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作物科学
    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性状研究及其胚乳结构观察
    彭波, 孙艳芳, 庞瑞华, 李慧龙, 宋晓华, 袁红雨, 张斯荷, 周棋赢, 李琪瑞, 李丹, 宋世枝
    2016, 28(11):  1803-181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01
    摘要 ( 547 )   HTML ( 44 )   PDF(3820KB) ( 1735 )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 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田间小气候与群体产量的关系
    陈国鹏, 王小春, 蒲甜, 曾红, 陈诚, 彭霄, 丁国辉, 王锐, 杨文钰
    2016, 28(11):  1812-182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02
    摘要 ( 640 )   HTML ( 2 )   PDF(1274KB) ( 1585 )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 1.2 m、A2: 1.3 m、A3: 1.4 m、A4: 1.5 m、A5: 1.6 m、A6: 1.7 m、A7: 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 ℃),较净作高0.6 ℃;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 ℃),较A4高1.15 ℃;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ZmREM基因的克隆与逆境胁迫后表达分析
    瓮巧云, 赵彦敏, 张贺, 宋晋辉, 马海莲, 袁进成, 刘颖慧
    2016, 28(11):  1822-182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03
    摘要 ( 776 )   HTML ( 0 )   PDF(1226KB) ( 1708 )  
    B3超家族基因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及抗逆境胁迫等过程。从玉米黄早4中获得一个含有2个B3-DNA结合域的基因,为B3超家族基因,命名为ZmREM。该基因全长1 047 bp,编码含有349个氨基酸的蛋白。Blast比对结果表明,ZmREM和谷子含有B3结构域蛋白、高粱的假定蛋白相似性分别为81%和84%。ZmREM基因是组成型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同时ZmREM基因的转录水平可以为干旱、盐、冷和热所诱导。因此,ZmREM可能参与玉米多种非生物胁迫应答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免疫增强剂对猪伪狂犬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耿文学, 唐波, 华涛, 侯继波, 张道华, 许家荣
    2016, 28(11):  1828-183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04
    摘要 ( 605 )   HTML ( 0 )   PDF(1110KB) ( 1804 )  
    为了评价免疫增强剂VA5对猪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将VA5与灭活疫苗混合并制成疫苗。通过常规Bartha-K61株灭活疫苗、含免疫增强剂灭活疫苗和Bartha-K61活疫苗3组免疫效力对比试验,首次免疫后14和35 d对猪进行采血,并且进行中和实验以及对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免疫增强剂能够显著地提高猪伪狂犬灭活疫苗血清中抗体产生,同时能显著提高猪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中IL-2和IFN-γ mRNA表达。交叉中和试验表明,VA5能够显著地提高猪伪狂犬灭活疫苗对伪狂犬流行变异株的中和作用。试验表明,VA5能够显著提升猪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体液与细胞免疫,为研制免疫效果更好的灭活疫苗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禽肉弯曲菌污染分析及冷藏条件下失活动力学特征
    刘玺, 潘航, NarayanPaudyal, 方维焕, 李肖梁
    2016, 28(11):  1834-184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05
    摘要 ( 605 )   HTML ( 1 )   PDF(1200KB) ( 1806 )  
    为了解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和结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coli)在浙江省肉鸡产业链中的污染状况,及其冷藏过程中的失活特征。研究采用多重PCR方法对肉鸡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中分别采集的肛拭子、屠宰场环境和鸡肉等样品进行检测,平板计数法对人工污染鸡肉进行活菌数检测,用于失活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样品中,C. jejuniC. coli的检出率分别为45.3%(182/402)和4.9%(20/402);其中,养殖环节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1.2%(65/80)和0,屠宰环节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0.5%(48/157)和5.1%(8/157),销售环节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8%(69/165)和7.3%(12/165)。在6℃冷藏条件下,鸡肉中的C. jejuniC. coli失活曲线具有相似的特征,在30 d贮藏期内,lg cfu分别下降了1.98和2.19;其中,0~14 d细菌数量下降速度较快,14~30 d细菌数量下降较为平缓。Log-logistic模型相比于Weibull模型对2种细菌的失活曲线有较好的拟合性。上述研究表明,肉鸡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中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污染,其中,销售环节中检出率高于屠宰环节;在6 ℃冷藏条件下,Log-logistic方程作为2种菌的一级预测生长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红原县牦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郝力力, 李锐, 段玲, 贺亮
    2016, 28(11):  1842-184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06
    摘要 ( 577 )   HTML ( 1 )   PDF(1857KB) ( 1616 )  
    为调查红原地区牦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采用巢式PCR对采自红原县的216头份牦牛粪便进行了检测(其中包括腹泻粪便样本18份)。该地区牦牛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4.8%,其中Cryptosporidium bovis 感染率为3.7%,C. ryanae感染率为5.1%, C. andersoni感染率为6.0%, 而腹泻样本并未检出隐孢子虫。以上结果表明,牦牛是隐孢子虫的天然宿主,但该实验中未见隐孢子虫和牦牛腹泻间存在明显相关性,隐孢子虫和牦牛腹泻之间的关系需要后续研究来进一步阐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圈养林麝养殖场内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郗立新, 文彩芳, 赵珊, 陈珍容, 卓利苗, 杨光友, 颜其贵, 郑从军, 王洪永, 夏中林
    2016, 28(11):  1847-185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07
    摘要 ( 678 )   HTML ( 0 )   PDF(1053KB) ( 1609 )  
    从陕西镇坪、四川宝兴两个林麝养殖中心共采集124份样品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耐药情况。结果显示,共分离出6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镇坪34株,宝兴26株。两个养殖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伤口脓汁>死亡林麝组织器官>伤皮>鼻拭子>土壤>粪便>尿液>空气,且镇坪比宝兴的总检出率高。所分离的60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趋于一致,都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对亚胺培南中等敏感,对多西环素、四环素、磺胺异恶唑严重耐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细胞色素P450c17-Ⅰ(CYP17-Ⅰ)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刘士力, 张爱菊, 练青平, 吴卫君, 贾永义, 蒋文枰, 李飞
    2016, 28(11):  1853-186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08
    摘要 ( 842 )   HTML ( 0 )   PDF(3184KB) ( 1680 )  
    采用3'-和5'-RACE法克隆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CYP17-Ⅰ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泥鳅CYP17-Ⅰ基因cDNA全长1 70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1 563 bp,编码520个氨基酸;大鳞副泥鳅CYP17-Ⅰ基因cDNA全长1 763 bp,ORF长1 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2种鳅CYP17-Ⅰ氨基酸序列都有1个信号肽、1个跨膜区、1个保守的蛋白结构域和3个功能保守区。相似度分析显示,2种鳅之间CYP17-Ⅰ相似度为99%,与其他鱼类的相似度也超过7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2种鳅之间关系最为接近,其系统发育关系基本符合传统的分类地位。qRT-PCR结果显示,CYP17-Ⅰ在2种鳅的肠、肌肉、心脏、胃、肝脏、精巢、卵巢、脾脏等8个组织均有表达,在精巢和卵巢中表达量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极鱼Ⅲ型抗冻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细胞表达
    杨敏, 黄巧, 陈良标
    2016, 28(11):  1862-186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09
    摘要 ( 637 )   HTML ( 3 )   PDF(2037KB) ( 2047 )  
    为了探讨多聚AFPⅢ的作用机制,从南极鱼Lycodichthys dearborni的多聚三型抗冻蛋白基因LD12 cDNA中克隆得到AFPⅢ的四聚体,命名为LD4,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Tol2-actin-LD4-2A-EGFP。将表达质粒转染到斑马鱼细胞系ZF4中,发现LD4可以在ZF4中大量表达并且能够减少斑马鱼细胞在低温胁迫下的死亡率。通过对不同处理温度(28、18、10 ℃)下的WT、EGFP和LD4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找出26个表达差异转录因子,其中I3MB13、ZNF687b等表达上调,JUNCremb等表达下调,并且通过荧光定量PCR的验证。通过KEGG pathway分析发现,这些差异性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增殖等调节通路。采用 Annexin V-PE/7-AAD双染色法对3种不同温度下的WT、EGFP和LD4细胞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LD4在低温下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LD4可能是通过其他通路而不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抵御低温胁迫,这为LD4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C3和C4植物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叶子飘, 杨小龙, 康华靖
    2016, 28(11):  1867-187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0
    摘要 ( 1022 )   HTML ( 13 )   PDF(1120KB) ( 2189 )  
    了解C3和C4植物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光的响应关系,对揭示植物的光能利用与需水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辣椒(Capsicum annuum)、高粱(Sorghum bicolor)和玉米(Zea mays)为研究对象,用LI-6400光合仪测量了这4种植物的气体交换参数,并利用光响应机理模型所构建的叶片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光的响应模型分别研究了它们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栾树和辣椒的最大光能利用效率(LUEmax)和最大水分利用效率(WUEmax)比高粱和玉米低,所对应的饱和光强(IL-sat)也小于高粱和玉米;(2)高粱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饱和光强(Isat)均比玉米小,但它的LUEmax和WUEmax却比玉米大。由此可知,C3植物的栾树和辣椒LUEmax和WUEmax比C4植物的高粱和玉米低,而相应的饱和光强(IL-satIW-sat)则没有这种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栽培原料配方及装瓶容重对金针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金群力, 范丽军, 冯伟林, 宋婷婷, 沈颖越, 田芳芳, 蔡为明
    2016, 28(11):  1874-188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1
    摘要 ( 708 )   HTML ( 1 )   PDF(1127KB) ( 1710 )  
    为了开发新型金针菇栽培基质原料,优化基质配方和用量,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基质原料配方以及不同装瓶容重对金针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参试的碳源主料培养基中,以玉米芯为碳源主料的培养基效果最优,金针菇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50.6 g·瓶-1和51.2%,显著高于其他6个配方;以豆秆屑为碳源主料的培养基配方可以获得较理想的产量,菌丝生长速度与长势、子实体生长发育数量与长度等性状均表现良好,具有较高开发价值。6种参试的氮源辅料培养基配方中,以菜籽饼配方产量最高,达到186.0 g·瓶-1,高于麸皮、米糠等常规氮源辅料;啤酒渣配方平均单瓶产量157.5 g,是一种可用于金针菇栽培的良好氮源基质原料,而油茶饼不适于作为金针菇栽培的氮源基质原料。培养基装瓶容重对金针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该试验最佳装瓶容重为740 g·瓶-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生育期营养液钾氮比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李娟, 李建设, 高艳明, 曹少娜
    2016, 28(11):  1881-188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2
    摘要 ( 604 )   HTML ( 0 )   PDF(1205KB) ( 1746 )  
    采用营养液沙培技术,在番茄第一穗果坐果后,研究营养液钾氮比的调整对植株生长、果实品质、产量和植株养分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坐果后增加营养液钾氮比可促进番茄植株的营养生长,显著改善果实品质,提高番茄产量,平衡植株养分吸收与分配,但钾氮比过高又会抑制这些促进作用。T4处理(K∶N=2.5∶1)可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植株光合能力,显著改善果实品质(P<0.05),但同时也显著增加了脐腐果率。T3处理(K∶N=2.1∶1)番茄总果数最多,单株产量最高,果实品质较好,根冠比及根、茎、叶的干物质含量也最高,植株根、茎、叶钾素含量居中,氮素和磷素吸收分配情况仅次于T2处理。综合营养生长、果实品质、产量等指标,认为T3处理为番茄坐果后最适的营养液钾氮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质不同处理方式对草莓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徐云焕, 张豫超, 杨肖芳, 苗立祥, 蒋桂华
    2016, 28(11):  1890-189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3
    摘要 ( 719 )   HTML ( 3 )   PDF(1091KB) ( 1744 )  
    分析测定了不同方式处理的基质与新旧基质间理化性质变化差异,比较了基质不同处理方式对立体基质栽培条件下草莓植株长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洗+太阳热高温+杀菌药剂+适量补肥的基质处理方式,能使栽后基质的重要理化指标回归合理范围,其草莓生长、产量和品质表现与新基质相近,实现了栽培基质的重复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中国被毛孢有性发育启动前后cDNA文库的构建
    谢放, 常黎明, 李建宏, 张育, 张亚军, 刘帅
    2016, 28(11):  1895-190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4
    摘要 ( 651 )   HTML ( 0 )   PDF(1626KB) ( 1580 )  
    构建了中国被毛孢有性发育启动前后的cDNA文库。采用Total RNA Kit Ⅰ法提取总RNA,磁珠法分离mRNA,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获得的cDNA经蛋白酶K与SfiⅠ消化酶切并纯化,连接到载体pUC19上,采用电转化法将其转化到感受态细胞DH-5α中。之后测定文库的克隆数、重组率、插入片段大小。结果显示,文库1含1.09×106个重组体,蓝白斑实验显示重组率为92.5%;文库2含1.13×106个重组体,蓝白斑实验显示重组率为92%;两文库重组DNA片段的大小范围均在500~2 000 bp。说明本试验中所提取的 RNA 其纯度很好,完全可以达到后续研究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王艳云, 郭笃发
    2016, 28(11):  1901-190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5
    摘要 ( 632 )   HTML ( 3 )   PDF(1105KB) ( 1770 )  
    采用454高通量测序(454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覆被(光板地和柽柳群落以及白茅群落)类型下土壤真菌组成、多样性及与理化性质的关系。该研究共获得5门174属真菌,不同土样中真菌种类和多样性有所不同,其中,白茅群落真菌的种类较多,尤其是HZ3A(白茅0~20 cm)中真菌属数量最多,其真菌属分别是HZ1A(光板地0~20 cm)、HZ1B(光板地20~40 cm)、HZ2A(柽柳0~20 cm)、HZ2B(柽柳20~40 cm)、HZ3B(白茅20~40 cm)的2.23、1.74、1.24、2.18和1.38倍。此外,白茅群落真菌多样性高于柽柳群落和光板地。碱解氮对土壤真菌多样性和分布的影响最大,其与Knufia、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毛霉属(Mucor)、马拉色氏霉菌属(Malassezia)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与其余真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薯种植对苏北沿海滩涂土壤环境的影响
    刘冲, 王茂文, 邢锦城, 丁海荣, 朱小梅, 赵宝泉, 董静, 温祝桂, 洪立洲
    2016, 28(11):  1908-191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6
    摘要 ( 693 )   HTML ( 2 )   PDF(1138KB) ( 1765 )  
    为明确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3个盐分梯度的盐碱土上进行甘薯栽培试验,研究甘薯在不同盐分土壤下生长性状的差异以及甘薯种植对土壤盐分、养分、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甘薯生长受到抑制,但在2.0~3.1 g·kg-1土壤盐分水平下,甘薯生长性状与1.0~2.0 g·kg-1盐分下差异不显著,说明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3.1~4.8 g·kg-1土壤盐分下甘薯各项生长指标显著下降,说明甘薯已受到严重的盐胁迫。随着甘薯生长进程,土壤盐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1.0~2.0、2.0~3.1 g·kg-1盐分的土壤的呼吸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甘薯收获后,其土壤呼吸强度依然高于甘薯种植前。在甘薯生长期内,土壤全氮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先升后降,土壤全钾含量先降后升。土壤盐分越大,土壤微生物碳含量越低,随着甘薯生长进程,1.0~2.0、2.0~3.1 g·kg-1土壤盐分下,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可降低土壤盐分,促进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养分,尤以对盐分含量为1.0~2.0、2.0~3.1 g·kg-1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碳源促进污染水体氮素转化的微生态过程
    赵佩文, 王新, 吴逸飞, 姚晓红, 柳永, 孙宏, 葛向阳, 汤江武
    2016, 28(11):  1915-192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7
    摘要 ( 592 )   HTML ( 0 )   PDF(2205KB) ( 1942 )  
    在试验条件下,向氮污染河道水体中C/N按15∶1补加甲醇、乙醇、乙酸钠、柠檬酸钠、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羧甲基纤维素钠,检测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氮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水体细菌胞外酶活性、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除甲醇、羧甲基纤维素钠外,补加有机碳源显著降低了水体氨氮的含量,水体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碳源补加后快速增加,补加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的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异于其他处理,表明添加有机碳源可显著加快污染水体中氮素的转化,水体微生物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活性对不同类型有机碳源有着不同的响应,因而添加不同有机碳源对水体氮素转化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量、pH值及电导率的影响
    杨红, 徐唱唱, 赛曼, 曹舰艇, 曹丽花, 张爱琴, 刘合满
    2016, 28(11):  1922-192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8
    摘要 ( 870 )   HTML ( 1786449280 )   PDF(1143KB) ( 4526 )  
    以林芝地区八一镇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剖面(0—50 cm)的含水量、pH值及电导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了土壤含水量、pH值和电导率在垂直剖面上的空间分布,尤其以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受影响最为明显。草地土壤含水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即随着土层加深,含水量呈降低趋势。在区域空间上,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较小。随着土层加深,各层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之间的变异性逐渐减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天然柠檬醛衍生物对食品腐败细菌的抑制活性
    李兆双, 王喜男, 王鹏, 陈尚钘, 范国荣, 王宗德
    2016, 28(11):  1928-193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19
    摘要 ( 610 )   HTML ( 0 )   PDF(1108KB) ( 2033 )  
    采用抑菌圈法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试了12种天然柠檬醛衍生化合物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2种天然柠檬醛衍生化合物对4种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异丁酸香叶酯对大肠埃希菌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14.83 mm,最低抑菌浓度为8 mg·L-1;橙花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80和14.33 mm,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8和16 mg·L-1;香叶醇对绿脓杆菌抑制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15.00 mm,最低抑菌浓度为16 mg·L-1。经天然柠檬醛衍生物处理后,食品腐败细菌细胞膜的相对渗透率升高,表明这些化合物可能对细菌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牛蒡温度梯度研究
    宋飞虎, 周洪梅, 李臻峰, 李静
    2016, 28(11):  1934-194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20
    摘要 ( 489 )   HTML ( 0 )   PDF(1701KB) ( 1593 )  
    热风微波耦合干燥是延长牛蒡货架期的有效手段。在热风微波耦合干燥过程中,物料因受到微波与热风的共同作用,表面及中心存在一定的温差,从而产生相应的温度梯度。为了揭示这一温度梯度的影响,通过温控系统分别调节牛蒡表面及中心的温度,形成不同的温度梯度,测定其各自的干燥速率及干后品质。结果显示,干燥速率并不随着温度梯度单调变化。改变温度梯度,当干燥速率最大时,由于干燥过程中样品结构遭到破坏,产品的质量较低。为了进一步改进干燥过程,提出控制策略,在干燥过程中合理改变温度梯度,以兼顾干燥效率及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西瓜生长期的振动预测方法研究
    汪迪松, 李臻峰, 浦宏杰, 陆勇
    2016, 28(11):  1941-194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21
    摘要 ( 750 )   HTML ( 0 )   PDF(1164KB) ( 1590 )  
    通过自行设计的敲击振动检测系统对西瓜进行敲击振动检测,得到西瓜的频响函数,分别针对频响函数的第一响应频率f1、第二响应频率f2和第三响应频率f3建立预测西瓜生长期的数学模型,模型的确定系数R2较高。且选取了f1f2f3三个响应频率建立了预测西瓜生长期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确定系数R2可达0.830,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到2.095。该模型的建立为在线无损检测西瓜的生长期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铃薯芽眼图像的分割与定位方法
    田海韬, 赵军, 蒲富鹏
    2016, 28(11):  1947-195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22
    摘要 ( 809 )   HTML ( 4 )   PDF(1691KB) ( 1706 )  
    为了探索种薯自动化切种过程,填补关于马铃薯芽眼识别的研究空白,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芽眼识别方法:从摄像头采集到马铃薯图像后进行计算机图像处理,从彩色空间中利用欧式距离直接分割芽眼区域,在灰度空间中对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后利用模糊技术对图像进行增强,之后利用动态阈值分割法分割芽眼区域,结合两个空间的分割结果后利用数学形态学处理方法标记出芽眼。结果显示:在彩色空间中,芽眼识别准确率为62%;在灰度空间中,识别率达到89%。将二者有机结合后,获得了96%的识别准确率。该方法识别成功率高,鲁棒性强,且芽眼区域标记完整,可为种薯切种自动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德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以蜂产业为例
    张社梅, 孙战利
    2016, 28(11):  1954-196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6.11.23
    摘要 ( 721 )   HTML ( 1 )   PDF(1097KB) ( 1576 )  
    以蜂产业为例,从产业组织结构、科技支撑、质量控制、产业功能拓展4大方面,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德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照分析了中国蜂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凝练和剖析了德国蜂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研究认为:中国蜂产业正处于比较效益下滑、小规模蜂农退出的转型期,应积极发展蜂农合作组织、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拓展蜂产业的多种功能等来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