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19, 31(7):  1028-1028. 
    摘要 ( 224 )   PDF(28096KB) ( 13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利用SSR分析浙南地区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岳高红, 潘彬荣, 刘永安, 梅喜雪, 许立奎, 张宗宸, 周志辉
    2019, 31(7):  1029-103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01
    摘要 ( 971 )   HTML ( 1108344922 )   PDF(1309KB) ( 2257 )  
    为评价浙南地区甜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指导甜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37份浙南地区甜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7个多态性SSR标记共检测到209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为5.65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62~0.95,平均为0.82。自交系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12~0.94,平均为0.40,说明这些甜玉米自交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远,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将37份甜玉米自交系划分为3个类群,划分结果与其系谱及地理分布基本吻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裸大麦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
    徐肖, 栾海业, 张英虎, 卢健, 乔海龙, 臧慧, 杨红燕, 沈会权
    2019, 31(7):  1037-104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02
    摘要 ( 877 )   HTML ( 2147483647 )   PDF(1067KB) ( 2055 )  
    为了解青藏高原裸大麦区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该地区裸大麦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对86份青藏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裸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主穗长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5;株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47。总体表现为数量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86份材料聚为4类,第Ⅰ类是二棱种质,为高秆大穗大粒型,第Ⅱ类种质为矮秆多粒长穗型,第Ⅲ类种质为短穗型,第Ⅳ类种质为高秆多粒型。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种质评价,提取前7个主成分即可概括全部性状的大部分生物学信息,筛选出适合江苏地区生长的优良种质资源,为裸大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自交系苗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及其抗逆性
    方芳, 何序晨, 张志豪, 张勤, 关亚静, 胡晋, 胡伟民
    2019, 31(7):  1045-105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03
    摘要 ( 919 )   HTML ( 131 )   PDF(3406KB) ( 2033 )  
    高温胁迫影响夏播玉米自交系幼苗生长、田间整齐度和制种产量,探究玉米幼苗期对温度胁迫的响应机制,有利于培育和筛选抗性优良的品种。该试验选取了浙江大学育成的耐热型和热敏感型自交系各2份,45 ℃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经高温处理后进行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测定,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高温胁迫处理并恢复生长后,与耐热型自交系相比,热敏感型自交系的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下降,而脯氨酸含量小幅上升。利用qRT-PCR技术对脯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ZmP5CS、降解途径的关键酶基因ZmProDH、热激蛋白基因ZmHSP70和ZmHSP90在高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ZmP5CSZmHSP70和ZmHSP90明显受热胁迫诱导,并且热敏感型自交系中ZmP5CSZmHSP70和ZmHSP90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耐热型自交系,而ZmProD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耐热型自交系,由此说明,高温胁迫过程中脯氨酸的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和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增强是玉米幼苗耐热性形成的响应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饲料磷真消化率不同的山羊空肠菌群结构差异研究
    金磊, 王立志, 王之盛, 薛白, 彭全辉
    2019, 31(7):  1057-106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04
    摘要 ( 498 )   HTML ( 0 )   PDF(1612KB) ( 1530 )  
    动物对饲料磷消化率的提高对于降低养殖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饲料磷真消化率不同的山羊空肠微生物结构的差异。本研究选取24只10月龄,雌性,平均体质量(24.25±2.47)kg的努比亚黑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通过代谢试验筛选出高(HP)、低(LP)饲料磷真消化率组,每组各6只。分别采集HP、LP组山羊空肠内容物,提取微生物总DNA,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可变区进行测序,使用QIIME等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表明,在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两组山羊空肠微生物中均为优势菌门,其中HP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LP组(P<0.01),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LP组(P<0.01);在属水平上,HP组PrevotellaFibrobacterRuminococcus_2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P组(P<0.05),而DesulfovibrioVictivallis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P组(P<0.05)。饲料磷真消化率不同的山羊空肠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四川石渠县牦牛源蜱感染巴尔通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唐天才, 刘城成, 袁东波, 郭莉, 侯巍, 莫茜, 阳爱国, 郝力力, 李锐
    2019, 31(7):  1066-107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05
    摘要 ( 463 )   HTML ( 7 )   PDF(3166KB) ( 1609 )  
    为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巴尔通体的感染情况。采集牦牛体表的蜱,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提取蜱总DNA,PCR扩增蜱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和巴尔通体gltA基因,对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从而确定蜱及其携带巴尔通体的种类。结果表明:在石渠县4个乡共采集到蜱818只,其中西藏革蜱占78.97%(646/818)、青海血蜱占21.03%(172/818);蜱巴尔通体的总感染率为30.07%,其中阿日扎乡、麻甲乡、德荣玛乡、长须干玛乡蜱巴尔通体的感染率分别为4.76%、76.79%、12.50%、17.95%,麻甲乡西藏革蜱巴尔通体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地点(P<0.01),麻甲乡青海血蜱巴尔通体感染率(79.07%)高于西藏革蜱(69.23%),但无显著差异(P>0.05)。经比对分析,总共得到3条序列(uncultured Bartonella sp. shiqu 1,uncultured Bartonella sp. shiqu 2和uncultured Bartonella sp. shiqu 3)。遗传进化分析显示,uncultured Bartonella sp. shiqu 1和uncultured Bartonella sp. shiqu 2与未定种的Bartonella spp. RF124HAIN (FJ464240)亲缘关系最近;uncultured Bartonella sp. Shiqu 3与对人有致病性的Bartonella melophagi亲缘关系最近。综上,石渠县存在西藏革蜱和青海血蜱,蜱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并且具有感染人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种融合标签对大熊猫轮状病毒结构蛋白VP6-VP7可溶性表达的影响
    文继锋, 申欢欢, 龚永平, 易可可, 杨智捷, 邓英, 颜其贵
    2019, 31(7):  1073-107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06
    摘要 ( 575 )   HTML ( 32 )   PDF(1240KB) ( 1665 )  
    大熊猫轮状病毒(giant panda rotavirus,GPRV)是引起幼龄大熊猫腹泻的主要病原,对圈养大熊猫产生了较大的危害。轮状病毒结构蛋白VP6是一种载体蛋白,可介导黏膜免疫反应。VP7是轮状病毒结构蛋白中主要的中和抗原。因此,VP6-VP7的融合表达作为候选抗原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存在表达量低、可溶性差以及纯度低等弊端。本研究使用醛缩酶(E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麦芽糖结合蛋白(MBP)3种融合标签,以实现获得表达量高和纯度高的GPRV-VP6-VP7重组表达蛋白。将扩增的VP6、VP7基因片段利用同源重组酶构建到含3种融合标签的表达载体pET21b上,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低温诱导表达。用Ni-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和Image J分析蛋白表达量和可溶性,Western blot分析得到表达的重组表达蛋白正确且具有蛋白活性。实验结果证明,EDA标签能显著促进VP6-VP7蛋白的原核可溶性表达,提高VP6-VP7蛋白表达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光质对火龙果糖分积累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陈心源, 殷益明, 朱利鑫, 陶宁颖, 满坤, 贾惠娟
    2019, 31(7):  1079-108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07
    摘要 ( 1050 )   HTML ( 5 )   PDF(1527KB) ( 1919 )  
    以红肉火龙果紫蜜龙为试材,采用蓝光与红光比例为1∶4和1∶2两种光质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进行补光处理,以不补光为对照,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并对果实中糖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蓝红光比例1∶2处理的成熟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含量、SPS和SS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AI和NI活性在幼果期后始终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除1∶4处理成熟果实中果糖含量和AI活性低于CK处理,其他无显著差异。1∶2的LED补光处理可以在提高春季首批火龙果产量的同时保持品质稳定,实现优质稳产。光质对糖积累的调控机制可能是,红光较少的光质抑制火龙果果实中AI活性,减少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同时调控SPS和SS合成方向的活性,从而促进果实中蔗糖积累,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源草酸缓解马尾松根系铝毒
    郭妮, 刘亚敏, 周文颖, 刘玉民, 张盛楠
    2019, 31(7):  1086-109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08
    摘要 ( 424 )   HTML ( 1 )   PDF(1277KB) ( 1612 )  
    以耐铝型(FJ5)和铝敏感型(GD20)马尾松幼苗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外源添加草酸对铝胁迫下马尾松幼苗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探讨控制草酸缓解马尾松根系铝毒害的主导生理因子,旨在为土壤酸化地区调控马尾松铝毒害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铝胁迫下马尾松幼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活力等均有所降低,根系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P<0.05)升高,膜质过氧化程度加剧,且GD20比FJ5的变化更强烈,说明活性铝可对马尾松幼苗产生一定的毒害,且对铝敏感型的毒害作用更大。外源添加草酸后,马尾松根系活力升高,根系中丙二醛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当草酸浓度≤0.2 mmol·L-1时,根系铝和根尖铝的含量减低,且GD20的变化幅度大于FJ5,说明外源草酸能有效缓解马尾松幼苗受到的铝毒害作用,且对铝敏感型的缓解效果好于耐铝型。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草酸对马尾松根系生理指标的作用效果不同,以外源添加草酸浓度为0.2 mmol·L-1时缓解铝毒害效果最好。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可能是控制草酸缓解马尾松铝毒害的主导生理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生物有机肥对杨梅凋萎病防控及其树势恢复的影响
    林瑞, 任海英, 安笑笑, 郑锡良, 梁森苗, 张淑文, 戚行江
    2019, 31(7):  1096-110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09
    摘要 ( 518 )   HTML ( 2 )   PDF(1057KB) ( 2003 )  
    凋萎病是目前杨梅产业的最主要病害。本试验研究鸡粪复合菌肥、羊粪复合菌肥和蚯蚓粪复合菌肥3种生物有机肥对该病害的防控效果及其树势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种生物有机肥对凋萎病的防效达35.2%~49.6%。三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树体叶片氮、钾、铁、铜、锌、钙、锰的含量均比对照高;土壤pH值降低,有机质和氮、磷、钾、硫、硼、锌、铜等土壤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植株梢粗、叶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高15.0%~24.5%、4.3%~12.7%、1.4%~6.5%、40.2%~81.3%;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0.2%~19.0%、0.3%~23.9%、3.3%~11.2%,可滴定酸比对照降低2.2%~22.0%。综上所述,生物有机肥可减轻杨梅凋萎病的发生,促进杨梅植株生长树势恢复,提升果实品质,建议适量施用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铃薯茄镰孢菌干腐病生防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
    刘治会, 郝蓉蓉, 许永锋, 杨成德, 张俊莲
    2019, 31(7):  1105-111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0
    摘要 ( 481 )   HTML ( 3 )   PDF(2338KB) ( 1786 )  
    以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为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法从120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出30株抑菌率高于70.00%的菌株,其中265ZY1、265ZY3和265XY6对茄镰孢菌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其抑菌率分别为72.20%、73.00%和72.80%,按1∶1∶1复配的菌肥对马铃薯干腐病防效达79.75%,表明265ZY1、265ZY3和265XY6具有良好的抑菌防病作用,具有开发为马铃薯干腐病生防菌剂的潜力;经形态观察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265ZY1鉴定为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265ZY3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65XY6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甘薯上发现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
    洪纤纤, 吴秀芹, 罗金燕, 王艳丽, 孙国仓, 安千里, 邱文, 李斌
    2019, 31(7):  1112-111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1
    摘要 ( 579 )   HTML ( 0 )   PDF(3808KB) ( 1827 )  
    通过对浙江宁海县疑似甘薯茎腐病等检疫性病害的调查,在甘薯病株上分离纯化获得能够引起烟草过敏反应的4株分离物,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反应、16S rRNA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等细菌学测定,将这4株菌株都鉴定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原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序列同源性高达99.00%~100.00%。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为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以保障浙江重要经济作物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光周期对高粱叶片和蚜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杜军利, 武德功, 詹秋文, 黄保宏, 倪鹤
    2019, 31(7):  1119-112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2
    摘要 ( 574 )   HTML ( 2 )   PDF(1186KB) ( 1820 )  
    为明确光周期对高粱和高粱蚜体内物质含量的影响,该研究设置了5个光周期,分别为2L∶22D、6L∶18D、10L∶14D、14L∶10D、18L∶6D,测定不同光周期下高粱叶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淀粉和叶绿素含量,同时检测了高粱蚜体内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脂肪的含量。结果表明:在长光照(10L∶14D、14L∶10D、18L∶6D)下,高粱叶片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淀粉和叶绿素含量高于短光照(2L∶22D、6L∶18D),极短光照(2L∶22D)和最适光照(14L∶10D)条件下高粱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其他光周期;在极长光周期(18L∶6D)条件下,高粱蚜体内的ALT和AST活性最高,光周期为10L∶14D时高粱蚜体内ALT和AST活性均达最低值;短光照(2L∶22D、6L∶18D)条件下高粱蚜体内保护酶SOD和CAT活性高于长光照(10L∶14D、14L∶10D、18L∶6D)条件;在光周期为10L∶14D时高粱蚜体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总脂肪含量达最高值,光周期为14L∶10D时高粱蚜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低。说明在极端光周期时,为了应对不良环境高粱蚜体内转氨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保护酶活性在短光照条件下升高;10L∶14D的光周期适合高粱蚜生长发育,高粱蚜体内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极端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总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不同施肥管理下水旱轮作水稻土磷含量的演变
    吴春艳, 刘晓霞, 陈义, 李艳, 唐旭, 陆若辉
    2019, 31(7):  1128-113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3
    摘要 ( 497 )   HTML ( 3 )   PDF(1469KB) ( 1696 )  
    基于12 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管理下水旱轮作水稻土耕层土壤磷含量及土壤磷素盈亏的演变动态。结果表明,不供应含磷肥料的条件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Olsen-P)含量随时间推移而缓慢下降,土壤磷素处于亏缺状态;供应含磷肥料(无机肥或有机肥)的条件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在供应有机肥的条件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上升较快,试验期间土壤磷素处于盈余状态。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麦季时,维持土壤有效磷(Olsen-P)平衡所需的磷(P2O5)投入量为13.5 kg·hm-2;单季稻时,维持磷平衡所需的磷投入量为42.4 kg·hm-2;油菜季时,维持磷平衡所需的磷投入量为31.6 kg·h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泡沫阻断协同氧化修复土壤中四氯乙烯和多环芳烃
    张宏玲, 李森, 张杨, 宋一帆, 商照聪
    2019, 31(7):  1138-114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4
    摘要 ( 678 )   HTML ( 1 )   PDF(1201KB) ( 1636 )  
    研究了不同发泡剂(AC-645或蛋白类发泡剂)产生的泡沫对四氯乙烯挥发的阻断效果,以及发泡剂与氧化剂耦合后产生的泡沫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氧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泡沫材料既可以抑制四氯乙烯的挥发逸散,又可以氧化去除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其中以AC-645发泡材料对四氯乙烯挥发的阻断效果最优,在3 h内对四氯乙烯的阻断效果可维持在95.0%左右,反应24 h后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率在80.0%以上。混料均匀设计试验发现,最优配比下发泡剂(AC-645)、氧化剂和水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9.4%、1.2%、69.4%,该配比的泡沫耦合氧化剂修复材料产生的泡沫在30 min时对四氯乙烯的阻断率为94.5%,反应24 h后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率在87.8%。在最优点处进行验证试验,验证值与预测值的相对偏差为0.11%,表明模型预测准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株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与降解特性
    梁浩花, 陶红, 王亚娟, 李娇玲
    2019, 31(7):  1145-115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5
    摘要 ( 537 )   HTML ( 1 )   PDF(1955KB) ( 1669 )  
    为了进一步研究土壤中主要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选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作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富集驯化法从设施菜地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可同时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细菌AS001。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重点考察了该菌株在不同转速、pH、初始浓度、接菌量和温度条件下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AS001的最佳降解条件为:转速175 r·min-1,pH 7.0,初始浓度100 mg·L-1,接菌量4%,温度35 ℃,且不同条件下菌株对DBP的降解效果高于对DEHP的降解效果。为该区域土壤中PAEs污染修复的环境条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大孔树脂纯化桑葚渣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工艺优化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范铭, 向露, 徐文慧, 曹艳, 刘哲, 陆胜民
    2019, 31(7):  1154-116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6
    摘要 ( 597 )   HTML ( 0 )   PDF(1141KB) ( 1767 )  
    以桑葚渣为原料,研究了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其成分。以α-淀粉酶抑制率为指标,对比了5种树脂(AB-8、S-8、D101、NKA-9和HZ-806)对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于分离α-淀粉酶抑制剂的大孔树脂;以此为基础,对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参数,如上样流速、洗脱剂体积分数、洗脱剂流速进行优化;利用高相液相色谱分析不同体积分数(10%、30%、50%、70%、90%)乙醇洗脱液中的成分,以期探明桑葚渣中具有α-淀粉酶抑制活性的成分。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适于分离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分离纯化最佳工艺为上样流速12 mL·min-1,70%体积分数乙醇溶液作为洗脱剂,洗脱剂流速24 mL·min-1。通过分析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液中的物质组成及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发现,槲皮苷的质量浓度变化与洗脱液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呈相似趋势,推测其可能是桑葚渣水提物中α-淀粉酶抑制活性的主要贡献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和上海地区生产及零售端鸡肉源沙门氏菌特性研究
    曹晨阳, 张依, 张倩, 肖英平, 赵瑞婷, 刘晨星, 杨华, 赵敏, 杨保伟
    2019, 31(7):  1161-116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7
    摘要 ( 514 )   HTML ( 0 )   PDF(1122KB) ( 1596 )  
    对2016年7—10月采集自浙江和上海部分地区肉鸡屠宰端、零售端鸡肉样品及屠宰场环境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分离,研究102株分离株的血清型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定的泰国S&A公司沙门氏菌诊断血清,采用玻片凝集法确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使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研究发现,204份样品中,85份检出沙门氏菌,阳性样品平均检出率为41.67%。脱羽、净膛、清洗、包装、整鸡和预冷检出率依次降低,而冷藏检出率回升到70.00%。102株沙门氏菌共涵盖15个血清型,以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23.53%)、阿贡纳沙门氏菌(Salmonella Agona,17.65%)、印第安纳沙门氏菌(Salmonella Indiana,12.75%)、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11.76%)和达布沙门氏菌(Salmonella Dabou,7.84%)较为常见。屠宰端德尔卑沙门氏菌最为流行,零售端则主要为阿贡纳沙门氏菌。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西丁敏感,75株(73.53%)菌对四环素产生抗性;对氯霉素、氨苄西林、萘啶酮酸、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链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耐药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9.02%、41.18%、38.24%、37.25%、28.43%、23.53%、22.55%、22.55%、20.59%、19.61%和17.65%。零售端样品源沙门氏菌对大部分供试抗生素的抗性显著低于屠宰端和环境样品源沙门氏菌。102株菌中,97株(95.10%)可抗至少1种抗生素,17株(16.67%)可抗10种或10种以上的抗生素。不同地区采集的样品中,源于绍兴的样品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78.95%),且极显著高于湖州及上海地区的阳性样品检出率(P<0.01)。沙门氏菌阳性样品在不同月份的检出率存在极显著差异,9月份检出率最高(80.00%)。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肉鸡生产消费链条中,沙门氏菌检出率、血清型和耐药率、耐药谱呈现明显的变化,即沙门氏菌不是单纯来源于该批次肉鸡携带菌,各环节固有存在和人员携带的菌株也加入了其中,造成终端产品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了沙门氏菌在鸡肉产品中分布的状况和来源,为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预防该省肉鸡生产全产业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耐药菌的出现、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玉米、小麦叶面积指数
    王枭轩, 孟庆岩, 张海香, 魏香琴, 杨泽楠
    2019, 31(7):  1170-117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8
    摘要 ( 520 )   HTML ( 4 )   PDF(6978KB) ( 1809 )  
    基于高分1号遥感影像,分别采用粒子群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植被指数回归模型3种方法,反演廊坊市玉米、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结果表明,粒子群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玉米、小麦LAI的精度要高于其他方法,其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均方根误差均低于0.196,可满足反演精度的要求。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高分1号影像的粒子群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玉米和小麦LAI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affe卷积神经网络的大豆病害检测系统
    蒋丰千, 李旸, 余大为, 孙敏, 张恩宝
    2019, 31(7):  1177-118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19
    摘要 ( 558 )   HTML ( 2 )   PDF(3641KB) ( 1895 )  
    以常见的大豆病害图片为样本,研究分析了大豆的叶斑病、花叶病、霜霉病和灰斑病,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设计了针对大豆的病害检测系统。通过对病害图片的二值化和轮廓分割等预处理来获得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集,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多方面的优化,利用Caffe框架对优化后的网络模型进行了识别率等方面的实验验证。此外,为提高模型使用的便捷性,本实验使用了Qt软件为该系统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从而进一步实现了数据可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中国规模生猪养殖效率测度及其补贴政策效益评价研究
    李小刚, 熊涛
    2019, 31(7):  1184-119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20
    摘要 ( 670 )   HTML ( 1 )   PDF(1125KB) ( 1642 )  
    利用曼奎斯特指数和倍差法分析中国2001—2016年生猪补贴政策实施前后的生猪养殖效率,旨在科学地对中国生猪补贴政策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该时间段,中国大规模和中规模生猪养殖的规模效率总体上略有增长,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下降明显;生猪养殖规模不同,其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也有所差异;大、中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波动幅度并不大,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波动幅度大,且两者都呈现出同步变化趋势;生猪补贴政策整体上降低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饲料等要素投入的多少对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规模效率影响差异显著,表现为投入越多,生猪养殖规模效率越大。地域GDP越高,大规模和中规模生猪的养殖规模效率也会越大,而且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畜牧标准化养殖补贴政策降低了大规模和中规模生猪养殖的规模效率。由此可知,中国生猪养殖规模效率的提升并不能过多地依赖于生猪补贴政策,而应该更多地从根本上提高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CA-Markov模型的武义县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格局变化及情景模拟
    林鸿煜, 钱晶, 严力蛟, 黄绍荣
    2019, 31(7):  1193-120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21
    摘要 ( 702 )   HTML ( 2 )   PDF(3718KB) ( 1784 )  
    在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GI)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受到重视。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为研究区,采用ArcGIS、GuidosToolBox、Conefor 2.6等软件对武义县1990、2005、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并设置城市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自然发展3种情景,运用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3种情景下的未来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990—2018年武义县的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占武义县面积的比例在不断降低,重要核心区、孤岛面积不断减少,桥接区、孔隙、支线面积不断增大,景观破碎化问题加重。在2030年的情景模拟中,自然发展和城市发展优先情景下的武义县GI面积分别减少171.79 km2 和225.73 km2,核心区面积分别减少84.81 km2和126.76 km2。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下,武义县GI面积增加25.52 km2,核心区面积增加69.60 km2。结果表明,如果一味追求粗犷式的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武义县的景观破碎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基于此,武义县应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前提,适度开发中部、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非生物逆境响应的作用
    刘慧洁, 徐恒, 邱文怡, 李晓芳, 张华, 朱英, 李春寿, 王良超
    2019, 31(7):  1205-121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9.07.22
    摘要 ( 802 )   HTML ( 11 )   PDF(1070KB) ( 1925 )  
    在植物的一生中,不同的基因被设定在不同的时期及部位精确地表达,或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干旱等诱导表达,基因表达受转录因子的精确调控。植物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 leucine zipper,bZIP)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其参与了植物从生长发育到胁迫响应的各种过程。植物生长转变及对胁迫做出响应会迅速地诱发自身大量基因的转录变化,这一过程称为转录重编程。bZIP转录因子就是引导这些转录重编程的转录因子中重要的一类。本文介绍了bZIP转录因子的结构、分类以及重要功能,综述了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等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就如何拓展完善bZIP转录因子功能研究作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