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作物科学
    动物科学
    园艺科学
    植物保护
    环境科学
    食品科学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0, 32(1):  0-0. 
    摘要 ( 205 )   PDF(1685KB) ( 11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2001—2017年我国优质杂交稻推广应用现状
    房玉伟, 张伟, 陈佑源, 侯凡, 徐林峰, 唐昌华, 李荣德
    2020, 32(1):  1-1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01
    摘要 ( 540 )   HTML ( 150 )   PDF(1586KB) ( 1652 )  
    对2001—2017年中国年推广面积大于0.67万hm2的优质杂交稻品种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2001—2017年,优质杂交稻组合数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9个组合、推广面积123.2万hm2增加到2017年的214个组合、推广面积706.2万hm2,所占比例也由不足10%提高到60%;(2)年推广面积达到或超过0.67万hm2的优质两系和三系组合数分别为133和382个,累计推广面积分别达到2 565.9万hm2和5 375.0万hm2;(3)主推组合的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垩白率和垩白度等理化指标得到大幅改善;(4)种业公司更加注重优质两系组合的选育和推广,而省级及以上育种单位在三系组合选育方面更具优势;(5)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优质两系不育系有Y58S、广占63S、广占63-4S等,三系不育系有中9A、宜香1A、天丰A等,扬稻6号、广恢998、蜀恢527、华占等则是优质组合的骨干恢复系。还分析了当前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稻米品质改良策略。该研究结果可为优质杂交稻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鉴定特殊配组类型杂交种纯度研究
    张馨月, 李友发, 刘江宁, 富昊伟
    2020, 32(1):  15-1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02
    摘要 ( 892 )   HTML ( 2 )   PDF(1738KB) ( 2043 )  
    “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在浙江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可快速检测种子纯度。为验证水稻广亲和基因S5-n功能标记鉴定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杂种一代的效果,我们分别将长粳1A和6个恢复系获得的F1代进行大田统计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由于广亲和基因S5-n分子标记不能特异性检测出串粉形成的异形株,导致其鉴定结果较大田统计鉴定结果高1.0~2.0百分点。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广亲和基因分子标记技术的特异性,进而提高分子检测的准确性,这将有助于杂交稻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糜子矮秆突变体“819”矮秆基因的遗传学分析
    贾小平, 王振山, 朱学海, 杨德智, 寇淑君, 刘星星
    2020, 32(1):  20-2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03
    摘要 ( 839 )   HTML ( 2 )   PDF(1183KB) ( 1831 )  
    为揭示糜子矮秆突变体“819”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为后续定位矮秆突变基因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调查了糜子矮秆突变体“819”与高秆材料J12,以及它们杂交产生的674个F2代个体的株高、穗长、穗颈长、分蘖数、茎节数、二级枝梗长度1、二级枝梗长度2、二级枝梗长度3、二级枝梗间距1、二级枝梗间距2共10个性状,进一步利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及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对这些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糜子矮秆突变体“819”的矮秆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株高与穗长、穗颈长、分蘖数、茎节数、二级枝梗长度1、二级枝梗长度2、二级枝梗长度3、二级枝梗间距1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二级枝梗间距2呈显著正相关(P<0.05);株高(Y)对其他农艺性状的回归方程为:Y=-18.446+1.491X1+1.222X2+6.827X4+1.319X7+0.746X8,回归方程的拟合度为0.811,回归方程经显著性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以利用回归方程对株高进行预测;糜子F2群体的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72.656%,3个主成分分别被命名为长度因子、茎节数因子、枝梗间距因子。研究结果为矮秆基因定位、矮秆后代的评价选择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滩羊毛色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王晓薇, 马青
    2020, 32(1):  28-3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04
    摘要 ( 638 )   HTML ( 6 )   PDF(1275KB) ( 1954 )  
    滩羊不仅肉质鲜美,其所产的二毛裘皮在国内外也享有盛誉,毛色是滩羊重要的经济性状。为检测影响滩羊毛色的基因组区域,利用美国Affymetrix绵羊600K基因分型芯片对宁夏盐池地区具有代表性毛色的96只滩羊个体(全白、白毛黑头、白毛褐或黄头)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Bonferroni校正,检测到5个与毛色显著关联的SNPs。这些SNPs分别位于或邻近2个已知基因(MC1RTCF25)。其中MC1R基因参与调控黑色素的合成,研究表明其与绵羊毛色相关。而TCF25基因与MC1R基因距离很近,可能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连锁不平衡而被鉴定到。本研究进一步解析了滩羊毛色性状的遗传机理,为滩羊毛色性状的标记辅助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种鱚属鱼类线粒体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及系统发育研究
    袁冬皓, 杨天燕, 孟玮, 郑瑶, 郑德育
    2020, 32(1):  35-4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05
    摘要 ( 573 )   HTML ( 2 )   PDF(1281KB) ( 1614 )  
    测定和分析了4种鱚属(Sillago)鱼类:斑鱚(Sillago aeolus)、亚洲鱚(S. asiatica)、多鳞鱚(S. sihama)和少鳞鱚(S. japonica)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片段,比较了不同鱚属鱼类种间的序列差异,探讨了彼此间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地位。结果显示,4种鱼类平均核苷酸组成为T 29.9%、C 29.2%、A 21.5%、G 19.3%,种间平均净遗传距离在0.157到0.280之间。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树显示,少鳞鱚和亚洲鱚首先聚类、再与多鳞鱚和斑鱚相聚,斑鱚是最晚分化出的鱼类。基于Cyt b基因序列核苷酸分歧速率计算得出4种鱼类发生遗传分化时间在距今785—1400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Miocene)。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省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主要毒力基因分子特征
    袁献宇, 杨龙斌, 何赞赞, 毛天骄, 何长生, 占松鹤, 孙裴, 魏建忠, 李郁
    2020, 32(1):  43-5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06
    摘要 ( 1072 )   HTML ( 4096 )   PDF(2101KB) ( 2014 )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自2011年底以来,PRV发生了变异,传统的PRV弱毒疫苗已不能对PRV变异株提供完全保护,这给我国PR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解安徽省PRV流行特征及其主要毒力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利用PCR技术、细胞接种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兔体接种试验等方法,对安徽省临诊病例中疑似PRV感染的病猪进行病原检测及PRV分离鉴定,并通过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对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gEgITKgBgCgD)进行克隆及测序分析。2016—2018年安徽省临诊病例中共分离鉴定15株PRV;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序列均与2011年后国内PRV变异株同源性较高;与2011年前国内PRV经典株序列比对,PRV分离株gEgBgCgD基因存在多个位点的一致性替换、插入或缺失,且gEgC基因多位点突变位于其重要的抗原表位区。本研究分离的15株PRV均为变异株,变异株已成为安徽省主要的流行毒株。15株PRV分离株的gITK基因序列较为保守,而gE、gC蛋白抗原表位区域氨基酸的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及抗原性发生改变。部分PRV分离株与邻近地区PRV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可能与频繁跨省调运生猪、跨区引种等原因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链球菌2型制苗用菌株的筛选
    陈章, 吴华健, 毛天骄, 韩业芹, 孙裴, 魏建忠, 李东风, 李郁
    2020, 32(1):  57-6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07
    摘要 ( 1018 )   HTML ( 1 )   PDF(1049KB) ( 2073 )  
    为筛选出致病力强、抗原性优良、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2,SS2)制苗用菌株。以6株临床分离SS2强毒株为受试菌株(编号为HF1、XC1、HF2、HF3、BZ1、BB1),通过改良寇氏法测定菌株半数致死量(LD50),利用ELISA检测新西兰大白兔和昆明鼠血清的抗体效价测定反应原性,昆明鼠及斑马鱼免疫攻毒试验测定免疫原性,同时连续传代培养受试菌株,检测第10代、20代和30代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血清抗体效价和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BB1、BZ1、XC1、HF1、HF2和HF3对昆明鼠的LD50分别为3.72×109、3.31×108、1.58×109、1.00×109、5.01×108和3.24×108 CFU·mL-1;对斑马鱼的LD50分别为3.31×103、0.93×102、6.03×103、3.39×104、0.62×102和2.34×103 CFU·mL-1。ELISA抗体效价测定和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HF2、HF3和BZ1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均优于HF1、XC1、BB1。HF2、HF3、BZ1在第10代均出现致病力减弱,其中BZ1传至20代、30代时仍呈现下降趋势,而HF2和HF3则趋于稳定。灭活全菌体HF2、HF3的血清抗体效价均由第10代1∶51 200下降至第30代的1∶12 800,而BZ1则由1∶12 800下降至1∶6 400。HF2、HF3、BZ1对昆明鼠和斑马鱼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80%、80%~60%、80%~40%和66.7%~60%、80%~60%、60%~53.3%。结果表明,HF2和HF3具备毒力强、抗原性好、遗传稳定的特性,可作为SS2制苗用菌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金柑CDDP-PCR反应体系优化研究
    陈燕丽, 唐志鹏, 欧克纬, 卢业飞, 张宇
    2020, 32(1):  65-7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08
    摘要 ( 778 )   HTML ( 1 )   PDF(1430KB) ( 1644 )  
    构建优化金柑CDDP-PCR反应体系并筛选适用于金柑CDDP-PCR分析的理想引物,为利用CDDP标记技术辅助种质鉴定以及分子育种等提供参考依据。以金柑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优化试验设计方案,对dNTPs浓度、引物浓度、模板DNA用量、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设计5因素4水平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和Duncan多重比较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供试的5个金柑品种验证试验效果,21条CDDP通用引物均可扩增出多态性条带。最佳反应体系为:dNTPs浓度为0.15 mmol·L-1,引物浓度为1.0 μmol·L-1,模板DNA用量为120 ng,Mg2+浓度为1.5 mmol·L-1,Taq DNA聚合酶浓度为0.25 U,剩余体积用ddH2O补足至20 μL。各因素对反应体系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dNTPs>引物>模板DNA>Mg2+>Taq DNA聚合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菜心耐热性评价及酶促抗氧化系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庞强强, 周曼, 孙晓东, 张文, 蔡兴来
    2020, 32(1):  72-7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09
    摘要 ( 664 )   HTML ( 2 )   PDF(1170KB) ( 1793 )  
    为鉴定不同菜心品种的耐热性,以热害指数为评价指标对19份材料进行耐热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酶促抗氧化系统对人工模拟高温胁迫及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通过热害指数分析,筛选出耐热品种5个、中等耐热品种11个、不耐热品种3个。对耐热品种CX10、中等耐热品种CX17和不耐热品种CX13进行人工模拟高温处理发现,37 ℃高温胁迫时菜心叶片的电导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POD和CAT的活性,以及Mn-SODPODCAT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从增加幅度来看,耐热材料中的电导率、MDA含量增幅明显低于不耐热材料,SOD、POD和CAT的活性,以及Mn-SODPODCAT基因表达量则以耐热材料中增幅最大。在胁迫恢复3 d时,与胁迫时相比,所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说明,高温胁迫影响了菜心酶促抗氧化系统的正常代谢,即使高温解除后也不能恢复至正常状态,但耐热材料可通过调节自身的酶促系统减轻胁迫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季豆丽芸2号生长动态及其养分吸收规律
    马瑞芳, 马进川, 马军伟, 周大云, 王强, 丁潮洪
    2020, 32(1):  80-8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0
    摘要 ( 884 )   HTML ( 7 )   PDF(1088KB) ( 1923 )  
    对四季豆品种丽芸2号的生长动态和养分吸收特征进行研究,以明确四季豆生长过程中养分的吸收规律,为科学合理的农田养分管理提供参考。田间试验于2016年在浙江省丽水市进行,四季豆生产中农艺管理措施与当地农民习惯一致。在四季豆苗期、伸蔓期、开花期、结荚期、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植株干物质质量和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钼、铜、硅等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季豆干物质累积量随着生长呈增加趋势,其中收获期经济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最高,达到2 304.6 kg·hm-2。四季豆不同生长时期对养分元素的需求为收获期>结荚期>伸蔓期>苗期和开花期。四季豆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比例为1.0∶0.4∶1.0,并分别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约79.0%分配到经济产量中。根据四季豆产量、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等指标,估算出单产30 000 kg·hm-2(丰产水平)四季豆的合理施肥量为N 155~181 kg·hm-2、P2O5 82~103 kg·hm-2,K2O 136~156 kg·hm-2。该研究可以为四季豆生产中养分管理提供参考,同时减轻因肥料过量施用而导致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盏菊根尖细胞染色体制片与核型分析
    龙海梅, 张楠卿, 李宗艳, 王琴, 付超
    2020, 32(1):  86-9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1
    摘要 ( 509 )   HTML ( 4 )   PDF(1969KB) ( 1709 )  
    以金盏菊根尖为材料,分析取材时间、根长、预处理时间与试剂种类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并研究其核型。结果表明:在根长为1.0~1.5 cm、上午8:30至9:30取材,能获得较多有丝分裂中期相的细胞;用对二氯苯饱和溶液在6 ℃处理金盏菊6 h,可以获得浓缩程度适宜且形态清晰的染色体。通过染色体制片可以观察到,金盏菊常染色体数为28,包括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为5.93%~8.46%,相对长度系数为0.83~1.18,臂比最大值为2.34;金盏菊体细胞中有多达11~18条B染色体,B染色体有棒状和点状形式,其核型公式为2n=18m+10sm,为2B类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秀珍菇原基形成相关基因PpFBD1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王伟科, 宋吉玲, 陆娜, 袁卫东, 闫静, 陈观平
    2020, 32(1):  93-9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2
    摘要 ( 994 )   HTML ( 3 )   PDF(1252KB) ( 1899 )  
    前期研究中通过对秀珍菇经低温诱导后不同发育阶段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ID为Cluster-6377.64510的基因(命名为PpFBD1)在原基形成前期的样本中高表达。为进一步了解分析其表达特性及功能,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秀珍菇中克隆获得了该基因的cDNA全长。该基因由34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一个由11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11 ku。进化树分析显示,PpFBD1编码蛋白与糙皮侧耳hydrophobin1编码的疏水蛋白亲缘关系最近。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表明,PpFBD1主要参与真菌类细胞壁的合成。荧光定量RT-PCR检测显示,该基因在菌丝体经低温诱导后恢复至室温阶段(原基形成前期)表达量最高,这表明其可能参与调控秀珍菇原基形成过程。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秀珍菇原基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太阳热处理对小白菜根肿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沈璐, 李勤超, 田中贵, 稻村达也, 伊日布斯
    2020, 32(1):  98-10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3
    摘要 ( 1002 )   HTML ( 2 )   PDF(2536KB) ( 1996 )  
    为探讨太阳热处理对小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以超级小黄白为供试材料,测定太阳热处理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根肿菌休眠孢子数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评价太阳热处理对小白菜根肿病的影响。研究表明:经太阳热处理后土壤0~10 cm处pH由4.96提高至5.60,根肿菌休眠孢子的浓度由1.09×106 g-1减少至5.74×105 g-1。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果证明,太阳热处理提高了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其中0~10 cm处和10~20 cm处土壤细菌微生物群落的香浓维纳指数分别由1.51、0.91提高到1.98、1.53,0~10 cm处根肿病的发病率由87.10%降低到49.12%,病情指数由45.24降低到16.96,防治效果明显。本研究为太阳热处理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对根肿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蠓属6亚属翅形变化分析与亲缘关系
    甯媛, 段琛, 常琼琼, 侯晓晖
    2020, 32(1):  108-11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4
    摘要 ( 631 )   HTML ( 2 )   PDF(1323KB) ( 1856 )  
    利用几何形态学方法对库蠓6亚属的翅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进行亚属鉴定与亲缘关系探讨。采用地标点法对6亚属20种63头雄性库蠓标本的翅进行标点,通过计算质心值、普氏叠加、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聚类分析等对其翅形进行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质心值结果显示,6亚属库蠓翅的大小为二囊亚属>三囊亚属>带纹亚属>库蠓亚属>单囊亚属>屋室亚属,但差异不显著(P=1.961>0.05),说明翅的大小不能作为区分亚属的依据。主成分分析显示,主成分1(73.648%)和主成分2(12.372%)占总变异量的86.020%,可以解释库蠓属6亚属翅的主要差异;网格图表明差异的部位主要集中于径中横脉、翅基部、径1室、径2室和中4室内。典型变量分析显示,6亚属库蠓翅的形状变化差异显著(P<0.05),其中单囊亚属和三囊亚属的翅形差异最大,带纹亚属和屋室亚属的翅形差异最小,表明通过翅形差异能准确地将库蠓各亚属种类进行归属。聚类分析显示,6亚属库蠓中带纹亚属与屋室亚属的亲缘关系最近,三囊亚属与库蠓亚属的亲缘关系次之,单囊亚属与三囊亚属的亲缘关系最远,此结果与典型变量分析结果一致。综上,几何形态学可作为库蠓属亚属间亲缘关系与分类研究的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间作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新垦山地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陶晶, 邬奇峰, 石江, 李松昊, 葛江飞, 陈俊辉, 徐秋芳, 梁辰飞, 秦华
    2020, 32(1):  115-12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5
    摘要 ( 861 )   HTML ( 6 )   PDF(1187KB) ( 2025 )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和不同种植模式对新垦山地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以玉米(Zea mays L.)、番薯(Ipomoea batatas Lam.)、大豆(Glycine max Merr.)为供试植物,以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 90034)为供试AMF,设置接种AMF和不接种2类处理,在每类处理下设置玉米单作、玉米-番薯间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间作可较玉米单作显著(P<0.05)提高玉米产量,但是否接种AMF对玉米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接种AMF后,玉米单作的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显著(P<0.05)高于间作。与不接种AMF相比,接种AMF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单作处理土壤>2 mm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蛋白酶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玉米-番薯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提高了土壤脲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而玉米-大豆间作接种AMF后显著(P<0.05)降低了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和碱解氮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合来看,接种AMF条件下玉米-番薯间作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酶活性,对于提升新垦山地地力条件具有较好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调理剂对秸秆沼渣堆肥的影响
    白玲, 宋飞跃, 季蒙蒙, 邓芸, 阮文权
    2020, 32(1):  124-13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6
    摘要 ( 697 )   HTML ( 2 )   PDF(1287KB) ( 1700 )  
    为了解不同调理剂对秸秆沼渣堆肥的影响,分别选择木屑、花生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大豆秸秆、芦苇秸秆和水稻秸秆作为调理剂,与秸秆沼渣以1∶5(以鲜质量计)的比例均匀混合,进行30 d的好氧堆肥,研究加入不同调理剂后,沼渣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木屑、花生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大豆秸秆、芦苇秸秆和水稻秸秆均可作为秸秆沼渣堆肥的调理剂促进堆体快速升温,且可达到无害化要求。秸秆处理可延长高温(≥55 ℃)持续时间,好于木屑处理,但木屑处理可降低堆肥体系中可溶性盐的含量。以大豆秸秆为调理剂,可提高堆体温度,最高可达到68 ℃,可提高多酚氧化酶活性,促进腐殖质的形成。以水稻秸秆作为调理剂时,可降低堆肥体系的pH值,提高NO3--N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利于纤维素的降解。以大豆秸秆和水稻秸秆作为调理剂时,两者的堆肥产品可促进种子根的生长,种子发芽指数分别达到137.06%和138.26%,提高了堆肥的品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密闭系统中芦笋老茎的水解特性研究
    徐苏云, 崔铭昊, 燕燕, 李勤锋, 王宇磊
    2020, 32(1):  134-14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7
    摘要 ( 700 )   HTML ( 1 )   PDF(1528KB) ( 1754 )  
    非密闭系统可为有机固体废物的生物水解提供兼氧环境,有效提高纤维素水解效率。探讨蔬菜废弃物芦笋老茎在非密闭系统中的水解情况,考查接种量和曝气操作对纤维素水解和腐殖质类物质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纤维素菌剂可加速芦笋老茎的分解,且以接种比0.3%为最优,芦笋老茎最高的总固体分解率和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75.43%和51.03%。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揭示了水解过程中纤维素和腐殖质类物质的演化特征。腐殖化指数(HIX)和荧光指数(FI)表明,接种菌剂和增加曝气可以进一步提高水解产物的腐殖化程度。水解产物的HIX与发芽指数呈正相关,12 d后水解液中最高的发芽指数为93.2%,说明这种非密闭兼氧水解过程可独立应用于芦笋老茎的减量化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添加蒙脱石对猪粪好氧堆肥腐熟度和重金属钝化的影响
    黄健, 肖建中, 唐世刚, 郑强, 丁枫华, 张东旭
    2020, 32(1):  141-14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8
    摘要 ( 859 )   HTML ( 4 )   PDF(1179KB) ( 1876 )  
    为进一步提升猪粪堆肥品质,以猪粪和秸秆为原料,以蒙脱石为调理剂进行强制通风好氧堆肥,分析堆肥过程中温度、pH、含水率、电导率、种子发芽指数和重金属形态的变化,研究添加蒙脱石对猪粪堆肥腐熟度和重金属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蒙脱石可提高猪粪好氧堆肥温度,延长高温期,有效促进堆肥腐熟,提升堆肥品质。当蒙脱石添加量为猪类干质量的5%时,堆肥的种子发芽指数可达92%,堆肥效果最好。添加适量蒙脱石可提高堆肥的重金属钝化效果。当蒙脱石添加量为猪类干质量的5%时,对可交换态Cu和Zn的钝化效果最佳,分别达到23.7%和17.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硒对铬-牛血清白蛋白互作光谱特征的影响
    刘康, 胡承孝, 蔡苗苗, 高林, 张梦娇, 巴蕾, 杨丹丹, 王旭, 赵小虎
    2020, 32(1):  149-15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19
    摘要 ( 559 )   HTML ( 1 )   PDF(1259KB) ( 1624 )  
    为明确Se(Ⅳ)是否影响Cr(Ⅵ)-蛋白质(牛血清白蛋白,BSA)互作体系,进而降低Cr(Ⅵ)对蛋白的毒性效应,联合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从结合特征、作用力类型、结合位点等研究了Se(Ⅳ)对Cr(Ⅵ)-BSA互作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Cr(Ⅵ)-BSA互作使得BSA紫外吸收增加、峰位红移、空间构象改变,表明Cr(Ⅵ)与BSA有明显的结合特征。Se(Ⅳ)与BSA未发生有效的结合,对BSA的构象和光谱特征均无显著影响。Cr(Ⅵ)能够猝灭BSA的特征荧光,是由于生成了不发荧光的1∶1基态配合物,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通过范特霍夫(Van't Hoff)方程确定了焓变(△H=-53.528 kJ·mol-1)、熵变(△S=-0.110 kJ·mol-1·K-1)和吉布斯自由能变(△G<0),进而推断出二者间的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瓦耳斯力,且Cr(Ⅵ)与BSA体系的相互作用为自发过程。BSA-Cr(Ⅵ)的结合距离是0.14 nm,结合位点为site Ⅱ。在Cr(Ⅵ)-BSA互作体系中,Se(Ⅳ)的添加并未改变由Cr(Ⅵ)作用引起的BSA构象和光谱特征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蛋白酶解对鲣鱼肉乳化特性的改善
    张继磊, 周欢, 曾小红, 蔡燕萍, 丁玉庭, 刘书来
    2020, 32(1):  160-16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20
    摘要 ( 513 )   HTML ( 1 )   PDF(1139KB) ( 1604 )  
    天然鱼蛋白乳化性不佳,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但鱼蛋白的酶解改性可改善其功能特性,并拓展应用范围。以鲣鱼白色肉为原料,以水解度和乳化性为主要指标,比较了不同蛋白酶(胰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水解时间对酶解液制备和鱼蛋白乳化性的影响,优化了酶解工艺参数。将鱼蛋白进行冷冻干燥后,分析鱼蛋白酶解前后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功能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当胰蛋白酶添加量2 000 U·g-1,酶解10 min时,鱼蛋白水解度(DH)达到8.2%,此时鱼蛋白乳化特性最佳。与酶解前样品相比,酶解后鱼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显著提高,其溶解度、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酶解制备的鲣鱼蛋白在广泛pH范围内具有更好的功能性质,在食品工业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外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比较分析与建议
    杨梅, 罗逢健, 周利, 楼正云, 张新忠, 孙荷芝, 王新茹, 陈宗懋
    2020, 32(1):  168-17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21
    摘要 ( 895 )   HTML ( 15 )   PDF(1083KB) ( 1996 )  
    为掌握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现状,更好保障中国茶叶质量安全,收集整理了有关茶叶上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的标准,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关于茶叶上农药MRLs的最新标准和禁用农药的情况,并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摩洛哥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制定的茶叶中农药MRLs标准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国与国际农药MRLs指标接轨不足、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而从茶叶清洁化生产和制(修)订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家兔中microRNA的研究进展
    邵嘉皓, 王杰, 贾先波, 陈仕毅, 赖松家
    2020, 32(1):  176-18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0.01.22
    摘要 ( 809 )   HTML ( 5 )   PDF(1012KB) ( 1594 )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mRNA配对以指导其功能表达,在动物中扮演着重要的基因调节作用。研究表明,miRNA广泛参与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调控、新陈代谢和疾病发生等生命过程。本文综述了miRNA在家兔中的研究,例如促进肌肉细胞增殖分化、调节脂肪代谢和影响疾病发生等,探讨miRNA在家兔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旨在为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