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0, 32(4):  558-558. 
    摘要 ( 196 )   PDF(1713KB) ( 12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四川冬春季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及其成因
    周丽, 聂常乐, 任钇潼, 梁晶晶, 徐华
    2020, 32(4):  559-57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01
    摘要 ( 581 )   HTML ( 268435676 )   PDF(6021KB) ( 1731 )  
    为深入认识四川冬春季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变化特征,利用1980—2016年四川35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气候倾向率和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其冬春季ET0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和贡献率分析了ET0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ET0的年代际变化呈先降后增的趋势,空间上呈明显的西南高东部低的分布特征,且高值区范围持续扩大,低值区范围波动缩小。ET0的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春季ET0气候倾向率和空间差异明显大于冬季,且ET0高值区与低值区空间分布受海拔高度影响明显。ET0的同一日多年平均值自初冬至初春逐渐上升,1月22日—5月2日仅有8 d的ET0值低于多年日平均值,具有明显连续的高值时段。ET0对日照时数的变化最敏感,其次是对相对湿度与平均气温,对三者均呈高敏感性。平均气温的正贡献率是引起ET0变化的主导因子,其次是相对湿度。研究时段内平均气温的升高对ET0的正效应和相对湿度的降低对ET0的负效应,超过了日照时数减少对ET0的减少效应,导致四川地区冬春季ET0呈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一步法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云涛, 华炯钢, 叶伟成, 倪征, 陈柳, 张存
    2020, 32(4):  571-57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02
    摘要 ( 730 )   HTML ( 6 )   PDF(1698KB) ( 1728 )  
    为建立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NDRV S3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MGB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检测NDRV的一步法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验,并与普通RT-PCR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扩增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仅出现单特异峰。该方法对经典鸭呼肠孤病毒、H9N2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A型鸭肝炎病毒、鸭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及番鸭细小病毒均未检测到信号,对NDRV的最小检出量为10拷贝·μL-1。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好。此外,利用该方法对239份疑似新型呼肠孤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常规RT-PCR检测时有75份为阳性,一步法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时有100份为阳性,而且常规RT-PCR检测出的阳性样品用一步法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检测时均为阳性,符合率为100%。该检测方法的建立为NDRV早期快速检测及定量分析提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链球菌2型灭活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果评价
    段倩倩, 毛天骄, 韩业芹, 韩雪姣, 魏建忠, 孙裴, 李郁
    2020, 32(4):  577-58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03
    摘要 ( 1051 )   HTML ( 4194305 )   PDF(7656KB) ( 1921 )  
    在前期筛选出2株毒力强、抗原性好、遗传稳定的猪链球菌2型(SS2)疫苗菌株(HF2、HF3株)并分别制成灭活疫苗(采用ISA 201 VG矿物油佐剂)的基础上,进一步与SS2商品化灭活疫苗(HA9801株,铝胶佐剂)同步免疫小鼠,利用间接ELISA、流式细胞术、免疫攻毒试验、细菌定植试验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效价,细胞因子含量(IL-4、IL-10、IFN-γ、TNF-β、MCP-1),外周血中CD4+/CD3+、CD8+/CD3+ T细胞亚群含量,攻毒保护率,组织荷菌数和病理组织变化等指标。结果显示,二免7 d后,HF2、HF3灭活疫苗组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的血清IgG抗体效价分别为1:25 600、1:12 800、1:25 600;HF2灭活疫苗组的IL-4、IL-10含量显著高于HF3灭活疫苗组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IFN-γ、TNF-β含量显著高于HF3灭活疫苗组,但MCP-1含量显著低于HF3灭活疫苗组;HF2和HF3灭活疫苗组的CD4+/CD3+ T细胞比率均显著低于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但CD8+/CD3+ T细胞比率差异不显著;HF2、HF3灭活疫苗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对小鼠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HF2灭活疫苗组小鼠的肺、脾脏组织荷菌数显著低于HF3灭活疫苗组;HF2灭活疫苗组小鼠的肺、肾、脾脏病理变化较HF3灭活疫苗组和HA9801商品化灭活疫苗组轻微。综合结果表明,由SS2(HF2株)制备的ISA 201 VG佐剂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后不仅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还可完全抵抗强毒株的攻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株猪粪降解菌的筛选、评价及鉴定
    俞洁雅, 倪梦萍, 丁良长, 胡洲铭, 肖建中, 郑强
    2020, 32(4):  586-59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04
    摘要 ( 687 )   HTML ( 4 )   PDF(1103KB) ( 1769 )  
    发酵床是目前国内规模化养猪企业广泛采用的粪污处理模式,其关键在于投加的微生物菌剂。为了分离出能高效降解猪粪的菌株,采用NH3选择性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菌株进行初筛,共得到7株氨氮降解率大于70%的菌株。通过猪粪发酵模拟实验对分离株的NH3抑制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7株菌株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猪粪发酵过程中氨的释放量,其中Z10菌株的NH3抑制效果最为显著。针对猪粪除臭及促进猪粪腐熟效果开展了Z10菌株应用效果评价。除臭试验结果显示,Z10菌株对猪粪臭气中NH3与H2S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21 d发酵周期内, NH3与H2S的释放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38.66%与50.03%。促腐熟试验结果显示,Z10组种子发芽率与发芽指数分别达到了83.33%与88.55%,而对照组发芽率与发芽指数仅为68.35%与59.12%。生化鉴定显示,Z10菌株无蛋白酶活性,具有较弱的糖化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活性,但表现出较强纤维素降解活力,其纤维素酶活力达到232.543 U·mL-1,推测Z10菌株表现出的促腐熟效果主要源于其高纤维素降解活力。16S r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蚯蚓提取液对家蚕热激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徐麒麟, 齐桂兰, 莫桂林, 朱江, 雷春龙, 吴永胜, 许祯莹, 李娟
    2020, 32(4):  593-60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05
    摘要 ( 783 )   HTML ( 4 )   PDF(1108KB) ( 1757 )  
    为探讨蚯蚓提取液对家蚕热激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家蚕5龄幼虫饲喂蚯蚓提取液(50、100和200倍原液稀释)处理的桑叶,饲喂6 d后解剖获取家蚕中肠及血淋巴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中肠组织中HSP70和HSP90基因的表达;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中肠和血淋巴中HSP70、HSP90、溶菌酶(lysozyme)和抗菌肽(attacin)的水平。结果表明:1/100和1/200稀释组家蚕中肠组织中HSP70基因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2.97和1.86倍(P<0.05),1/100稀释组家蚕中肠组织中HSP90基因表达是对照组的2.2倍(P<0.05);1/50稀释组中肠HSP70和血淋巴抗菌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中肠和血淋巴中HSP90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桑叶中添食蚯蚓提取液可促进热激蛋白的表达,提高抗菌肽的水平,进而提高蚕体的抗性和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滇南中蜂的周年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杨娟, 胡宗文, 周春涛, 苗春辉, 张学文
    2020, 32(4):  601-60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06
    摘要 ( 623 )   HTML ( 4 )   PDF(1620KB) ( 1586 )  
    为研究滇南中蜂的周年状况及气候的相关性,探明各压力因素间与蜜蜂群势的联系,为滇南中蜂保种提供依据,于2018年1—12月每隔15 d用测子框测定90群蜜蜂群势,并以气候仪观察气象变化,分析蜜蜂的幼虫数、蛹数、工蜂量与蜜粉存储量的相关性,并探讨危及蜜蜂健康的各类潜在因素。结果表明:蜂群在冬、春季增殖激烈,全年中群势呈波澜起伏状;全年气候表现为冬春季降雨量少,温度波动较大,夏秋季节炎热湿润;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是构成蜂群变化的最主要的成分(a=0.977);蜂群内部蜜粉存储量与工蜂量(r=0.580)及卵/幼虫量(r=0.386)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温度(r=-0.248)呈显著的负相关。在周年变化中,滇南中蜂群势受蜂群外部因素和蜂群内部因素影响,外部因素具有季节性,内部因素由蜂群管理方式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态发酵棉籽仁的营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李园成, 孙宏, 吴逸飞, 姚晓红, 沈琦, 汤江武
    2020, 32(4):  610-61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07
    摘要 ( 1181 )   HTML ( 3 )   PDF(1044KB) ( 1982 )  
    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棉籽仁进行固态发酵,发酵周期30 h。结果表明,相比发酵前,发酵后棉籽仁中游离棉酚的含量显著(P<0.05)降低,粗灰分、酸溶蛋白质含量显著(P<0.05)增加,精氨酸含量显著(P<0.05)降低。从发酵棉籽仁中提取的棉籽肽具有抗氧化活性,且其活性受使用浓度和发酵时间的影响。当棉籽肽的质量浓度为8 mg·mL-1时,棉籽肽的羟自由基清除率达到(61.71±1.59)%,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7.25±1.28)%,金属离子螯合能力达到(79.13±0.55)%。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微生物固态发酵处理可提高棉籽仁的营养品质及其抗氧化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应用ISSR分子标记评价我国丝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郭勤卫, 张婷, 刘慧琴, 章心惠, 李朝森, 项小敏, 赵东风, 万红建
    2020, 32(4):  616-62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08
    摘要 ( 1800 )   HTML ( 56 )   PDF(1754KB) ( 2069 )  
    应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对73份丝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获得多态性引物15条,共扩增出99条DNA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6.6条,多态性条带92条,非多态性条带7条,多态性比例在66.67%~100%,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2.90%,种质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454 5~0.959 6。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知,0.59为阈值时,分为2类,有棱丝瓜和普通丝瓜;0.66为阈值时,分为4类,分别是常山花斑普通丝瓜、绿色或淡绿色普通丝瓜、来源于浙西地区的短棍棒有棱丝瓜和来自两广地区的长棍棒有棱丝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花菜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BoCDPK1的克隆与表达
    邬菲帆, 王佳怡, 戴晨宇, 杨如棉, 徐鹏杰, 管铭, 张慧娟, 蒋明
    2020, 32(4):  624-63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09
    摘要 ( 678 )   HTML ( 6 )   PDF(3218KB) ( 1682 )  
    钙依赖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PK)为Ca2+传感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克隆青花菜BoCDPK1基因的基础上,开展序列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表达分析,为后续的基因功能鉴定和抗逆育种奠定基础。该研究以青花菜为材料,利用PCR法克隆1个CDPK 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序列进行分析,并采用qRT-PCR研究该基因在霜霉菌和核盘菌侵染下的表达模式。测序结果表明,BoCDPK1的基因组DNA全长为2 414 bp,具6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为1 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BoCDPK1有1个S_TKc和4个EF手性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BoCDPK1与芸薹属植物同源序列的相似性最高,仅个别氨基酸残基存在差异,它们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于一组。qRT-PCR结果表明,BoCDPK1的表达受霜霉菌和核盘菌的诱导,表达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在霜霉菌的诱导下,BoCDPK1的表达量在72 h达最大值,为对照的3.4倍;而在核盘菌侵染下,BoCDPK1的表达量在36 h达最大值。该研究明确了青花菜BoCDPK1基因的序列特点、系统发育关系和表达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青苔发病程度下柑橘叶片营养及叶际生物特征分析
    杨蕾, 张云贵, 杨海健, 李勋兰, 洪林
    2020, 32(4):  632-64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0
    摘要 ( 1608 )   HTML ( 387 )   PDF(1397KB) ( 1939 )  
    为探讨不同青苔发病程度下柑橘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和叶表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重庆江津区李市和白沙两个不同地点柑橘果园中的W·默科特叶片青苔病发生程度按G0~G5分级并进行病情指数统计,测定各病情等级下叶片的氮(N)、磷(P)、钾(K)、钙(Ca)、镁(Mg)、锌(Zn)、铜(Cu)、铁(Fe)、锰(Mn)、硼(B)这10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叶片叶际真核生物的群落组成、丰度、差异,分析了不同病情等级下叶际生物特征与营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样地的柑橘青苔发病程度和病情特征较为一致。李市和白沙两个果园W·默科特叶片青苔病病情等级均与P、Mg含量显著负相关,与K、Ca含量显著正相关。不同病情等级下叶际真核生物在属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病情等级1下优势属是HeterochlorellaSporidiobolusCladosporium,病情等级2下优势属是HeterochlorellaSymmetrosporaMicrosporomyces,病情等级3下优势属是HeterochlorellaCladosporiumSporidiobolus,病情等级4下优势属是HeterochlorellaCladosporiumHeveochlorella,病情等级5下优势属是HeterochlorellaCladosporiumMicrosporomyces;在种水平上,主要病原生物uncultured ApatococcusCladosporium herbarumHeveochlorella hainangensis的相对丰度较高,且与病情等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显示,叶片中P、Fe、Mg、Mn、Cu、N含量与叶片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关系密切,主要病原生物uncultured ApatococcusCladosporium herbarum与P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C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柑橘青苔病与叶片P和Ca两种元素关系最为密切,青苔病发生程度高低可直接影响叶片中P和Ca的含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蜀脆枣果实发育规律及品质积累特性分析
    邓倩, 王羊, 邓群仙, 辛亚宁, 李雷, 龙星雨, 祝进, 张慧芬, 夏惠, 梁东
    2020, 32(4):  644-65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1
    摘要 ( 1118 )   HTML ( 5 )   PDF(2416KB) ( 2039 )  
    以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蜀脆枣为材料,德阳市罗江区当地主栽品种罗江调元枣为对照品种,对枣果实的发育动态、外观品质(单果质量、纵横径、着色指数等)和营养品质(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蜀脆枣的单果质量和可食率均优于罗江调元枣,且适宜的糖酸比形成了酸甜的口感;通过对蜀脆枣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发现大棚栽培蜀脆枣成熟期的单果质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蜀脆枣,成熟期比露地栽培蜀脆枣提前了7~14 d,且落果率和裂果率均低于露地栽培蜀脆枣,但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蜀脆枣在可食率、糖酸比和果实口感方面差异不大。综上所述,蜀脆枣的果实单果质量高、可食率高、风味酸甜爽口,在罗江区表现引种良好,为罗江区提供了良好的南方鲜食枣新品系引进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南地区29个秋冬茬芹菜品种资源评价
    沈迪, 陈龙正, 路晓华, 陶建平, 冯顾城, 刘洁霞, 冯凯, 尹莲, 丁旭, 贾丽丽, 徐志胜, 刘惠吉, 熊爱生
    2020, 32(4):  653-66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2
    摘要 ( 1755 )   HTML ( 10 )   PDF(1811KB) ( 2119 )  
    为对芹菜品种资源进行评价,选取2018年秋季种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29个芹菜品种,对其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差异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芹菜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11%~39.74%,其中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39.74%;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产量与单株质量、株高、叶柄宽、叶柄厚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有3个成分因子的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85.586%,分别为株型与产量相关因子、叶片与叶柄数量相关因子和叶片与叶柄形态相关因子,这3个因子基本上覆盖了芹菜农艺性状的总体数据信息。聚类分析将29个芹菜品种在欧式距离为10处分成4组:Ⅰ组包含16个品种,该类芹菜植株较矮小,单株质量中等,叶片叶柄颜色有较大差异,叶柄多为实心;Ⅱ组有2个品种,该类芹菜株型高大粗壮,单株质量大,实心,纤维少,产量高;Ⅲ组有6个品种,该类芹菜植株低矮粗壮,单株质量较大,叶片较圆,产量较低;Ⅳ组包含5个品种,该类芹菜植株矮小,叶片数多,产量低。该结果可为苏南地区芹菜生产,以及芹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世代生姜组培苗物质生产特性与产量形成差异
    任云, 李强, 李哲馨, 刘奕清, 唐建民
    2020, 32(4):  661-67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3
    摘要 ( 1734 )   HTML ( 3 )   PDF(1369KB) ( 1977 )  
    为研究不同世代组培生姜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及其产量形成差异,以确定组培生姜在生产上的最佳推广世代。以组培生姜原原种(T1)、原种(T2)、生产种(T3)3个世代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T3和T2世代植株生长特性优于T1,表现为生育前期T3和T2株高、茎粗快速增加,地上部快速生长;进入根茎膨大期后,生姜株高和茎粗增长减缓,但分蘖快速发生,由于T3和T2的分蘖发生少,保证了根茎光合产物的供给,延长了快速生长期,显著提高了其物质积累,为高产奠定了物质基础。根茎膨大期后,T3和T2较低的茎、叶和根系物质分配比例,使光合产物向根茎转移促进了根茎的膨大,从而获得高产。因此,与原原种和原种相比,生姜组培生产种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生姜生产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不同世代组培生姜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与种性退化规律,可以把组培生姜生产种(T3)作为生产上的最佳推广世代,既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机制
    毕亚玲, 戴玲玲, 谷刚, 李君君
    2020, 32(4):  671-67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4
    摘要 ( 560 )   HTML ( 3 )   PDF(1103KB) ( 1557 )  
    为明确抗性日本看麦娘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机制,研究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和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在抗性和敏感日本看麦娘种群内的差异,以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的活性差异,同时测定了抗性种群AFT对不同的ACCase和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与敏感种群AH-7相比,抗性种群AFT的ACCase基因CT区的2027位氨基酸和ALS基因的574位氨基酸发生突变;AFT种群的GSTs活性经过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处理后明显增强,且显著强于敏感种群AH-7;抗性种群AFT对炔草酯、烯草酮、氟唑磺隆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7.90、34.43、10.30,表现出高水平的抗性,对唑啉草酯、甲咪唑烟酸、双草醚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49、6.42、5.01,表现出中等水平的抗性。经除草剂诱导后,植株体内基于GSTs代谢酶介导的代谢反应水平升高,加快植株对除草剂的代谢解毒反应;抗性种群AFT的ACCase基因和ALS基因中发生的氨基酸突变和GSTs活性的增强可能是其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硫酸盐对土壤铁矿物还原转化及砷释放的影响
    刘涛, 张翅鹏, 郝瑶玲, 邱丽娟, 黄臣臣
    2020, 32(4):  678-68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5
    摘要 ( 865 )   HTML ( 32770 )   PDF(1127KB) ( 1836 )  
    为研究硫酸盐对受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土壤中Fe和As转化释放的影响,设计开展灭菌、非灭菌和加硫非灭菌3组淹水释放实验,在厌氧手套箱中连续处理30 d,每5天取样一次,测定上清液pH、氧化还原电位(Eh)、Fe(Ⅱ)和As浓度,以及土壤中盐酸提取态Fe(Ⅱ)和As的含量。结果表明:实验初始阶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土壤悬液pH升高、Eh降低,硫酸盐的添加会增强这一趋势。实验前5 d为铁矿物还原转化阶段,土壤中Fe和As活化速率较高,释放速率也较大,硫酸盐的加入会增大活化释放量。之后,随还原性增强,硫酸盐大量被还原,亚铁硫化物矿物生成,土壤中的铁矿物被继续活化但速率降低,加硫非灭菌组仍有较高的活化量,同时土壤被活化的As含量减少,释放Fe和As的过程被抑制,促使溶液中Fe(Ⅱ)和As的浓度降低。实验后15 d,虽然受生成铁矿物沉淀的控制,溶液Fe浓度能够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但As浓度却持续增加,硫酸盐的加入会增加As的释放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霜冻气候变化特征
    张波, 于飞, 吴战平, 胡家敏
    2020, 32(4):  685-69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6
    摘要 ( 581 )   HTML ( 3 )   PDF(9761KB) ( 1690 )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利用贵州省1961—2018年84个气象站点地面0 cm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贵州地区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分别为12月2日和2月23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91 d,分别以2.34 d·(10a)-1、2.95 d·(10a)-1和5.76 d·(10a)-1的速率呈明显推迟、提前和延长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初霜冻日呈现西部早、东部晚,北部早、南部晚的变化特征,69%的站点呈显著推迟的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现南部早、西北部和东北部晚的变化特征;无霜冻期整体呈延长趋势,82%的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海拔高度是影响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关键因子,无霜冻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升高呈缩短趋势。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和无霜冻期的延长,为贵州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资源,利于粮食生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7种微生境的土壤甲螨多样性特征
    牙克甫·艾散江, 吾玛尔·阿布力孜, 买尔旦·艾斯卡尔, 阿丽亚·司地克
    2020, 32(4):  696-70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7
    摘要 ( 470 )   HTML ( 5 )   PDF(1068KB) ( 1656 )  
    为研究土壤微生境对干旱区极端环境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18年3、6、10、12月中旬采用样线法和Tullgren法对吐鲁番盆地托克逊县7种微生境(防护林SF、杏园AG、葡萄园VY、耕地FL、菜地VF、草地GL、苜蓿地AF)的土壤甲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捕获甲螨11 752只,隶属于34科44属,其中合若甲螨属(Zygoribatula)和长单翼甲螨属(Protoribates)为优势类群,占总数的65.94%。不同微生境的土壤甲螨个体数量、类群数量和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个体数依次为SF>AG>AF>VY>VF>GL>FL,类群数为SF>GL>AG>VY>AF>VF=FL,多样性指数为FL>VY>GL>SF>VF>AG>AF。7种微生境下,甲螨群落的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0.25~0.50)。MGP分析Ⅰ表明,甲螨群落基本上为O型;MGP分析Ⅱ表明,甲螨群落均属于P型。本研究表明土壤微生境对甲螨群落的生态分布有着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灵芝孢子粉总三萜的提取优化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温慧萍, 雷伟敏, 柯乐芹, 陈雨薇, 侯景, 肖建中
    2020, 32(4):  705-71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8
    摘要 ( 704 )   HTML ( 4 )   PDF(1425KB) ( 1694 )  
    对灵芝孢子粉总三萜的提取过程进行优化,以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灵芝孢子粉总三萜得率的显著因素,利用响应面设计优化灵芝孢子粉总三萜的提取条件。对于提取出的灵芝孢子粉总三萜,评价其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方法,并采用CCK-8比色法就其抗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固液比1:23,超声功率540 W,提取温度40 ℃,提取时间60 min。此优化条件下提取的灵芝孢子粉总三萜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清除ABTS+的能力强于清除DPPH,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2000—2017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空间演变特征
    张雄一, 徐新良, 张正, 庄大春, 曾钦, 毕仁贵, 严灿
    2020, 32(4):  714-72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19
    摘要 ( 792 )   HTML ( 4 )   PDF(1336KB) ( 1720 )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探究2000—2017年中国9大农业区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的空间分布,从省域层面分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地均农业机械总动力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并运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耕地变化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化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快速提升,整体由“一强多弱”向“多强并存”格局演变,但省域发展不均衡,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735,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会带动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提高,与耕地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47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超声雾化的蔬菜栽培管道内雾滴沉降规律研究
    龙莉霞, 蒋蘋, 罗亚辉, 杨希文, 石毅新, 胡文武
    2020, 32(4):  723-73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20
    摘要 ( 617 )   HTML ( 2 )   PDF(1897KB) ( 1530 )  
    为了研究风速、雾化量、温度差对蔬菜栽培管道内营养液雾气的沉降变化的影响,搭建了基于超声雾化的蔬菜栽培管道试验平台。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了风速、雾化量、温度差对管道内雾气沉降量的影响,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到影响雾气沉降的因素主次顺序,并建立了营养液雾气沉降量的回归方程。随着栽培管道内雾化量的增加,沉降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当雾化量低于420 mL·h-1时沉降量增加缓慢,当雾化量大于420 mL·h-1时沉降量增加明显。随着风速逐渐增大,沉降量不断减少,风速为1.1 m·s-1沉降量最大,风速大于1.5 m·s-1后沉降量显著减少。沉降量随着温度差的正负水平近似对称变化,温度差绝对值增大,沉降量增加。回归模型的R2为0.734 7,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三个因素对蔬菜根系雾气沉降影响排序为雾化量>风速>温度差。模型求得沉降量最大值为0.063 g,最优组合雾化量为680.11 mL·h-1,风速为1.34 m·s-1,温度差为0.039 ℃。对模型进行验证,在雾化量、风速和温度差的大小依次为:660 mL·h-1、1.5 m·s-1、0 ℃,540 mL·h-1、1.3 m·s-1、0 ℃,540 mL·h-1、1.7 m·s-1、0 ℃时,回归模型预测的沉降量依次为0.062、0.060、0.056 g,试验得到沉降量的实测值依次为0.057、0.056、0.051 g,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依次为8.77%、7.14%、9.80%。该研究结果为快速有效调整根系生长环境提供参考顺序,为根系其他环境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为研究其他形状的气雾栽培装置内根系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中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耀, 赵芝俊, 高芸
    2020, 32(4):  731-74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21
    摘要 ( 532 )   HTML ( 4097 )   PDF(1066KB) ( 1778 )  
    基于创新成果类型异质性视角,把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成果分为学术性、技术性及经济性成果,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三类创新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三类产出效率都比较低,其中经济性产出效率改进空间更大,其次是技术性,最后是学术性;二是各省份农业科研机构三类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发展不均衡,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从时间趋势来看,技术性及经济性产出效率尽管比较低,但已表现出上升的良好态势;三是相对于研发(research and dovelopment,R&D)资本而言,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过程中R&D人员具有更高的产出贡献,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产出效率主要是依赖于R&D人员的投入推动;四是人员数量结构对学术性产出及技术性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经济性产出有负向影响。人员素质结构对三类产出都有促进作用,但对学术性产出影响不显著;政府支持对经济性产出有负向的影响;基础设施对三类产出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一氧化氮影响植物不定根发生的研究进展
    李维芳, 王春蕾, 王妮, 邓雨正, 姚彦东, 魏丽娟, 廖伟彪
    2020, 32(4):  742-75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4.22
    摘要 ( 761 )   HTML ( 19 )   PDF(1574KB) ( 2049 )  
    近年来,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气态信号小分子,在植物中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植物NO的产生机理及其在植物不定根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本文概括了NO在植物体内的产生途径,详细阐述了NO及其与其他信号分子互作对植物不定根发生的影响,总结了植物不定根发生过程中NO调控的相关基因表达;最后,展望了NO参与植物不定根发生的研究趋势,以期为NO在植物不定根发生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