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19, 31(2):  0-0. 
    摘要 ( 177 )   PDF(511KB) ( 10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烟草质膜ATPase4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分析
    王静, 彭双, 胡圣, 卓维, 陈倩, 李立芹
    2019, 31(2):  173-18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01
    摘要 ( 606 )   HTML ( 514 )   PDF(1733KB) ( 1536 )  
    植物细胞质膜ATPase基因表达可以引起细胞向外界环境释放H+,从而形成细胞膜内外的电化学式梯度,促进各种离子的运输,抵抗外界的各种胁迫。为研究ATPase基因在烟草中的非生物胁迫调控机制及相关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普通烟草K326中克隆到了1个ATPase4同源性基因,成功构建ATPase4-pcambia1300过表达载体。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ATPase4基因编码蛋白的疏水性、理化性质、蛋白结构预测、信号肽预测、磷酸位点预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与绒毛状烟草(Nicotiana tomentosiformis)质膜ATPase4具有99%同源性,故命名为质膜ATPase4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该基因在烟草组织中的表达量及其在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根中表达量最高,且能快速响应低钾、高盐、PEG和冷胁迫诱导,说明ATPase4基因在烟草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氮量对低谷蛋白水稻籽粒品质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兰艳, 黄曌, 胡明明, 涂云彪, 孙影影, 隋晓东, 龚静, 李天
    2019, 31(2):  182-19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02
    摘要 ( 447 )   HTML ( 7 )   PDF(1153KB) ( 1665 )  
    为探明施氮量对低谷蛋白水稻功能成分的影响,以低谷蛋白水稻D105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设置0、90、135、180、225 kg·hm-2 5个施氮处理(N0-N4),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动态变化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各组分蛋白比例变化。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D105籽粒总蛋白含量及各组分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花后35 d)籽粒清蛋白和醇溶蛋白在各施肥处理下差异均不显著,而球蛋白和谷蛋白则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说明不同的施氮量对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的影响较小,对球蛋白和谷蛋白的影响较大,但不改变各组分蛋白的比例;在N2(135 kg·hm-2)-N3(180 kg·hm-2)处理下,稻米的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表现良好,在N4(225 kg·hm-2)处理时,稻米综合品质降低。综上,实现低谷蛋白水稻D105优质的适宜施氮范围为N2-N3,建立谷蛋白相对于总蛋白的比例与施氮量的线性方程y=6E-05x2-0.02x+39.672 (R2=0.999 1),计算得出最适宜施氮量为166.67 kg·h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水稻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特征分析
    张波, 谷晓平, 古书鸿, 胡家敏
    2019, 31(2):  191-19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03
    摘要 ( 495 )   HTML ( 18 )   PDF(3956KB) ( 1559 )  
    为了分析贵州水稻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等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贵州8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计算贵州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并分析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贵州水稻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为324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是有效降水量最大的阶段,呈递增趋势,其他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为递减趋势;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为737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抽穗—灌浆期需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需水量呈递增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缺水量为413 mm,呈递增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缺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呈递增趋势。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0.56,其中,抽穗—灌浆期对灌溉依赖程度最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静原鸡ELOVL5基因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娟, 母童, 赵平, 陈佳萍, 冯小芳, 郭鹏, 武泽文, 刘丽元, 蒋秋斐, 顾亚玲
    2019, 31(2):  200-20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04
    摘要 ( 479 )   HTML ( 1 )   PDF(1378KB) ( 1533 )  
    为确定静原鸡ELOVL5基因遗传变异位点,探讨其遗传特性,本研究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测序技术对静原鸡ELOVL5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静原鸡ELOVL5基因exon2和exon5均无多态性;在intron2扩增片段上共检测到1个SNP位点(g.88620433+1683G>A),其表现为2种基因型(AA、AG)。其中AA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84,A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92。在248个静原鸡群体中未发现纯合GG型个体。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该位点纯合度较高(0.84),PIC为0.14(PIC<0.25),呈低度多态。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静原鸡ELOVL5基因intron2突变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综上,静原鸡ELOVL5基因intron2多态性较低,exon2和exon5未发生变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薄鳅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病理损伤
    白明焕, 耿毅, 邓龙君, 甘维熊, 周剑, 黄小丽, 陈德芳, 欧阳萍, 赵若璇, 谌冰洁
    2019, 31(2):  207-21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05
    摘要 ( 481 )   HTML ( 1 )   PDF(2764KB) ( 1544 )  
    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是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感染两栖类、鱼类和甲壳类等多种水生动物。2017年8月,四川省西昌市某养殖场的长薄鳅出现一种以体表溃烂、鳍条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为探究其病因,本研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分离菌表型特征测定、16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从病鱼肝、脾、肾中分离到优势菌株(BMH170820),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了其病原性。根据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恶臭假单胞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其感染长薄鳅对鳃、肾、肝、心、脾与消化道等多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表现出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致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菌对新霉素、氧氟沙星以及强力霉素等敏感,而对阿莫西林、头孢氨苄与氟苯尼考等耐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源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崔一龙, 石芸, 杨达汉, 尹有勤, 薛江东, 霍晓伟, 马德慧
    2019, 31(2):  216-22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06
    摘要 ( 610 )   HTML ( 2 )   PDF(1503KB) ( 1514 )  
    为鉴定从内蒙古通辽市某马术俱乐部发病及死亡赛马体内分离出的一株病原菌,本研究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动物致病性试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16S rRNA基因扩增、系统进化树分析及部分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生化特性符合蜡样芽孢杆菌的特性;其对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对头孢西丁、环丙沙星等药物中度敏感,对氨曲南、头孢唑林等药物耐药;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蜡样芽孢杆菌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株与蜡样芽孢杆菌等亲缘关系最近;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8种潜在的毒力基因entFMcytKhblAhblChblDnheAnheBnheC均呈阳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具有严重致病性的蜡样芽孢杆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少孢节丛孢菌XJ-A1几丁质酶AO-483基因的克隆及生物学活性
    贡莎莎, 孟庆玲, 乔军, 钟文强, 黄运福, 张国武, 陈英, 才学鹏
    2019, 31(2):  222-22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07
    摘要 ( 559 )   HTML ( 0 )   PDF(2508KB) ( 1473 )  
    为弄清少孢节丛孢菌几丁质酶的生物学功能,对少孢节丛孢菌XJ-A1几丁质酶AO-483基因进行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诱导表达;采用DNS还原糖法检测经镍柱纯化的重组几丁质酶活性,将其作用于秀丽隐杆线虫幼虫,分析其生物活性。结果显示,AO-483基因编码309个氨基酸,与少孢节丛孢菌标准株(ATCC 24927)的几丁质酶AO-483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6.8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73%;AO-483含有1个Glyco-hydro-18结构域,位于20~297位氨基酸,属于糖苷水解酶18家族,还含有特征序列GMLGG和LDGLDLDVE;三级结构为典型的三磷酸异构酶桶形结构。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AO-483分子质量约为52 ku,与预测大小一致;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该重组蛋白能与小鼠抗少孢节丛孢菌多克隆血清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经DNS还原糖法检测,该重组几丁质酶活性为223.31 U·mL-1;重组几丁质酶对秀丽隐杆线虫Ⅰ期和Ⅳ期幼虫有较强的降解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能力的影响
    刘江英, 朱建津, 蒋蓉, 刘子微
    2019, 31(2):  229-23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08
    摘要 ( 617 )   HTML ( 0 )   PDF(1574KB) ( 1474 )  
    旨在探明发酵饲料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的影响。将50只1日龄中速黄羽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基础日粮+10%未发酵饲料),抗生素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mg·kg-1硫酸粘杆菌素,5%发酵组、10%发酵组分别用5%、10%发酵饲料替代基础饲粮中的未发酵饲料。肉鸡13日龄时,对照组连续2 d口腔灌服400 μL无菌水,其他组连续2 d口腔灌服400 μL沙门氏菌液(1×109 CFU·mL-1)。肉鸡15日龄时进行屠宰,取血清测定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内毒素(LPS)、D-乳酸(D-LA)水平,取结肠进行HE染色观察结肠形态,取结肠黏膜测定TLR4路径关键信号分子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沙门氏菌感染导致肉鸡血清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上升,TLR4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TLR4、MyD88、TRAF6、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血清LPS、D-LA水平显著上升,而抗生素组、5%发酵组、10%发酵组的这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能够改善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和肠道屏障受损,效果接近20 mg·kg-1硫酸粘杆菌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犊牛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王帅帅, 张才, 孟素丹, 黄永志, 朱雪敏, 王玉琴, 杨自军
    2019, 31(2):  235-24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09
    摘要 ( 445 )   HTML ( 0 )   PDF(2102KB) ( 1376 )  
    为给奶牛营养代谢病等相关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本试验从犊牛肾周脂肪组织中分离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采用组织剪碎法结合0.25%Ⅰ型胶原酶消化法消化、收集原代犊牛ADSCs,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第5代ADSCs表面特异性蛋白,并使用CCK-8法测定第5、10代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第10代细胞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结果显示,分离出的犊牛ADSCs接种4 d后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分离的细胞Vimentin、CD34、CD44、CD90呈阳性,CD31、CD45呈阴性;该细胞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本试验分离培养的细胞是犊牛脂肪干细胞,具有成脂、成骨分化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β-伴大豆球蛋白通过p38/JNK MAPK信号通路引起IPEC-J2细胞损伤
    彭成璐, 张瑜, 夏晓冬, 贺濛初, 舒迎霜, 冯士彬, 李玉, 王希春, 李锦春, 吴金节
    2019, 31(2):  242-24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0
    摘要 ( 428 )   HTML ( 10 )   PDF(1331KB) ( 1357 )  
    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不同浓度7S(β-伴大豆球蛋白)对IPEC-J2(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实验分为6组,A(对照组)、B(1 mg·mL-1 7S)、C(5 mg·mL-1 7S)、D(10 mg·mL-1 7S)、E(5 mg·mL-1 7S+1 μmol·L-1 SP600125)、F(5 mg·mL-1 7S+1 μmol·L-1 SB202190),24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收集细胞用ELISA法检测NO、5-HT、IL-6和IL-10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JNK、p-p38、Bcl-2蛋白表达量,用PCR法检测BadBaxBcl-2、Bcl-xL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C组和D组的IPEC-J2细胞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E组和F组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说明7S促进炎性细胞因子NO、5-HT和IL-6的分泌,降低IL-10的分泌,添加抑制剂使细胞因子NO、5-HT和IL-6分泌减少,IL-10的分泌增多;同时7S促进p-JNK、p-p38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添加抑制剂可抑制p-JNK、p-p38蛋白表达,使Bcl-2蛋白表达增高。Bcl-2/Bax mRNA比值随7S浓度增加而降低,Bax/Bcl-xl比值随7S浓度增加而升高,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随7S浓度增加而升高。添加抑制剂后Bcl-2/Bax比值增高,Bax/Bcl-xl比值降低,Caspase-3 mRNA降低。结果表明,7S通过p38/JNK MAPK信号通路引起仔猪肠上皮细胞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葡萄伤流期树液流动变化研究
    郑婷, 张克坤, 朱旭东, 管乐, 上官凌飞, 贾海锋, 房经贵
    2019, 31(2):  250-25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1
    摘要 ( 472 )   HTML ( 0 )   PDF(1719KB) ( 1634 )  
    为探究葡萄伤流期树液流动的变化规律,对白罗莎里奥葡萄伤流期的树液流动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伤流与日变化、温度、湿度、枝条长短等的相关性,研究伤流对葡萄树体的影响,并对藤稔葡萄进行树体不同部位流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白罗莎里奥葡萄伤流总流量为380~540 mL,未愈合情况下,总时长为35~47 d,高峰期维持10 d左右,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枝条长度对伤流量有一定的影响,长梢枝条流量稳定且处于主导地位,中梢枝条先停止伤流;伤流在各时间段的流量稳定且较为平均,伤流时期和总量对日分布影响较大,上午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前期白天流量高于晚上,后期相反。对不同类型枝条伤流观察和统计发现:枝条长短和树液流量有直接关系,长枝枝条流量大于短枝;枝条位置与树液流量并无明显关系,分枝的流量和大于主枝,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流量关系图,为葡萄流体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月相和温度对棉红铃虫成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余纯, 许冬, 黄维, 雷明洪, 万鹏
    2019, 31(2):  260-26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2
    摘要 ( 459 )   HTML ( 0 )   PDF(1266KB) ( 1373 )  
    采用红铃虫性诱剂,监测了湖南安乡地区2012—2015年红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并用一种基于非凸惩罚的稳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红铃虫的性诱蛾量与温度、月相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据中存在的离群值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月相对棉红铃虫活动有显著影响,但诱蛾量与月球引力无直接关系。主要表现为夜间光线越弱,红铃虫的诱蛾量越大;温度对红铃虫诱蛾量有显著抑制作用,15~35 ℃时,随温度的上升,红铃虫诱蛾量显著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氯柳胺混悬液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白玉彬, 张吉丽, 朱建民, 苏文杰, 董朕, 周绪正, 张继瑜
    2019, 31(2):  268-27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3
    摘要 ( 402 )   HTML ( 1 )   PDF(1023KB) ( 1353 )  
    为了测定五氯柳胺混悬液的含量和有关物质,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ypersil BDS 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甲醇(体积比为38:62),检测波长为300 nm,柱温为25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采用InertSustainSwift C18(150 mm×4.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检测波长、柱温与含量测定方法相同。结果表明,五氯柳胺混悬液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34.01~104.35 μg·mL-1(R2=1.000),平均回收率为100.1%;已知杂质2-氨基-4,6-二氯苯酚盐酸盐和3,5,6-三氯水杨酸线性范围为0.51~20.4 μg·mL-1 (R2分别为0.996、1.00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10.3%和98.6%。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方便、简单、准确,可同时测定五氯柳胺混悬液的含量及有关物质,为该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中国南方土壤中白色土层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章明奎, 麻万诸, 姚玉才
    2019, 31(2):  279-29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4
    摘要 ( 837 )   HTML ( 1342177539 )   PDF(9682KB) ( 2429 )  
    为了解具有“漂白层”土壤的分布规律、准确识别“漂白层”,为土壤调查制图提供依据,从中国南方地区的浙江、福建和贵州等省采集了25个含白色土层的土壤剖面,分析这一地区土壤中白色土层的特征及其与地形、成土母质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地区白色土层在质地、游离氧化铁和有机质含量等性状上有较大的变化。根据土壤颜色与游离氧化铁的剖面分布特征,可把研究的25个剖面中白色土层分为受母质影响的白色土层、受复合成土过程作用的白色土层和离铁作用形成的白色土层等3类。受母质影响的白色土层并非离铁作用的结果,其成因与母质中游离氧化铁含量较低或叠加母质有关;受复合成土过程作用的白色土层,其颜色与游离氧化铁存在不一致现象,白色土层是前期离铁作用的结果,而后期氧化铁在结构面上的淀积掩盖了漂白层的离铁特征;离铁作用形成的白色土层是真正用于土壤类别鉴定的“漂白层”,其游离氧化铁含量明显低于其上覆或下伏土壤,以河谷平原、丘陵山地缓坡及山丘凹垅中的分布最为集中,其微地形表现为地表倾斜、低凹,易接受附近高处的水流,但地表一般不会积水,具有土内侧向排水的特点。为了区别于受母质影响的白色土层,建议在“漂白层”的鉴定标准中增加游离氧化铁含量与其上覆或下伏土壤的比较,建议标准为“漂白层的游离氧化铁含量为其上覆或下伏土壤的75%以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9—2020年杭州市富阳区土地利用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邱乐丰, 虞舟鲁
    2019, 31(2):  291-29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5
    摘要 ( 433 )   HTML ( 1 )   PDF(1088KB) ( 1549 )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影响显著,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必须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影响。以杭州市富阳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预测评价了县区级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全区植被碳总量损失为273.4 Gg,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总量损失为771.0 Gg,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是导致土壤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预测2006—2020年间研究区植被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5.93 kg·hm-2,土壤有机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7.48 kg·hm-2。制定合理政策和有效措施来保护林地,抑制建设用地增长,扭转土壤碳损失趋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施肥模式下苕溪流域水稻田和蔬菜地氮磷流失规律
    刘琛, 张莉, 林义成, 郭彬, 傅庆林, 李华, 丁能飞
    2019, 31(2):  297-30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6
    摘要 ( 469 )   HTML ( 1 )   PDF(1371KB) ( 1565 )  
    采用田间径流池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于2016—2017年连续2 a在余杭区对不同施肥模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年际间因降水原因导致氮素流失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2016年和2017年水稻田的全氮流失量分别为12.76~16.97、15.40~17.60 kg·hm-2,蔬菜地的全氮流失量分别为23.06~25.72、18.11~27.93 kg·hm-2。水稻田和蔬菜地的氮素流失均以硝态氮为主。不同施肥处理下,2016年和2017年水稻田全磷流失量分别为2.36~2.62、3.57~4.05 kg·hm-2。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田和蔬菜地径流水中总磷浓度无显著影响。水稻田磷素流失以可溶态磷为主,蔬菜地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相比水稻田,蔬菜地的氮素流失量更高,而磷素流失量更低。减氮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可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降低7%~35%的总氮径流损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药用真菌桑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伟科, 宋吉玲, 巫优良, 闫静, 陆娜, 袁卫东, 陈观平
    2019, 31(2):  307-31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7
    摘要 ( 914 )   HTML ( 0 )   PDF(3004KB) ( 1687 )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小麦赤霉病高光谱病症点分类方法
    金秀, 卢杰, 傅运之, 王帅, 许高健, 李绍稳
    2019, 31(2):  315-32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8
    摘要 ( 573 )   HTML ( 2 )   PDF(5277KB) ( 1731 )  
    为快速、高效地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诊断小麦赤霉病病症,分析了卷积层结构与光谱病症特征的关联性,并重点研究了高光谱的像元分类建模方法。首先,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2种典型结构,构建了不同深度的卷积神经网络,比较了小麦赤霉病高光谱数据点集的训练和测试结果。结果显示:Visual Geometry Group(VGG)结构随着网络深度的增加,模型损失值不断下降;残差神经网络(ResNet)结构随着深度增加,损失值没有明显降低,说明ResNet网络的深度与模型性能无关。从测试集评测模型泛化性可知,具有4个基础单元模块的22层VGG网络在所有深度卷积模型中最优,其建模和验证准确率远高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SVM),分别为0.846和0.843,测试集准确率为0.742。以VGG为基础单元构建的深度神经网络,能有效提取小麦赤霉病病症的高光谱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大尺度小麦赤霉病的智能成像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图像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
    闫建伟, 苏小东, 赵源, 刘进平
    2019, 31(2):  326-33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19
    摘要 ( 611 )   HTML ( 5 )   PDF(1586KB) ( 1658 )  
    利用图像颜色特征,首先分割小麦种子图像进而确定小麦种子轮廓矩,根据其轮廓距确定小麦种子质心坐标,然后根据小麦胚芽鞘图像颜色特征对胚芽鞘图像进行分割、获取小麦胚芽鞘图像,其次利用Zhang-Suen并行快速细化算法对小麦胚芽鞘进行细化获取胚芽鞘骨骼线,进而获取骨骼线图像(单像素)上所有点对胚芽鞘骨骼线进行多段直线曲线近似,最后根据小麦种子轮廓质心坐标、胚芽鞘骨骼线近似曲线和切割距离(给定)确定胚芽鞘的姿态和对小麦胚芽鞘切割点位置进行定位。通过对小麦胚芽鞘30幅图片进行图像处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完整地提取小麦种子和胚芽鞘图像、小麦胚芽鞘姿态及位置信息。基于图像颜色特征的小麦胚芽鞘识别及定位方法,为小麦胚芽鞘的识别与分析提供了准确、快捷、可视的技术手段,对于构建胚芽鞘智能识别、定位的视觉系统及自动化切割装置的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秸秆还田对稻田氮循环微生物及功能基因影响研究进展
    王青霞, 陈喜靖, 喻曼, 沈阿林
    2019, 31(2):  333-34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2.20
    摘要 ( 610 )   HTML ( 39 )   PDF(1104KB) ( 1667 )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变化的反应极为敏感,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影响对维持稻田系统氮素循环极其重要。秸秆还田通过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氮素在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进而影响水稻生产的氮素管理策略。在查阅近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基础上,对秸秆还田下水稻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中相关功能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关键功能基因驱动机制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厘清秸秆还田后稻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介导的氮素循环转化机制,为稻田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