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产业一体化视角下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与经验验证
柯福艳a,b, 徐知渊a, 章伟江a, 吴永华a,b,*
a.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1
b.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部创意农业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21
*通信作者,吴永华,E-mail: 447973708@qq.com

作者简介:柯福艳(1976—),女,湖北随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经济与都市农业。E-mail: 1271365852@qq.com

摘要

新兴绿色经济进入长周期大发展的新经济格局正在酝酿形成,我国即将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在这一新发展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山区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本文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从城乡内部产业一体化角度揭示了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并以浙江省安吉县发展经验为例对该形成机理进行了验证,以期揭示山区通过推行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驶入绿色跨越发展轨道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为我国其他类似后发地区走绿色跨越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参考。

关键词: 城乡产业一体化; 山区; 绿色跨越发展; 形成机理; 安吉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24(2018)03-0498-09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verification of green-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
KE Fuyana,b, XU Zhiyuana, ZHANG Weijianga, WU Yonghuaa,b,*
a. 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R. China,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 China
b. Key Laboratory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R. China,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 China
Abstract

The new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new green economy is coming into a long period of great development, and China is going to enter a new era of green development. Under this new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s the lagging area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untain areas are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possible to achieve green-leap-forwar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theories, this paper reveal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reen-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was verified by the experience of Anji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easibility of promoting the green-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ference for the green-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other mountainous areas.

Keyword: urban-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mountainous area; green-leap-forward development; formation mechanism; Anji

当前, 中国正处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经济门槛的关键时期[1], 这一时期是充满增长分化的阶段, 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和风险[2]。而同时,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 社会发展方式与消费需求正同步转型升级, 生态文明正逐步替代工业文明, 新型绿色发展机遇不断涌现, 并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率先萌发, 新兴绿色经济进入长周期大发展的新经济格局正在酝酿形成, 我国即将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山区作为我国国土的主体, 其滞后性集中显现。但是, 社会文明重大转型将为经济发展滞后但生态环境优良的山区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山区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如何缩小山区与平原沿海地区的差距及实现城乡统筹早已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3, 4, 5], 正确处理好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山区转型和绿色发展意义重大[6]。在跨越发展实现路径上, 有学者从城镇化角度研究了欠发达山区的发展[7]; 有学者从农村三产融合角度研究了山区区域经济发展[8]; 有学者从美丽乡村建设角度提出了山区的绿色跨越发展[9]; 也有学者从区域规划角度提出了特定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实现路径[10, 11]

作者认为我国山区的滞后发展, 既与不利的交通区位等客观条件有关, 也与无工不富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徘徊有关, 更与“ 在城市发展工业, 在乡村发展农业” 这种传统的城乡二元产业发展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该模式致使要素、市场等在山区内部的城乡间长期分割, 不能促进山区从整体上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大产业。本研究以绿色发展为大背景, 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从山区内部城乡产业一体化角度探讨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对该形成机理进行经验验证, 以期揭示山区通过推行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驶入绿色跨越发展轨道的可行性, 为我国其他类似地区走绿色跨越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与经验参考。

1 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经济学解析与形成机理
1.1 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经济学解析

马克思从社会形态层面提出非西方落后国家跨越式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发展思路, 其核心是跨越发展生产力, 这一思想启发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也是中国跨越发展战略的源头[12]。跨越式追赶战略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 是国家和地方的一项迫切任务[13]; 同时, 跨越发展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 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演变。绿色跨越发展衍生于跨越发展, 二者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差别, 其中, 跨越发展强调发展形态的变化与发展结果, 没有考虑将生态环境质量等作为检验跨越发展成败的标准之一, 而绿色跨越发展则强调生态环境健康与经济发展要协同统一, 二者不能偏离。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 在不考虑制度差异的情况下, 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主要取决于生产函数中的三方面条件:生产要素(劳动力)增加、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要素实现最优配置, 用于三次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力边际回报率均应相等[14]。但是, 由于多种原因, 现实发展中要素在不同产业间一般很难实现最优配置, 在三次产业界限分明的经济发展格局中, 我国的第三产业要素回报率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15]。而在城乡产业完全一体化发展格局下, 要素的边际回报率向第二、第三产业靠齐, 资本和劳动力边际收益应大于非一体化发展格局下的三次产业边际收益之和。因此, 城乡产业一体化是后发地区提高要素回报率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选择。

由于经济缺乏竞争力, 我国广大山区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 资本累计效应较差, 也不具备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 依靠增加生产要素与技术创新进而加快经济增长步伐的路径基本无效。因此, 这也决定了我国广大后发山区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发展的必要性, 即通过拓展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 发挥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政策指向等多种优势,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依附于农业农村生产的农林产品等为代表的新型绿色加工业, 以休闲旅游业、健康养生业等为代表的新型绿色服务业, 带动资本、技术、人才、政策等资源要素在山区集聚与整合, 使三次产业融合与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为山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带动山区二三一型经济结构向三二一型经济结构转变。

1.2 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

当社会发展条件发生变化, 出现与山区自身条件密切相关的休闲旅游等服务型社会需求时, 山区的自身特点便能够由静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的竞争优势。在新兴社会需求的拉动下, 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与要素回报率较高的二三产业融合进而形成新兴绿色产业。山区进一步通过实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 提高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性与综合回报率, 加快新增发展要素向城乡一体新兴绿色休闲旅游产业、农林产品加工大产业集聚, 进一步引起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形成与传统工业强县不同的绿色经济增长路径, 实现跨越式发展(图1)。

图1 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Fig.1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reen-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

1.2.1 新兴社会需求拉动, 静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竞争优势

我国山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滞后。在传统非均衡发展格局中, 市场机制使山区不但难以形成回流效应, 而且也很难分享大中城市发展的扩散效应, 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丰富的特产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等静态比较优势难以转化为动态竞争优势。

进入21世纪以来,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社会出现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方面, 社会发展方式出现转变, 传统以工业为主、发展与污染并存的发展方式受到摒弃, 而绿色环保无烟的发展方式开始受到普遍的肯定与积极的探索。另一方面, 休闲旅游等绿色服务需求普遍增长, 特别是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居民的相关需求大幅增长, 并带领全国的休闲旅游服务需求呈暴发式增长态势。在新发展形势下, 发展要素范围拓展, 由传统人力、资本、土地等扩展到生态环境、农业景观、传统文化等新型要素上来, 广大山区的发展价值开始凸显, 静态的比较优势开始转化为动态的竞争优势。

1.2.2 特色农业功能拓展, 一产建立起接二连三发展路径

在传统发展格局中, 山区农村的特色农业一直拥有自己清晰的边界, 与二三产业的发展豁裂开来, 仅停留在提供普通食品阶段, 多种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因此, 特色农业发展既不能参与创建、分享二三产业的高附加价值, 也没有植入二三产业的现代化管理经验, 要素回报率一直低位徘徊, 而偏低的要素回报率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山区农村一直处于落后的边缘, 并拉低山区整体的发展能力。

然而, 山区具备发展以休闲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型产业与以农林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先天优势, 该类产业的兴起为山区带来跨越发展契机。山区在建设好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拓展特色农业的多种功能, 积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并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 确立“ 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旅游” (一产接二连三)或“ 农业生产+农业休闲旅游” (一产跨二进三)等新型发展路径。因此, 农业不仅参与创建而且分享二三产业的发展红利显著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把山区农村从低要素回报率的恶性发展循环带入到高要素回报率的良性发展上来。山区农村形成健康发展的集聚效应, 迈入城乡协调发展道路, 并带动绿色服务业进一步深入发展。

1.2.3 城乡产业一体发展, 经济结构由二三一转向三二一

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不仅表现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基础建设等方面, 而且也表现在城乡产业体系上, 即城市以工业与服务业为主, 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城乡二元产业藩篱将山区农村要素回报率与农业生产要素低回报率紧紧捆绑在一起, 阻碍资本要素下乡, 从而影响山区产业发展形成系统性竞争优势, 在传统非均衡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发展的边缘。这种城乡二元产业藩篱现象及其产生的危害作用在广大山区表现的更加突出。

新发展背景下, 山区农村地区的三产率先融合发展起来, 并为打破山区城乡二元产业藩篱创造了条件。随着发展的深入, 通过将山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农林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对接, 利用地方特色农林产品构建城乡一体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 利用城乡二级地方旅游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旅游市场, 促进农村地区有效承接城市产业资源, 山区建立起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农村三产融合、城乡产业一体的新增长路径。据此, 要素回报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对整个山区的资源要素回报率贡献上升, 带动山区整体资源要素回报率走高, 并进一步带动山区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深刻转变。最终, 以休闲旅游与特色农林产业精深加工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增长路径, 使山区摆脱依赖技术模仿或者生产要素累积的传统发展路径, 转向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新型发展路径, 通过走高的要素回报率产生集聚与回流效应, 摆脱低水平发展轨道进入高水平发展轨道, 经济生态化并进一步向生态经济化转变, 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发展。

2 浙江省安吉县绿色跨越发展的基本成效与经验做法
2.1 安吉县绿色跨越发展的基本成效

安吉是浙西北一个典型的山区县, 曾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 位于黄浦江之源, 三面环山, 北临太湖, 茂林修竹, 河道密布, 全县植被覆盖率达75%, 森林覆盖率达71%, 年均水资源储量达15亿m3。安吉是著名的“ 中国竹乡” 与“ 白茶之乡” , 其中, 毛竹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 境内竹林达6.7万hm2, 立竹量达1.45亿株。

自2001年正式确立“ 生态立县” 发展战略并配合城乡产业一体化后, 安吉经济发展形势开始发生系列变化, 多个经济发展指标在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保持良好态势,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总量有了大幅提高,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图2), 基本上实现了绿色跨越发展。

图2 1990— 2016年安吉县与浙江省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之比变化情况Fig.2 Ratio of major economic indicators of Anji County to Zhejiang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6

首先, 经济发展进入良性轨道。一是经济增长保持良好态势。安吉经济在2006年开始有了较大的起色, 2006— 2016年, 安吉县的GDP、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名义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2.82%、20.66%、10.59%和12.48%, 均高于浙江省同期平均水平12.24%、14.49%、10.18%和11.92%, 其中, 财政收入增速优势最为明显。二是在全省的经济发展地位不断提升。安吉县GDP、财政总收入在全省各县(市)的排名由1990年的第29和28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27和20位。三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乡统筹水平较高。自2004年起, 安吉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开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且保持稳定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下降, 2016年降至为1.74, 显著低于浙江省2.07的平均值。

其次, 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产比重持续下降并降至较低水平, 二产比重在近10年保持下降态势, 三产比重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三次产业的比重从1990年的47.35∶ 31.03∶ 21.62优化为2016年的8.16∶ 45.09∶ 46.75(图3), 以休闲旅游业为重要增长内容的三产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带动安吉经济发展进入良性跨越发展轨道。

图3 1990— 2016年安吉县经济结构变化Fig.3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s in Anji County from 1990 to 2016

2.2 安吉县绿色跨越发展的经验做法

2.2.1 摒弃工业立县, 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特色农业条件与生态环境非常优越的安吉, 在20世纪80、90年代, 并没有意识到自然资源真正的经济价值。在全国“ 无工不富” 浪潮的冲击下, 安吉学习苏南、温州模式, 试图通过发展传统工业来振兴经济, 引进了印染、化工、造纸、小建材等污染重与能耗高的项目, 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但牺牲了资源环境, 水质严重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显现,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走向了对立面。

1998年, 太湖治污“ 零点行动” 倒逼安吉痛下决心, 在县财政收入只有4 000多万元的情况下先后投入8 000余万元, 对全县112家污染企业进行了强制治理, 关闭了22家污染严重企业, 拆除了有30多年造纸历史、全县税利大户孝丰造纸厂的制浆生产线; 对全县的低档小建材、小加工等烟尘污染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 开展了大规模的“ 绿色工程” 建设, 关闭并复绿了200余处矿山。太湖水治理行动迫使安吉重新审视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责任。以此为起点, 安吉开始思考新的发展理念与新的发展方式, 将自身的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地方文化等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竞争优势, 以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2.2 健全农林产业链条, 建立起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路径

安吉县委、县政府经深入调查和研究, 认识到安吉必须依靠生态, 走生态立县之路, 并于2001年1月正式出台《关于“ 生态立县— — 生态经济强县” 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主要任务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城镇, 依托特色农林产业, 通过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来健全产业链条, 成功打造了一产接二连三的新发展路径。

一是积极做强农林生产, 大力发展相关二产, 城乡的工农产业一体协调发展。在做好竹、茶生产的基础上, 在城乡同步发展竹、茶产品加工业, 成功把竹、茶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增收的大产业。竹产业已从传统的“ 竹笋食品+建筑脚手架” 发展到竹笋食品、竹纤维纺织品、竹炭、竹地板、竹转椅、竹席、竹窗帘、竹饮料等八个大类2 000余个品种的大产业, 全县有30余万竹农经营着百万亩竹林, 1 500余家小型加工企业在城乡进行竹制品初加工, 数百家大型龙头企业在县城进行竹产品的精深加工。当前, 竹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 为全县农民平均增收7 000元左右。全县白茶产业种植面积控制在6 667 hm2左右, 6 000余种植户, 茶叶加工企业350家, 年产量达850 t, 产值10多亿元, 产业链从业人员达20万人, 仅白茶收入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增收3 000余元。

二是拓展农业林业农村的多种功能,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农村一产成功实现连三。21世纪初, 面对上海等大城市率先迸发出来的休闲旅游需求, 安吉县委、县政府果断做出决策, 在乡村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农业等, 把安吉打造为沪杭等门户城市的后花园。安吉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美丽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于2008年提出:把一个县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 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 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探索出一条具有安吉特色的民富县强的发展路径。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设接轨上海的休闲度假、养生疗养、环境教育、农业观光四大基地, 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产品, 生态型经济即经济生态化已成为安吉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2.2.3 农业休闲旅游对接城市旅游资源, 休闲旅游经济在城乡间一体化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夯实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路径, 2011年, 安吉县委、县政府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 依照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 决定将全县作为一个整体, 建设“ 中国美丽乡村” 大景区, 打造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立体化休闲旅游经营格局, 其中, 优雅竹城是龙头, 风情小镇是极核, 美丽乡村是基础, 三者相得益彰。用“ 美丽” 二字将乡村、小镇、县城串成一线, 融为一体, 把整个安吉打造为长三角地区甚至中国的休闲旅游名城, 使旅游经济成为安吉经济增长的龙头。

为深入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2013年, 安吉县发布了《全面推进县域大景区建设实施意见》, 打造国家级旅游大品牌, 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国字号旅游品牌创建, 启动申报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到目前为止, 安吉先后获得了全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 被评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示范县、全省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等。随着休闲旅游业在城乡间一体化发展的深入, 安吉城乡休闲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实现有机联结, 休闲旅游业飞速增长, 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与新型增长路径。2016年, 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 928.84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33.16亿元, 旅游景区门票收入4.68亿元, 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435.79%、1765.28%和917.39%。

3 小结与启示

山区在传统非均衡发展格局中, 一直处于发展的边缘, 不仅与其平地稀少、交通不便、区位不佳等客观因素相关, 更与“ 在城市发展工业, 在乡村发展农业” 这种传统的城乡二元产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该分割模式使山区处于低要素回报中。本文应用经济学分析框架, 探讨了绿色发展新背景下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可能性与形成机理, 提出城乡产业一体化可以促进山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要素综合回报率, 进而实现绿色跨越发展。本文进一步应用浙江省安吉绿色发展经验对该机理进行了验证。安吉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将自身的优势条件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了起来, 通过推行城乡产业一体化放大并构建了产业发展的系统性竞争优势, 使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协调发展轨道, 诠释了肩负生态屏障的后发山区如何走上绿色跨越发展道路。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形成机理以及安吉的发展经验对全国众多山区具有重要的启示, 具体如下:

3.1 山区应创新发展观念, 积极占领新经济制高点

山区应结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变化, 发挥观念创新的引领作用, 抢占新的经济制高点以提升产业结构, 走绿色跨越发展之路。山区应在审视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经济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回答好“ 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什么?” 、“ 山区的特点与优势是什么?” 以及“ 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等系列问题, 以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为指针, 找准加快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科学路径, 进而形成跨越发展态势。

在创新发展观念时, 一是要把握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生态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 依靠观念创新实现山区生态系统资源向经济系统资源的转换, 使山区走上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科学道路, 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二是要创新发展观念, 正确看待山区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所处的落后状态, 把握经济、社会、生态整体的发展规律, 结合新型社会发展需求, 积极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 通过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优化产业经济结构, 提升要素回报率。三是要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 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及其转化, 从稍长的历史角度看待山区的发展。从短时期来看, 山区的生态保护可能会牺牲经济的发展, 但从长期来看, 生态保护的结果是在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集聚能量, 反而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

3.2 山区应城乡产业一体, 打造产业系统竞争优势

山区推行城乡产业一体化, 不仅使资本、人力、物力等传统发展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最优配置, 而且可以使城乡共享市场资源, 进一步形成合力做大目标市场, 提升城乡产业要素回报率, 从系统上确立产业发展竞争优势, 帮助山区形成集聚与回流效应, 进而实现绿色跨越发展。山区县安吉紧紧依托农村的竹、茶资源与生产, 在城乡同步发展相关精深加工业, 带动生产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 进一步做大做强生产, 把竹、茶产业培育成民富县强的支柱型产业。同时, 安吉紧紧抓住休闲旅游市场发展大趋势, 在城乡间同步发展休闲旅游业, 将城市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对接, 系统性地放大了旅游资源与市场, 把休闲旅游产业育成了惠及民生的最重要产业之一与全县新的经济增长路径。

因此, 要让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 山区就要把握社会绿色发展大势, 前瞻性布局新兴绿色产业, 努力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升级结合起来, 在城乡间统筹产业布局, 通过农村三产融合与城乡产业一体化将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与绿色休闲旅游业打造为普惠产业, 并带动全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完成换挡升级。安吉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城乡产业空间一体化可以帮助山区实现绿色跨越发展。

3.3 山区应加强政府引领, 引导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对于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或者地区, 科学合理的政策与措施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与拉动的作用[4]。在新产业萌发阶段, 通过适当的产业助推政策, 改善交通条件等, 能够使该产业在当地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 并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主要依靠政策的导向, 把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关键发展要素引向重点扶持的产业,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安吉的快速发展中, 政府并没有实施消极的“ 无为而治” , 相反, 政府的活动较为积极, 包括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产业政策导向、加大服务宣传、加强公共服务等, 优化发展环境的角色十分突出。

具体来看, 引领政策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税收、融资信贷等普遍优惠政策, 提高这些产业对产业资本的吸引力和本地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对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人才、土地、财政等优势政策, 集聚产业发展要素,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做好主导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 按照发展规划有步骤推动新兴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在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 各级政府特别是山区县一级的政府应首先确立山区的宏观发展战略, 根据集聚发展态势, 制定系列扶持、优惠政策, 为农业发展有效接轨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引导重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稻葵.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路线图[J]. 经济研究, 2014(1): 23-25.
LI D K. A roadmap to break through the middle income trap[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4(1): 23-25.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 袁富华, 张平, 刘霞辉, . 增长跨越: 经济结构服务化、知识过程和效率模式重塑[J]. 经济研究, 2016(10): 12-26.
YUAN F H, ZHANG P, LIU X H, et al. Growth leap: Economic structure servicizing, knowledge process and efficiency mode remodeling[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6(10): 12-26.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3] 黄亚平, 林小如. 欠发达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探讨: 以湖北省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4): 44-50.
HUANG Y P, LIN X R. A study of new impetus of county level urbanization for under-developed mountainous areas: the case of Hubei Province[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2(4): 44-5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4] 柯福艳. 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研究——基于仙居县杨梅产业现代化经验[J]. 浙江农业学报, 2013, 25(2): 379-385.
KE F Y. Study on government's fun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ountainous area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bayberry modernization in Xianju County[J].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2013, 25(2): 379-38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2]
[5] 李小建, 乔家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理学报, 2001, 56(2): 136-145.
LI X J, QIAO J J. County level economic disparities of China in the 1990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56(2): 136-14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6] 黄祖辉, 顾益康, 米松华. 我国山区转型发展与绿色发展论要[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2): 95-101.
HUANG Z H, GU Y K, MI S H. Outline on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 area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2): 95-10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7] 杨志文, 陆立军. 欠发达山区推进城镇化的非均衡协同发展之路: 基于浙江省云和县“小县大城”战略的分析[J]. 开发研究, 2012 (1): 1-3.
YANG Z W, LU L J. Study on urbanization disequilibrium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 underdeveloped mountainous areas: Based on Yunhe County[J].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12 (1): 1-3.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8] 姜翠红, 李红, 陈俊红. 北京沟域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32): 104-109.
JIANG C H, LI H, CHEN J H. Study about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Beijing mountainous valley area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1, 27(32): 104-10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9] 柯福艳, 张社梅, 徐红玳. 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 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 生态经济, 2011(05): 113-116.
KE F Y, ZHANG S M, XU H D. Study on the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al road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mountainous rural areas: A case study in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J]. Ecological Economy, 2011(05): 113-11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0] 何沙, 王钺, 刘琼, . 四川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 33(2): 1-5.
HE S, WANG Y, LIU Q, et al.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for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of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J].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2016, 33(2): 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1] 贺立龙, 姚乐野. 四川秦巴山区绿色跨越发展: 现实困境与起飞战略[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 33(2): 79-84.
HE L L, YAO L Y. Green and leap development in Qinba mountain areas in Sichuan: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take-off strategy[J].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2016, 33(2): 79-8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2] 石弘. 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 前沿, 2009(4): 29-32.
SHI H.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 of Marx's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J]. Forward Position, 2009(04): 29-3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3] 周辉春. 跨越式追赶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J]. 管理世界, 2000(3): 204-213.
ZHOU H C. Leapfrog pursuit strategy: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Management World, 2000(3): 204-213. (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4] 王伟男, 王文举. 基于CES生产函数的三次产业间资源优化配置均衡分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9(6): 44-46.
WANG W N, WANG W J. An analysis of the equilibrium of optimal resource collocation among the three industries based on CES production function[J].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1, 39(6): 44-4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5] 赵霞, 王志增. 中国三次产业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 基于岭回归经验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2(4): 1-9.
ZHAO X, WANG Z Z. Factor input of thre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ridge regression[J].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32(4): 1-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