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CA-Markov模型的武义县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格局变化及情景模拟
林鸿煜1, 钱晶1, 严力蛟1,*, 黄绍荣2
1.浙江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余姚市环保局,浙江 余姚 315400
*通信作者,严力蛟,E-mail: yanli@zju.edu.cn

作者简介:林鸿煜(1993—),男,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生态规划研究。E-mail: hongyulin@zju.edu.cn

摘要

在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GI)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受到重视。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为研究区,采用ArcGIS、GuidosToolBox、Conefor 2.6等软件对武义县1990、2005、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并设置城市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自然发展3种情景,运用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3种情景下的未来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990—2018年武义县的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占武义县面积的比例在不断降低,重要核心区、孤岛面积不断减少,桥接区、孔隙、支线面积不断增大,景观破碎化问题加重。在2030年的情景模拟中,自然发展和城市发展优先情景下的武义县GI面积分别减少171.79 km2 和225.73 km2,核心区面积分别减少84.81 km2和126.76 km2。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武义县GI面积增加25.52 km2,核心区面积增加69.60 km2。结果表明,如果一味追求粗犷式的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武义县的景观破碎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基于此,武义县应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前提,适度开发中部、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绿色基础设施; 情景模拟
中图分类号:S-9;F205;TU9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524(2019)07-1193-12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Wuyi County based on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and CA-Markov model
LIN Hongyu1, QIAN Jing1, YAN Lijiao1,*, HUANG Shaorong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Yuyao, Yuyao 3154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global urbanization, green infrastructure (GI)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due to its goo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the present paper, Wuyi County,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ArcGIS, GuidosToolBox, Conefor 2.6 and other software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of the land use type of Wuyi County in 1990, 2005 and 2018. The three scenarios of urban development priority,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iority and natural development were set up, and the CA-Markov model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future green infrastructure spatial pattern under the three scenario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the area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Wuyi County to the total area of Wuyi County in 1990—2018 decreased. The area of important core areas and island-like plaques was decreasing, while the area of bridges, pores and branch lines was increasing, and the problem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as aggravated. In the scenario simulation in 2030, the GI area of Wuyi County under natur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development priority scenarios would decrease by 171.79 km2 and 225.73 km2,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e area would decrease by 84.81 km2 and 126.76 km2, respectively. Under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iority scenario, the GI area in Wuyi County would increase by 25.52 km2, and the core area would increase by 69.60 km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f people pursue blindly of roug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glect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Wuyi County would be further aggravated. Based on this,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hould be moderately regula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

Keyword: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green infrastructure; scenario simulation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也推高了土地价格[1], 但也伴生出许多新的问题, 其中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2]。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 作为自然生命的支持系统,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 由各种功能的景观类型组成, 包括湿地、草地、森林等[3]。绿色基础设施可以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4], 还可以减少灾害, 改善环境[5]; 因此, 保护绿色基础设施迫在眉睫。

传统的GI研究主要依赖于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 只考虑景观要素的组成与构型, 忽略了其空间关系[6, 7, 8, 9, 10]。近年来,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SPA)的方法开始被用于GI网络研究中[11, 12]。MSPA是一种基于腐蚀、膨胀、开运算、闭运算等数学形态学原理对栅格图像的空间格局进行度量、识别和分割的图像处理方法, 能够更加精确地分辨出景观的类型和结构[13, 14, 15]。在GI的识别中, MSPA能够快速识别各景观要素[16], 并充分考虑其空间分布关系, 为GI要素景观格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17]。现有的对GI的研究大多通过MSPA来计算核心区或者桥接区的连通性指数, 并通过图谱理论对研究区的连接度及空间格局变化进行评价, 在本研究检索范围内还未见对GI要素空间格局变化进行情景模拟的研究[18, 19, 20]。本文采用CA-Markov模型来对情景进行预测分析, 该模型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预测和情景模拟中结合了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CA)和马尔可夫模型(Markov model)各自的优势[21, 22]。目前, 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通过CA-Markov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不同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预测了未来土地类型的相互转化情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 24, 25, 26]

金华市武义县一直以生态立县为发展战略。本文以武义县为例, 采用MSPA方法, 对其过去30 a的GI空间格局变化进行研究, 并利用CA-Markov模型对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3种情景进行预测分析, 试图回答:(1)如何量化GI的时空格局转换规律; (2)如何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 预测GI未来可能的演变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武义县空间格局划分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武义县地处浙江省中部, 东与永康市和缙云县相接, 东北与义乌市交界, 西与遂昌县为邻, 正北向连接金华市金东区和婺城区, 南与丽水市接壤, 西南与松阳县相依, 地处28° 31'~29° 03'N、119° 27'~119° 58'E。全县东西宽50 km, 南北长59 km, 境域面积1 577.2 km2。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 以及金温铁路横穿境内[27]

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使用的遥感影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 包括1990、2005年Landsat-TM和2018年Landsat-8影像, 以及武义县行政区划边界。遥感图像经过几何精纠正、波段提取、去条带、假彩色合成、图像拼接、裁剪等预处理后, 参考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覆被的遥感TM影像解译标志, 结合武义县的实际情况, 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6类, 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30 m。

1.3 基于MSPA的GI景观类型提取及连接度计算

1.3.1 GI景观类型提取

基于3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和武义县现状, 提取出草地和林地景观类型作为研究区的GI要素。武义县水系较少, 且粒度都小于30, 无法被软件识别, 而农田无覆被和遮阴, 不利于生物迁徙, 不属于GI的范畴, 故水域和耕地在本研究中均不选为GI要素。以GI作为MSPA分析的前景, 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背景, 将数据转换成栅格大小为30 m× 30 m的TIFF格式二值栅格数据文件。对得到的文件通过Guidos软件进行八邻域MSPA分析, 得到不相重叠的7种景观类型(图1), 其所代表的生态学含义详见表1

图1 基于MSPA的武义县景观类型图Fig.1 Landscape types of Wuyi based on MSPA

表1 MSPA的景观类型及其生态含义 Table 1 Definition of landscape type based on MSPA

1.3.2 GI核心区的景观连接度评价

景观连接度是一项衡量斑块是否有利于物种迁徙的定量指标[28]。本研究采用目前常用的景观连接度指数— — 整体连通性(IIC)和可能连通性(PC)[29, 30], 计算公式如下:

VIIC=i=1nj=1nai·aj1+lijAL2; (1)VPC=i=1nj=1nai·aj·pij* AL2(2)

式(1)、(2)中:n为景观中斑块总数, aiaj分别为斑块i和斑块j的面积, lij表示斑块i和斑块j之间的连接, AL是景观的面积, pij* 是物种在斑块ij直接扩散的最大可能性。IIC的取值在[0~1], 等于0表示各生境斑块之间没有连接; 等于1, 表示整个景观都为生境斑块[31]。PC的取值范围在(0, 1)[32]

选取对本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核心区景观要素, 采用Conefor 2.6软件, 根据本文的研究尺度设置斑块连通距离阈值为500 m, 连通的概率根据实际情况设为0.5, 对研究区的核心区进行景观连接度评价[16]。为此, 特别引入微分的理念, 计算dI(单位:%)值, 筛选出3个时期景观连接度最大的10个斑块。

dI= I-IremoveI× 100。 (3)

式(3)中:I为某一景观的连接度指数(IIC或PC), Iremove为将斑块从该景观中剔除后景观的连接度指数。根据选所用的连接度指数, 具体记为dIIC或dPC。

1.4 土地利用预测

利用CA-Markov模型, 对研究区2018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运算, 将得到的结果与2018年武义县实际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精度验证。运用IDRISI软件中的MCE模块制作适宜性图集, 并通过情景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3种情景下的GI景观要素格局进行模拟和分析。

1.4.1 CA-Markov模型计算

CA具有很强的空间运算能力, 可以对复杂的空间变化进行精确的模拟, 其表达式如下:

St+1=f St, N。 (4)

式(4)中:S为元胞空间; N为每个元胞单元的领域; tt+1代表2个时刻; f()代表元胞转换规则。

表2 1990— 2018年研究区MSPA景观类型的面积变化 Table 2 Area changes of MSPA landscape types of the study area from 1990 to 2018

Markov模型具有无后效性的特点, 其每次的状态转移都只与前一刻状态有关, 而与之前的状态没有关系[33], 即整个事件演化过程中, t+1时刻的状态只与t时刻的状态有关, 因此Markov模型擅长数量方面的预测和研究, 但对于空间的模拟能力较弱。其表达式如下:

S(T)=Pij× S T0。 (5)

式(5)中:S(T)、S T0分别为TT0时刻的土地利用状态; Pij为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 具体表达式如下:

Pij= P11P12P1mP21P22P2mPm1Pm2Pmm。 (6)

式(6)中: 0Pij< 1, j=1mPij=1, i=1, 2, , m, j=1, 2, , m, m为土地利用类型。

本文的CA-Markov模型选用IDRISI软件对CA和Markov模型耦合得到。

1.4.2 MCE模型

本研究选用MCE模型作为创建各类土地利用适宜性图集的方法。MCE模型可在IDRISI软件中通过MCE模块运用, 其主要作用是在受一系列因素影响的方案和决策中, 制定相应影响因素的转换标准, 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找出最优解决方案。其转换标准的制定包括布尔交叉法、加权平均法、加权线型合并法等多种转换规则。在本文中, 约束条件和适宜因子的选取与相应情景设置及相关政策有关。

1.4.3 基于土地利用的情景设定

目前, 武义县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武义县正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如何统筹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 成了当务之急。根据武义县的发展愿景和政府对武义县国家公园及保护区制定的相关保护政策,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提出“ 城市发展优先” “ 生态保护优先” “ 自然发展” 3种情景, 通过MCE模块来生成特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图集, 运用CA-Markov模型分别对3种情景进行模拟。土地利用预测结果通过MSPA的八邻域分析法转换成GI要素空间格局模拟图。

城市发展优先情景。基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需要, 提出第一种情景假设— — 城市发展优先。该情景遵照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规律, 并添加在保持原有建设用地不变的前提下, 新增的建设用地可以占用林地、草地, 但不能占用或较少占用水域的约束条件。适宜因子选择了高程和坡度:建设用地在高程低于500 m为最适宜, 500~1 000 m为次适宜, 1 000~1 538 m为适宜性减弱; 坡度以0° ~5° 为最适宜, 5° ~25° 为次适宜, 大于25° 适宜性减弱。

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基于生态保护的愿景, 提出第二种情景假设— — 生态保护优先。对于生态保护, 武义县近年来提出“ 退耕还林” “ 封山育林” “ 严禁乱砍滥伐” 等许多口号。在遵照现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经济发展规律不变的情况下, 在此情景下设定以下约束条件:建设用地不允许占用林地、草地、水域; 耕地不宜占用林地、草地。适宜因子选择坡度和海拔, 由于坡度较大处(坡度大于25° )、海拔较高处(海拔大于1 200 m)不适宜建设和开垦。因此, 在坡度较大、海拔较高处的耕地和建设用地更宜转化为林地和草地。

自然发展情景。在该情景下, 武义县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按照2005— 2018年的发展趋势, 并遵照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规律, 除了设定各用地类型向水域转化困难外, 不设其他转化限制条件进行模拟预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MSPA方法的GI要素时空格局变化

1990、2005、2018年研究区的GI总面积分别为1 225.66、1 215.19、1 202.97 km2(表2), 逐渐递减。这是由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武义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不断被改造成建设用地。按景观类型面积从高到低排序, 核心区> 边缘区> 孔隙> 支线> 桥接区> 环道区> 孤岛。绿色基础设施中, 桥接区、边缘区、孔隙、支线的比例在1990— 2018年间不断增加, 说明武义县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增加, 而且破碎的方式不仅有边缘侵蚀导致2个板块的断裂(表现为桥接区支线增加), 还有内部破碎(表现为孔隙增加)。核心区总面积在1990— 2018年间一直减少, 但是由于GI总面积也相应减少, 因此出现了核心区占GI的比例先小幅提高后降低的情况。环道区占GI总面积的比例在1990— 2018年间先降低后提高, 从图2可见, 大量环道区在1990— 2005年间变成了桥接区。环道区是核心区内部的廊道, 桥接区是连通核心区的廊道, 由此可见, 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加剧, 更多的斑块由内部开始分裂。2005— 2018年间环道区占GI总面积的比例提高, 这是由于核心区内部出现大量孔隙, 从而产生了更多斑块内部的廊道。孤岛的比例在1990— 2018年间一直减少, 主要零散分布在城镇中, 与其他GI要素连通性低, 在城镇发展中容易消失。

图2 研究区1990— 2018年核心区空间格局变化Fig.2 Spatial pattern of MSPA landscap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1990-2018

2.2 基于GI时空变化的连通性

根据PC值, 从3个年份中各选取最重要的10个核心区斑块, 由图2和表3可知, A斑块在3个年份中都是最重要的, 也是面积最大的, 是核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表3 研究区核心区1990、20015、2018年景观连通性指数排序 Table 3 Sorting o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index of the core are in 1990, 2005, 2018

综合来看, 武义县北部核心区重要斑块数量较多、相对面积较大, 斑块较为集中; 而南部桃溪镇附近除了A号斑块的面积最大, 其他斑块的面积都相对较小且较为分散, 连通性较差。根据图2和表3可以发现, 最重要的10个核心区斑块在3个年份中基本保持一致, 但是它们的重要性却并不固定, 如B斑块在1990— 2005年间重要性下降明显。由图3可知, B斑块在2005年的图中已经分成了B和L两个斑块。通过实地调查和检视谷歌地球软件的卫星图得知, 造成斑块分裂的原因是G330国道的修建。又如D斑块在1990— 2018年连通性明显下降, 原因是D斑块附近修建有铁路, 且靠近城镇, 人类活动明显, 而且在其南部还有大片狭长的农田将D斑块分割开来, 此处在近30 a里景观严重破碎化。在武义县南部除了A斑块外, 仅有H斑块被选取为重要的核心区斑块。H斑块与A斑块本为同一斑块, 但中间被人为开垦出一块狭长的区域作为耕地, 从而导致H斑块从A斑块中分离出来。之后, 这条狭长的区域中又有一小块土地被种上了树木, 形成了一条廊道, 连通了A斑块与H斑块, H斑块又并入了A斑块。由此可见,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大。

图3 研究区1990、2005、2018年B、D、H斑块的空间格局变化Fig.3 Dynamics of spatial pattern of MSPA landscape B, D, H in 1990, 2005 and 2018

2.3 武义县2030年GI空间格局情景模拟

2.3.1 CA-Markov模型精度检验

利用1990、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计算得到转移面积矩阵与转移概率矩阵。然后, 以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作为基础年数据, 以13 a为迭代周期, 采用CA模拟的5× 5滤波器, 运行CA-Markov模型, 得到2018年武义县土地利用模拟预测图(图4)。

图4 武义县2018年土地利用模拟预测图Fig.4 Simulation of land use in Wuyi County in 2018

通过IDRISI软件中的Validate模块将得到的2018年武义县土地利用模拟预测图与实际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对比。结果显示, 随机Kappa系数(Kno)为0.911 0, 位置Kappa系数(Klocation)为0.965 6, 层位Kappa系数(KlocationStrata)为0.965 6, 标准Kappa系数(Kstandard)为0.878 5。Kappa系数如果大于0.75, 则表示模型精度较好, 模拟的可信度较高。由此可知, CA-Markov模型可用来为本研究做模拟预测。

2.3.2 不同情景下的GI要素空间格局分析

从图5及表4表5可以发现, 在城市发展优先情景中, GI总面积明显减少, 核心区面积较2018年减少126.76 km2, 非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增加225.73 km2, 核心区占GI的比例比2018年提高了4.38%, 边缘区提高了1.17%, 而环道区、桥接区、支线占GI的比例都明显下降。尤其是武义县的北部地区, 城市扩张侵蚀了大量的GI, 在城市中只有少量绿色的核心区斑块, 且这些斑块周围几乎没有桥接区、支线等生态廊道。在武义县的南部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也出现了许多孔隙, 且孔隙中的非绿色基础设施面积持续增长。由此可见, 在城市发展优先情景中, 城市虽然得到了发展, 但是GI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将加剧。

图5 武义县2030年3种情景下GI景观格局的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GI landscape patterns under 3 scenarios in Wuyi County in 2030

表4 不同情景下2030年GI景观要素面积变化 Table 4 Area changes in GI landscape elements under three scenarios in 2030 km2
表5 不同情景下2030年GI景观格局变化 Table 5 Changes of GI landscape pattern in three scenarios in 2030 %

在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中, GI总面积较2018年有所增加, 核心区面积增加69.60 km2, 非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减少了25.52 km2。核心区占GI的比例相比2018增加了4.11%, 孤岛占GI的比例也略有增加, 而孔隙、边缘区、环道区、桥接区、支线占GI的比例均不同程度下降。在该情景下, 除孤岛外的GI各景观要素都在向最重要的核心区转变。从GI景观要素空间格局模拟图中可以发现, 其主要原因是武义县生态环境较好, 南部又有多个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按照生态保护情景的限制条件和影响因子, 孔隙、环道区、桥接区附近的区域很容易被植被覆盖, 从而变成核心区的一部分, 因此在这个情景中核心区面积增加明显。

在自然增长情景中, 核心区面积减少84.81 km2, 非绿色基础设施增加171.79 km2。该情景下, 核心区占GI景观要素的比例较2018年时增加4.29%, 边缘区占比增加1.03%, 孔隙占比略微增加, 孤岛、环道区、桥接区、支线占比均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主要原因与城市发展优先情景差不多, 在保持原有发展的过程中, 建设用地、耕地等占用了很多GI面积, 而孤岛、环道区、桥接区支线所处的区域又紧邻非绿色基础设施, 容易被城市的扩张所同化。

3 讨论
3.1 对研究区生态规划的建议

3.1.1 保护重要核心区斑块和廊道

通过CA-Markov模型预测可知:在城市发展优先和自然发展2种情景中, 核心区面积预计将大幅下降。核心区是GI中最重要的景观要素, 核心区斑块可以有效储藏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 更有利于斑块内的基因交流与能量传输[34]。武义县北部有多个重要的核心区斑块, 但是这些斑块破碎化程度高, 斑块与斑块之间缺乏廊道, 物种只能在斑块内部进行活动和基因交流。建议对连通性较好的重要斑块进行保护, 提升生境质量, 并在公路、耕地、建筑用地等处为生物迁徙留下必需的廊道。当经济发展遇上生态保护的困境时, 可以利用本文的研究方法, 对研究区的斑块和廊道进行优先级评价,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优先保护更具景观连通性价值的斑块和廊道。通过分析3种情景下的GI景观格局模拟图发现, 南部桃溪镇、坦洪乡、柳城畲族镇, 中部王宅镇, 北部履坦镇附近在自然发展情景和城市发展情景下核心区面积下降严重, 王宅镇附近桥接区、支线等GI景观要素减少明显。因此, 目前需要保护在这些地区周围连通性较强的核心区斑块, 同时加强连通性的建设, 必要的时候退耕还林, 以防核心区进一步遭到侵蚀。

3.1.2 合理建设踏脚石

在武义县的北部县城中心和南部桃溪镇都有2大块灰色基础设施, 对于需要穿越这2块区域迁徙的物种来说, 在合理的位置设立踏脚石非常重要[8]。建议根据斑块廊道分布, 在重要的廊道交汇点建设生态公园作为物种迁徙的踏脚石。白洋街道正好位于武义县县城中心, 周围缺少GI, 都是大片建设用地。可在街道附近修建一个小型的生态公园, 供物种穿越时中途落脚用。

3.1.3 景区建设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方针

武义县生态资源丰富, 有牛头山森林公园、壶山森林公园等省级、国家级生态公园。这些生态公园的主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多样性保护, 及生态旅游[35]。在本研究的生态保护情景中, 武义县南部的大片GI景观中孔隙明显减少, 核心区面积增加。从自然发展情景研究结果可知, 若不进行相关保护, 到2030年武义县南部的大片生态保护区都将出现明显的孔隙, 甚至在牛头山森林公园中也会出现大量非绿色基础设施。因此, 有关部门应坚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 再适度开发旅游资源, 减少交通等基础设施横穿核心区产生的干扰。

3.2 基于本研究的武义县未来规划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 研究区今后的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和连片发展的原则。相关规划需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可以使地区效益最大化的方案, 并尽量将相同的用地类型集中在最适宜该土地类型发展的区域。集约利用可避免因分散排布而导致的土地类型转变。

从2030年的情景模拟研究结果发现:武义县北部地区的GI较容易消失。其原因是北部本就是武义县的中心地区, 分布有大量人口, 并有工业生产; 中部地区旅游生态资源较丰富, 但是在城市发展和自然发展的情景下也会逐渐出现景观破碎化的现象; 南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好, 且分布了多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但若不及时保护, 在自然发展情景中也会出现大量的孔隙, 从内部蚕食南部大片的核心区。

鉴于以上研究成果及武义县实际情况, 提出生态优先、三线并行的空间布局战略(图6), 并建议按照北部生活生产、中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南部多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园的布局进行规划, 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的。

图6 武义县三线并行规划设想图
3.3 研究方法及参数选择
Fig.6 Three-line parallel planning assumptions for Wuyi County

在对GI进行MSPA景观格局分析时, 需要设定边缘宽度的参数。由于地区不同、研究对象不同、斑块形状差异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边缘效应, 且边缘宽度的增加会减少GI要素中的核心区面积, 故边缘宽度的设定对MSPA分析结果存在明显影响。考虑到粒度较大时会有大量信息丢失, 所以本研究选择30 m作为像素大小。在考虑了研究区尺度和查阅相关文献后, 设定边缘宽度为1, 由于输入栅格大小为30 m× 30 m, 因此本研究的边缘效应宽度为30 m。但是, 关于边缘宽度的科学选择今后仍然需要继续研究。

在运用Conefor 2.6软件计算景观连通性时, 必须要设置连通距离阈值, 不同的连通距离阈值设定会对景观的可能连通性值造成影响; 因此, 该阈值的设定需要参照研究区物种的扩散距离进行选择。本文根据研究尺度及文献资料选择连通距离阈值为500 m, 连通概率为0.5。这一阈值的合理性还有待研究。

本研究并没有直接将MSPA处理后的GI景观格局图进行CA-Markov预测, 而是先预测其土地利用变化, 再将土地类型预测的结果经MSPA处理得到GI景观格局模拟图。GI景观格局图本身是由MSPA通过八邻域法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图得来的。如果直接分析GI景观格局图则无法将高程、坡度、海拔等影响因子考虑进去, 模拟结果将会有较大误差。

本研究在设置情景时, 主要考虑了自然地理要素和政策法规, 未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方面。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将会把这些因素加入到情景中去, 以进一步增加情景的种类, 并结合生态服务价值, 对每个情景做定量的分析对比。

4 结论

本文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对浙江省武义县1990、2005、2018年3个时期的绿色基础设施时空变化进行研究, 并利用CA-Markov模型和情景分析法预测了城市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自然发展3种情景下未来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如下:

(1)武义县GI总面积在1990— 2018年间一直处于减少趋势, 减少了22.69 km2,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区面积在近30 a中减少了27.80 km2, 桥接区、边缘、孔隙、支线的面积均不同程度增加, 孤岛不断消失, 说明大面积的核心区斑块在向其他GI景观要素转换, 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提高, 武义县的绿色基础设施亟须保护。

(2)从绿色基础设施角度考虑, 3种情景的差异比较明显:在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 到2030年绿色基础设施将增加25.52 km2, 且除了孤岛外的其他GI景观要素都在向核心区转化, 景观破碎化的情况有所好转; 城市发展优先和自然发展情景下, 到2030年GI还将被灰色基础设施进一步蚕食, 绿色基础设施分别减少225.73 km2和171.79 km2, 斑块之间的连通性进一步降低, 未来景观破碎化程度还将加剧。

(3)从模拟结果的GI空间变化模拟图对比可知, 北部的城镇中心, 中部的王宅镇、大田乡, 南部的桃溪镇、坦洪乡等地若不及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到2030年这些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都将很大程度下降, 现存的核心区斑块景观破碎化程度也将进一步加重。

参考文献
[1] 刘家根, 黄璐, 严力蛟. 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影响: 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J]. 生态学报, 2018, 38(5): 1687-1697.
LIU J G, HUANG L, YAN L J. Influence of ecosystem services on human well-being: a case study of Tongl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8, 38(5): 1687-169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2] 贺振, 贺俊平. 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10): 58-61.
HE Z, HE J P. Study on eco-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Henan[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5(10): 58-6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3] 王欣, 沈建军. 建设有活力的绿色空间网络: 浅谈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J]. 浙江林业科技, 2001, 21(5): 53-55.
WANG X, SHEN J J. Setting up vigorous green network about urban green system in twenty first century[J].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21(5): 53-5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4] 董娜琳. 城市化水平与贾鲁河绿色基础设施耦合变化[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DONG N L. The coupling change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Jialu River green infrastructure[D]. Zhengzhou: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5] 裴丹. 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研究述评[J]. 城市规划, 2012, 36(5): 84-90.
PEI D. Review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methods[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2, 36(5): 84-9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6] PUGH T A M, MACKENZIE A R, WHYATT J D, et al. Effectivenes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improvement of air quality in urban street canyo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46(14): 7692-7699. [本文引用:1]
[7] BENEDICT M A, MCMAHON E T. Green infrastructure: smart conser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J]. Renewable Resources Journal, 2002, 20(3): 12-18. [本文引用:1]
[8] SCHILLING J, LOGAN J. Greening the rust belt: A green infrastructure model for right sizing america's shrinking cit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8, 74(4): 451-466. [本文引用:2]
[9] 任小耿. 徐州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研究[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15.
REN X G.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in Xuzhou[D]. Xuzho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0] CHANG Q, LI X, HUANG X L, et al. A GIS-based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urban land use and spatial development[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12: 491-498. [本文引用:1]
[11] VOGT P, FERRARI J R, LOOKINGBILL T R, et al. Mappin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9, 9(1): 64-71. [本文引用:1]
[12] 王晶晶, 尹海伟, 孔繁花. 多元价值目标导向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 以古黄河周边区域为例[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1(3): 77-83.
WANG J J, YIN H W, KONG F H. Develop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based on diverse value objectives: a case of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ancient yellow river[J]. Journal of Shand o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6, 31(3): 77-8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3] SOILLE P, VOGT P. Morphological segmentation of binary patterns[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9, 30(4): 456-459. [本文引用:1]
[14] KIM R. Low impact development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South Korea: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Ecology and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2016, 3(2): 80-91. [本文引用:1]
[15] STAHL C, KUBETZKO S, KAPS I, et al. MspA provides the main hydrophilic pathway through the cell wall of Mycobacterium smegmatis[J]. Molecular Microbiology, 2001, 40(2): 451-464. [本文引用:1]
[16] 许峰, 尹海伟, 孔繁花, . 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巴中西部新城生态网络构建[J]. 生态学报, 2015, 35(19): 6425-6434.
XU F, YIN H W, KONG F H, et al. Developing ecological networks based on MSPA and the least-cost path method: a case study in Bazhong western new district[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 35(19): 6425-643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2]
[17] 王越, 林箐. 基于MSPA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思路的转变与规划方法探究[J]. 中国园林, 2017, 33(5): 68-73.
WANG Y, LIN Q. The transformation of planning idea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planning methods of urban green space ecological network based on MSPA[J]. Chinese Land scape Architecture, 2017, 33(5): 68-7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8] 邱瑶, 常青, 王静. 基于MSPA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 以深圳市为例[J]. 中国园林, 2013, 29(5): 104-108.
QIU Y, CHANG Q, WANG J. A MSPA-based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a case of Shenzhen[J]. Chinese Land scape Architecture, 2013, 29(5): 104-10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19] 于亚平, 尹海伟, 孔繁花, . 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与连通性分析的尺度效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7): 2119-2127.
YU Y P, YIN H W, KONG F H, et al. Scale effect of Nanj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pattern and connectivity 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 27(7): 2119-212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20] 吴银鹏, 王倩娜, 罗言云. 基于MSPA的成都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 32(4): 260-265.
WU Y P, WANG Q N, LUO Y Y. MSPA methodology based research on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structure in Chengdu[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7, 32(4): 260-26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21] SANG L, CHAO Z, YANG J, et al. Simulation of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of towns and villages based on CA-Markov model[J]. Mathematical & Computer Modelling, 2011, 54(3): 938-943. [本文引用:1]
[22] 郎文婧, 李效顺, 卞正富, . 徐州市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及其空间扩张模拟[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33(7): 592-599.
LANG W J, LI X S, BIAN Z F, et 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land use pattern in Xuzhou city and simulation of its spatial expansion[J].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17, 33(7): 592-59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23] 许小娟, 刘会玉, 林振山, .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江苏沿海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1): 213-218.
XU X J, LIU H Y, LIN Z S, et al. Scenario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Jiangsu coast based on CA-markov model[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7, 24(1): 213-21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24] 盛艳, 秦富仓, 王桂华, .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耕地演变模拟[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1): 206-211.
SHENG Y, QIN F C, WANG G H, et al. Simul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evolution in Songshan district of Chifeng city, Inner Mongolia[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7, 37(1): 206-21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25] MAS J F, KOLB M, PAEGELOW M, et al. Inductive pattern-based land use/cover change models: a comparison of four software package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14, 51: 94-111. [本文引用:1]
[26] BEHERA M D, BORATE S N, PANDA S N, et al. Modelling and analyzing the watershed dynamics using Cellular Automata (CA)-Markov model: a geo-information based approach[J]. 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2012, 121(4): 1011-1024. [本文引用:1]
[27] 武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武义县志1986—2005[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0. [本文引用:1]
[28] TAYLOR P D, FAHRIG L, HENEIN K, et al. Connectivity is a vital element of land scape structure[J]. Oikos, 1993, 68(3): 571. [本文引用:1]
[29] PASCUAL-HORTAL L, SAURA S.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graph-based land scape connectivity indices: towards the priorization of habitat patches and corridors for conservation[J]. Land scape Ecology, 2006, 21(7): 959-967. [本文引用:1]
[30] SAURA S, PASCUAL-HORTAL L. A new habitat availability index to integrate connectivity in land scape conservation planning: comparison with existing indices and application to a case study[J]. Land 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3(2/3): 91-103. [本文引用:1]
[31] 熊春妮, 魏虹, 兰明娟. 重庆市都市区绿地景观的连通性[J]. 生态学报, 2008, 28(5): 2237-2244.
XIONG C N, WEI H, LAN M J. Analysis of connectivity on greenland land scape in metropolitan region of Chongqing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 28(5): 2237-224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32] 吴晶晶, 栗云召, 于良巨, . 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景观连接度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8, 27(1): 71-78.
WU J J, LI Y Z, YU L J, et al. Dynamic change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scape connectivity for natural wetland in Yellow River Delta[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8, 27(1): 71-7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33] ABAKUKS A, ETHIER S N, KURTZ T G. Markov processes: characterization and convergence[J]. Biometrics, 1987, 43(2): 484. [本文引用:1]
[34] 于亚平, 尹海伟, 孔繁花, . 基于MSPA的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时空变化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6): 1608-1616.
YU Y P, YIN H W, KONG F H, et al.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 of the gree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in Nanjing, based on MSP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6, 35(6): 1608-161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
[35] 霍思高, 黄璐, 严力蛟. 基于SolVES模型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评估: 以浙江省武义县南部生态公园为例[J]. 生态学报, 2018, 38(10): 3682-3691.
HUO S G, HUANG L, YAN L J. Valuation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based on SolVES: a case study of the South Ecological Park in Wuy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8, 38(10): 3682-369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