线。

以研究区所在子流域范围为MASK, 对巢湖DEM数据进行裁切, 得到研究区范围的DEM; 将其在Arcview中打开, 在水流方向获取的基础上, 计算出汇流累积量的大小, 为提取流域河网做准备。在生成河网时, 需要对整个环巢湖流域格网内的各汇流量设定阈值, 本文将其定为500; 之后, 再分割流域, 以确定流域汇水区各个出水口的方位, 得到各个汇水区的面积大小。

根据研究区DEM 数据和识别结果提取各汇水区的相对距离、高程、坡度等地形特征数据, 综合分析污染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根据污染源距离湿地、林地的距离, 以及地势高低, 判断林地、湿地区域对污染物质的滞留程度。研究显示, 径流快慢以及其对地面的冲刷程度与坡度成正比。因此, 本研究在构建缓冲带的时候将坡度设置为8%以下。

根据输入的相对距离、高程、坡度等数据, 结合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 对环巢湖流域缓冲区的设置进行分析, 得到缓冲区林地和湿地的宽度, 最后利用ArcGIS的缓冲区工具得到每个汇水区林地和湿地的缓冲区。研究方法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试验流程Fig.1 Experimental flow chart

1.5 环巢湖流域生态健康性评价

环巢湖流域生态健康性评价是在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高程和坡度数据, 通过计算相关因子从而实现敏感性分析的。生态健康评价指标由人类干扰度、土地利用度、初级生产力、景观均匀度、植被覆盖度5个生态因子等权叠加计算得到。根据生态健康评价综合指标, 将环巢湖地区的生态健康性分为4个等级— — 很健康区域、健康区域、亚健康区域和不健康区域。

1.5.1 因子测算

(1)人类干扰度。指人类的行为或事件对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的影响, 包括改变资源、养分的有效性或改变物理环境[11]。本研究以LDI为衡量指标。通过查阅文献[12, 13]并结合实地状况, 确定裸地、湿地、水域、藻类、林地、耕地和建筑的LDI权值分别为0.546 4、1、1、1、0.555 6、0.173 3、0.115 2。计算5× 5窗口内(实际对应地面150 m× 150 m)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 乘以相应的权值得到窗口内的LDI, 然后令窗口内每一个像素的LDI都等于该值, 遍历整幅影像。

(2)土地利用度。土地利用度反映了人类开发土地的强度[14]。本研究将研究区域内的各种地物类型按照利用程度分为4级:裸地为1级, 湿地、水域、藻类、林地为2级, 耕地为3级, 建筑为4级。相应地, 1~4级权重分别为0.20、0.15、0.10、0.05。然后, 利用各个级别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计算5× 5窗口内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 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到窗口内土地利用度的一个总值, 然后令窗口内的每一个像素土地利用度都等于该值, 遍历整幅影像。

(3)初级生产力。指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的能力[15]。本研究利用区域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均值估算初级生产力。计算5× 5窗口内NDVI的平均值, 然后对窗口内每一个位置都附上该值, 依次遍历整幅影像。

(4)景观均匀度。景观均匀度指数(SHEI)等于香农多样性指数除以给定景观丰度下的最大可能多样性[16], 是比较不同景观或同一景观不同时期多样性变化的一个有力手段, 其取值范围为[0, 1], 表现了优势斑块类型对景观支配的程度; 当景观均匀度指数接近1时, 优势度低, 说明景观中优势类型较少并且类斑块均匀分布。计算5× 5窗口内的景观均匀度, 然后对窗口内的每一个位置都附上该值, 遍历整幅影像。

(5)植被覆盖率。利用校正后的遥感影像计算得到的NDVI来估算植被覆盖率[17]。计算公式如下:

F= 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 (1)

式(1)中:F是植被覆盖率; NDVImax和NDVImin分别为最大和最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直接利用公式来计算整幅影像的植被覆盖率, 这样5× 5窗口内每一个位置都有一个相应的值, 然后与其他健康性指标等权相加。

1.5.2 综合指标计算

利用各个指标因子的标准化值, 通过等权相加的方法计算整个研究区范围内的综合指标值, 构建巢湖区域用于健康状态评估的综合指数。

1.5.3 研究区生态健康分级

基于得到的综合指数和实地勘察经验, 对每一个像素位置的指数进行判断, 指数在1.929 2~2.705 6区间内的属于很健康, 指数在1.352 8~1.929 2区间内的属于健康, 指数在0.676 4~1.352 8区间内的属于亚健康, 指数在0~0.676 4区间内的属于不健康。遍历整幅影像。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巢湖流域生态缓冲带分析

2.1.1 地物分类结果

根据研究需要和研究区周边的立地类型特征, 将环巢湖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藻类、湿地、水体、林地、建筑、裸地、耕地等7类(图2)。分别计算各地物类别的面积和面积占比, 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研究区内耕地面积最大, 占38%; 湿地面积最小, 只有0.3%。建设用地集中于北岸; 南岸为大片农田; 东北边自然环境条件较好, 保留有一片林地和水体; 西北部有大片的裸地。

图2 环巢湖流域地物分类图Fig.2 Classification of landforms in Chaohu Lake Basin

表1 环巢湖流域地物分类面积汇总 Table 1 Area distribution of landforms in Chaohu Lake Basin

2.1.2 汇水区结果

首先在ArcSWAT中生成巢湖的水文图, 接着确定环巢湖流域所在的区域范围。以环巢湖流域所在的子流域为研究对象, 在ArcGIS中进行水文分析, 最后得到汇水区结果(图3), 图中黑线范围即为各个汇水区的分布, 共得到环巢湖流域10个汇水区。分别统计各汇水区面积及所占百分比, 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 面积最大的为汇水区9, 为4138.55 km2, 最小的为汇水区2, 只有344.88 km2。总体来看, 环巢湖西部为流域的上游, 此处的汇水区面积都比较大, 面积最大的汇水区也包括在内, 北部为流域的下游, 汇水区面积普遍较小。

图3 环巢湖流域汇水区分布Fig.3 Catchment distribution in Chaohu Lake Basin

表2 环巢湖流域汇水区面积统计 Table 2 Area distribution of catchment in Chaohu Lake Basin

2.1.3 缓冲区地形特征提取

环巢湖流域相对距离、相对高程、相对坡度等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 距离巢湖较近的区域相对距离较小。

图4 环巢湖流域相对距离、相对高程与相对坡度Fig.4 Relative distance, elevation and slope in Chaohu Lake Basin

综合相对距离、相对高程、相对坡度计算各汇水区缓冲区, 最终得到环巢湖流域的缓冲区如图5所示。

图5 环巢湖流域缓冲区分析Fig.5 Analysis of buffer zone in Chaohu Lake Basin

图6 环巢湖流域健康性分级结果Fig.6 Result of ecological health level in Chaohu Lake Basin

设置的缓冲带分为林地和湿地2种。在周边立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优先考虑设立林地缓冲带; 若周边为建筑用地等不适宜设立林地缓冲带, 以湖岸线为界, 向内设立湿地缓冲带。其宽度设置如表3所示。

表3 环巢湖流域各汇水区缓冲区宽度设置 Table 3 Design of buffer zone width for catchment area in Chaohu Lake Basin m
2.2 环巢湖流域生态健康性评价

环巢湖流域生态健康性评价的结果如图6所示。分别统计分级别的面积和所占比例, 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 整个研究区域中健康和亚健康等级的合计占比77.39%, 很健康的区域占比20.73%, 不健康区域占比1.88%。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 建筑和耕地受人为干扰因素比较大, 因此在分级结果上多属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等级, 而裸地、林地受人为干扰较小, 大部分处于自然状态, 多处于很健康和健康状态。这说明研究区域生态健康分级结果较符合实际情况。

表4 环巢湖流域健康性分级面积分布 Table 4 Area and proportion of ecological health level in Chaohu Lake Basin
3 结论与讨论

环巢湖区域的建设处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 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对建设进程加以引导、调控和保障, 既可为科学地实施区域规划与集约高效利用资源起到示范作用, 也可为其他休闲旅游区的建设树立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基于RS和GIS集成技术建立区域性生态监测系统, 根据对遥感影像的自动分类与变化检测结果来实现对某一区域的时空动态监测, 客观把握该区域发展的资源利用、时空分布、生态环境变化等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本研究利用遥感获取的土地利用状况信息, 采用GIS技术进行生态缓冲带分析, 并进行大范围区域(流域)的生态健康性分析, 得到了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定量化的可视信息。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功能区划的保护、修复、开发范围确定提供参考, 形成由原始自然生态、初级自然生态、次级自然生态和人工模拟生态组成的多层次过渡系统, 对于强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环巢湖旅游休闲区的持久发展具有宏观层次的指导作用。相关结果还可以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叶春, 李春华, 邓婷婷. 湖泊缓冲带功能、建设与管理[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12): 1283-1289.
YE C, LI C H, DENG T T. Study on the functio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ke buffer zones[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26(12): 1283-128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2] 何娟. 黄浦江上游河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调控管理探讨[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HE J. Study on health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iparian ecosystem in the Upper Huangpu River[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3] DARVEAU M, BEAUCHESNE P, BÉLANGER L, et al. Riparian forest strips as habitat for breeding birds in boreal forest[J].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1995, 59(1): 67-78. [本文引用:1]
[4] CIANFRANI C M, HESSION W C, RIZZO D M. Watershed imperviousness impacts on stream channel condition in southeastern Pennsylvania[J]. Jawr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06, 42(4): 941-956. [本文引用:1]
[5] 郭会哲. 黄河下游河南段河岸带植物区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研究[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6.
GUO H Z. Study on flora,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riverbank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D]. Zhengzhou: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6] 邓红兵, 王青春, 王庆礼, . 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6): 951-954.
DENG H B, WANG Q C, WANG Q L, et al. On riparian forest buffers and riparian manage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 12(6): 951-95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7] 曾立雄, 黄志霖, 肖文发, .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功能及其设计与管理[J]. 林业科学, 2010, 46(2): 128-133.
ZENG L X, HUANG Z L, XIAO W F, et al. Function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riparian vegetation buffer strips[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0, 46(2): 128-13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8] 吕志强, 庆旭瑶, 任玉芬, . 山地城市河流土地利用结构对水质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J]. 湖泊科学, 2016, 28(2): 319-327.
LÜ Z Q, QING X Y, REN Y F, 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 on water quality in mountainous city—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City[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6, 28(2): 319-32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9] 赵杨. 人工湿地植物对北方河流净化效果模型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6, 36(10): 52-55.
ZHAO Y. Study on the purification effects of constructed wetland plants on the northern rivers[J].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2016, 36(10): 52-5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0] 田晶晶. 黄浦江河岸带生态健康评价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TIAN J J. A health assessment of riparian habitat of Huangpu River in Shanghai, China[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1] 杨杰峰, 张曼胤, 康晓明, . 人为干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6, 12(1): 42-45.
YANG J F, ZHANG M Y, KANG X M, et al. Effects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the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J].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2016, 12(1): 42-4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2] BROWN M T, VIVAS M B. Land scape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dex[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 2005, 101(1/2/3): 289. [本文引用:1]
[13] 陈展, 尚鹤, 姚斌. 美国湿地健康评价方法[J]. 生态学报, 2009, 29(9): 5015-5022.
CHEN Z, SHANG H, YAO B. Methods of wetland s health assessment in US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9): 5015-502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4] 苏广实. 喀斯特典型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数量结构分析——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6(2): 43-50.
SU G S.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structure of land use change in Karst County: A case study of D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in Guangxi[J]. 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2016 (2): 43-50.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5] 徐红云, 周为峰, 纪世建. 采用遥感手段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9): 3042-3050.
XU H Y, ZHOU W F, JI S J. Review of estimation on oceanic primary productivity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method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 27(9): 3042-305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6] 刘明川, 刘琳, 李瑶, .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 人民长江, 2016, 47(19): 26-31.
LIU M C, LIU L, LI Y, et al. Analysis on land scape pattern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 in Manas River Basin[J]. Yangtze River, 2016, 47(19): 26-3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7] 李继业.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博州植被覆盖度反演与时空变化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15.
LI J Y. Research on inversion and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Bozhou on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D]. Urumqi: Xinjiang University, 20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