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2024年第36卷第3期目次
    2024, 36(3):  0-0. 
    摘要 ( 223 )   PDF(46661KB) ( 4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不同时期叶面喷施钼肥对烤烟香味成分的影响
    刘春奎, 李紫琳, 韦小玲, 贾琳, 夏阳, 龙李进, 贺远, 李波, 闫洪洋, 张博莹
    2024, 36(3):  481-49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620
    摘要 ( 258 )   HTML ( 1950 )   PDF(969KB) ( 455 )  

    为研究不同时期叶面喷施钼肥对烤烟叶片香味成分含量的影响,以烤烟品种中烟100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处理:T1,对照;T2,旺长期喷施0.10%钼肥;T3,打顶期喷施0.10%钼肥;T4,旺长期和打顶期均喷施0.10%钼肥。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处理烟叶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烟叶的香味成分种类及其含量。结果表明:从T1~T4处理烤烟B2F中分别鉴定到香味成分84、89、87、94种,香味物质总量(不含新植二烯)以T2处理最高,T4、T3处理次之,三者较对照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7.76%、7.76%、5.88%,新植二烯含量以T2和T3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对照。从T1~T4处理烤烟C3F中分别鉴定到香味成分88、102、108、95种,烤烟香味物质总量(不含新植二烯)以T3和T4处理最高,T2处理次之,三者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了73.73%、71.64%、62.17%,新植二烯含量以T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T1~T4处理烤烟X2F中分别鉴定到香味成分70、84、67、81种,各处理的烤烟香味物质总量(不含新植二烯)差异显著,从高到低依次为T2>T4>T1>T3,T2、T4处理分别较对照显著高出35.72%、30.61%,新植二烯含量以T2和T4处理最高,T3处理次之,三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结果表明,旺长期叶面喷施0.10%钼肥能显著提高烤烟的新植二烯含量和香味成分总量(不含新植二烯),在增加烤烟香味总量方面效果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对烤后烟叶钾含量及烟株生理特征的影响
    宋鹏, 李理想, 江厚龙, 王茹, 李慧, 赵鹏宇, 张均, 秦平伟, 任江波, 陈庆明
    2024, 36(3):  494-50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821
    摘要 ( 190 )   HTML ( 598 )   PDF(927KB) ( 377 )  

    为探究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对烤后烟叶钾含量及烟株生理特征的影响,在烟苗移栽期设置不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T1)、侧孢短芽孢杆菌浸根(T2)、侧孢短芽孢杆菌灌根(T3)及侧孢短芽孢杆菌浸根+灌根(T4)4个处理,测定烤后烟叶钾含量、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抗病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侧孢短芽孢杆菌的最佳施用方式为浸根+灌根,该处理烤后上部及中部叶的钾含量较T1处理分别显著(P<0.05)提高29.86%、67.36%,根系钾含量显著提高16.58%~28.85%,烟株气候斑病、炭疽病、赤星率、叶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烟叶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3.21%~18.81%、21.01%~35.41%、9.63%~18.31%、11.62%~13.81%,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20.76%~30.99%。综上,在烟苗移栽期以浸根+灌根方式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可增强烟株的抗性,提高烤后烟叶的钾含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2种假定致密颗粒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李天恩, 周思含, 孙洪超, 付媛, 石团员, 闫文朝
    2024, 36(3):  503-51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300
    摘要 ( 138 )   HTML ( 549 )   PDF(3661KB) ( 312 )  

    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是一种严重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的高致病性原虫,致密颗粒蛋白(dense granule proteins, GRAs)是顶复合器门原虫胞内寄生重要功能蛋白,具有较高的免疫学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球虫致密颗粒蛋白的确切报道。为发掘柔嫩艾美耳球虫GRAs并研究其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从E. tenella北京株中鉴定到2种假定致密颗粒蛋白(hypothetical dense granule protein, hEtGRA)hEtGRA12、hEtGRA9,并用纯化后的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用ELISA、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种蛋白的抗原性。分子克隆结果表明,hEtGRA12、hEtGRA9基因编码区长度分别为1 188、1 110 bp,分别编码395、369个氨基酸,与其他顶复合器门原虫致密颗粒蛋白GRA12、GRA9物种间相似性分别为28.8%~39.6%、27.5%~29.5%;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hEtGRA12、rhEtGRA9条带大小分别为63.6、67.0 ku;ELISA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hEtGRA12、rhEtGRA9均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且均可被鸡抗E. tenella阳性血清识别,表明具有较好的抗原性。该研究鉴定到2种球虫假定致密颗粒蛋白基因hEtGRA12、hEtGRA9,获得了重组蛋白rhEtGRA12、rhEtGRA9,为球虫致密颗粒蛋白基因功能和免疫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鸡腺苷琥珀酸裂解酶互作蛋白的筛选及其功能分析
    余欢, 李辉, 陈友波, 石钰仕, 赵德鹏, 龙霞, 谭启松
    2024, 36(3):  515-52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37
    摘要 ( 132 )   HTML ( 231 )   PDF(6710KB) ( 250 )  

    通过探究鸡腺苷琥珀酸裂解酶(adenylosuccinate lyase)基因ADSL与其互作基因的调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ADSL在肌肉中高表达的原因和ADSL影响肌肉风味的机制提供参考。本研究构建了鸡(gallus)ADSL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ADSL,将pEGFP-C1-ADSL和pEGFP-C1质粒分别转染鸡成肌细胞,提取表达成功的细胞总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联合质谱分析鉴定与鸡ADSL蛋白互作的细胞蛋白,并对结果进行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通过分析筛选出RPL4、PDLIM5、ACTG1和SRSF10蛋白,检测在ADSL基因过表达和沉默状态下,RPL4、PDLIM5、ACTG1和SRSF10基因在成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ADSL互作的蛋白共94个;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蛋白定位于细胞结构体、胞内和含蛋白质的复合物上,它们主要参与细胞进程、生物调节和刺激反应等生物进程。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重组蛋白pEGFP-C1-ADSL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ADSL过表达时,成肌细胞内RPL4基因和PDLIM5基因的表达下调,ACTG1和SRSF10基因的表达上调;当ADSL被沉默后,成肌细胞内RPL4和ACTG1基因的表达上调。研究结果丰富了调控风味的ADSL蛋白,为进一步了解ADSL的功能及该基因在肌肉中高表达提供了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蔡诗怡, 虞慧芳, 王建升, 祝彪, 沈钰森, 顾宏辉, 盛小光
    2024, 36(3):  527-53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492
    摘要 ( 156 )   HTML ( 361 )   PDF(6830KB) ( 325 )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1、P2、F1、F2、B1、B2的6个联合世代群体,利用主茎高度(六世代群体)和叶痕间距(F2群体)两个指标来锚定“坐球高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F2群体中主茎高度与叶痕间距数值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52),并且这两个指标均为连续性的近似正态分布,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主茎高度的六世代群体遗传分析和叶痕间距的F2群体遗传分析结果均表明,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两对主基因+多个微效基因的控制,并且遗传率达到97.84%。因此,可以利用连锁分子标记在早期世代对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进行辅助选择和遗传改良。综上,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定位和挖掘控制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关键基因,最终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育成适宜机械化采收的花椰菜新品种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枣树novel-miR16靶基因ZjTCP4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露荷, 王多锋, 张德, 张广忠, 赵通, 吕斌燕, 张洋军, 李毅
    2024, 36(3):  534-54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488
    摘要 ( 171 )   HTML ( 429 )   PDF(2379KB) ( 346 )  

    TCPs转录因子主要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植物激素途径来调控植物器官发生和形态构型,探究枣树ZjTCP4转录因子的序列特征及其表达特性,以期为TCP转录因子响应干旱胁迫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后续对枣树分子育种奠定基础。novel-miR16的二级结构具有miRNA典型的发夹结构,为枣树miR319家族成员;靶基因ZjTCP4的降解位点多数都在novel-miR16结合位点的第10和11个核苷酸的位置;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ZjTCP4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1 386 bp,预测编码452个氨基酸的多肽,预测编码蛋白的等电点(pI)为6.51,分子量为49 091.55 u;应该是一个膜内或膜外蛋白,为非分泌性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质,定位于细胞核;枣树ZjTCP4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TCP4最为相似,与拟南芥AtTCP17,AtTCP18和AtTCP12的相似性也较高;枣树novel-miR16在响应干旱胁迫的过程中上调表达,而其靶基因ZjTCP4在干旱胁迫下下调表达。枣树novel-miR16通过靶向调控ZjTCP4转录因子响应干旱胁迫,干旱胁迫下枣树novel-miR16的上调表达导致靶基因ZjTCP4 (CCG006181)下调表达来提高枣树的耐旱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牡丹涝害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SSR引物开发
    刘慧春, 许雯婷, 周江华, 张加强, 史小华, 朱开元
    2024, 36(3):  544-55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443
    摘要 ( 152 )   HTML ( 377 )   PDF(1586KB) ( 350 )  

    涝害胁迫是限制牡丹种植、生长和高产的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阐明牡丹在涝害胁迫下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并开发了SSR标记。利用高通量测序对6个由涝害处理的幼苗和对照的mRNA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测序。通过组装总共获得73 925个基因,创建了牡丹的初始参考转录组数据库。其中780个被鉴定为涝害早期反应基因,其中155个基因上调,625个基因下调。功能分析表明,参与转录因子信号调节、DNA复制、核糖体和嘧啶代谢的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在牡丹对涝害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些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出5 204个SSR标记。在这些标记中,二核苷酸重复占58.13%,三核苷酸重复占27.11%,四核苷酸重复占7.24%。在牡丹耐涝性状靶基因相关的功能注释基因中,发现了110对SSR标记引物,筛选出45对引物,其中12对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多态性SSR标记引物占引物总数的26.67%。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阐明牡丹的涝害反应机制,同时也为耐涝牡丹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组资源和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稻瘟病菌MoZds1的功能分析
    黄昌丽, 朱学明, 李琳, 鲍坚东, 俞晓平, 林福呈
    2024, 36(3):  559-56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506
    摘要 ( 153 )   HTML ( 552 )   PDF(5486KB) ( 239 )  

    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对中国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开展稻瘟病菌功能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稻瘟病菌致病机制,为稻瘟病的防治奠定基础。研究前期通过遗传学手段在稻瘟病菌中筛选到一个酵母ZDS1同源基因MoZDS1。通过基因敲除方法成功获得基因缺失突变体ΔMozds1,发现缺失MoZDS1严重影响稻瘟病菌营养生长。为探究MoZds1在稻瘟病菌中的具体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生长测定、产孢量分析、细胞壁胁迫分析以及自噬流检测等方法,分析了MoZds1在维持营养生长、产孢、应对细胞壁胁迫以及细胞自噬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MoZds1正调控稻瘟病菌菌丝生长,负调控孢子的形成。此外,MoZds1参与细胞壁完整性途径并调控孢子内糖原的降解速率,然而,MoZds1的缺失未表现出对细胞自噬途径的显著影响。该研究对稻瘟病菌MoZds1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或为后续更深入研究MoZds1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技术的建立及种质资源抗性分析
    柴荣耀, 游雨欣, 邱海萍, 郭峻宁, 张震, 李斌, 沈升法, 王艳丽
    2024, 36(3):  569-57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458
    摘要 ( 168 )   HTML ( 669 )   PDF(5353KB) ( 330 )  

    为优化甘薯种质抗茎腐病鉴定技术,通过分析不同的接种方法和菌液浓度对甘薯种质抗性的影响,建立甘薯抗茎腐病鉴定标准,为甘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组培瓶蛭石薯苗擦伤接菌法和最佳接种菌液浓度(1.1×107CFU·mL-1),对最具代表性的6个甘薯品种进行接种鉴定,并与田间抗性品种比较进行验证,室内接种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新抗性鉴定技术的鉴定结果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进一步对65个甘薯材料进行抗病鉴定,发现绝大部分材料表现为感病或中感, 7 份种质(YD7002、DY7082-1、浙紫薯1号、TF1118、DY7032、南薯88和浙紫薯4号)对甘薯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文章建立了甘薯抗茎腐病的新鉴定技术,鉴定和筛选出对甘薯茎腐病表现稳定抗性的种质,为甘薯抗茎腐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对于甘薯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槐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罗芷涵, 刘朋飞, 于军, 齐鹤, 陈小光, 楼兵干
    2024, 36(3):  579-58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859
    摘要 ( 190 )   HTML ( 609 )   PDF(5251KB) ( 363 )  

    近年来,枝枯病在我国南疆的发病率高达50%~70%。为明确国槐枝枯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南疆多地的发病国槐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国槐枝枯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PDA培养基(pH值5.0)、34 ℃条件最适宜该菌的菌丝生长;PDA培养基(pH值7.0~9.0)、34 ℃条件最适宜该菌的分生孢子的形成。较低的相对湿度更有利于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生长。以牛肉膏为氮源、甘露糖为碳源最有利于该菌的菌丝生长,以蛋白胨为氮源最适宜该菌分生孢子的产生;而以木糖、山梨糖为碳源,硝态氮、尿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及产孢速率均有所下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花椰菜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侯栋, 李亚莉, 岳宏忠, 张东琴, 姚拓, 黄书超, 杨海兴
    2024, 36(3):  589-59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90
    摘要 ( 150 )   HTML ( 355 )   PDF(1379KB) ( 446 )  

    于2018—2020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开展连续3 a的定点试验,监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花椰菜产量、品质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A,全量化肥(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100%化肥);B,菌肥(60 kg·hm-2)+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的60%;C,菌肥(120 kg·hm-2)+当地常用化肥施用量的40%。结果表明:在2018年和2020年,B处理的产量分别达到了32.41、33.61 t·hm-2,较同年的A处理分别显著(P<0.05)高出7.7%和2.1%;但在2019年,A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A处理相比,B、C处理在2019年的V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2.2%和94.3%;B处理的花椰菜花球在2020年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了7.0%。经过3 a试验,与A处理相比,B、C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C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而全磷含量显著升高。较全量化肥而言,施用微生物菌肥不仅增加了有益微生物,如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的相对丰度,而且降低了病原菌,如油壶菌属(Olpidium)和小壶菌属(Spizellomyces)的相对丰度,降幅分别为2.98%~42.97%、80.69%~85.31%。综上所述,用适量的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平衡微生物区系,改善高原种植区花椰菜的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以B处理的效果最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云英和石灰配施对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董爱琴, 陈院华, 杨涛, 徐昌旭, 程丽群, 谢杰
    2024, 36(3):  600-61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477
    摘要 ( 151 )   HTML ( 486 )   PDF(1316KB) ( 394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单纯紫云英翻压(GM),以及紫云英与石灰共施(GM0HL)、紫云英+常量石灰晚施(GM5HL)、紫云英+减量石灰晚施(GM5LL)等处理对土壤性状、水稻根表铁膜及水稻对镉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CK),翻压紫云英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1~2.7 g·kg-1。相较于GM处理,增施石灰后,土壤pH值显著提高0.38~0.78个pH单位,且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降低21.71%~41.28%。在紫云英快速腐解末期,增施了石灰的处理(GM0HL、GM5HL、GM5LL),土壤Eh显著高于GM处理。与CK相比,GM0HL、GM5HL、GM5LL处理在分蘖期的水稻根表铁膜Fe含量分别显著下降43.34%、38.82%和29.00%,根表铁膜Cd含量分别显著下降43.72%、35.56%和12.72%。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水稻Cd吸收的关键因子,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可以降低土壤Cd有效性,增加水稻根表铁膜厚度和根表铁膜Cd含量,从而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在试验条件下,紫云英翻压5 d后减量施用石灰,既可以达到较好的降Cd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Cd污染耕地的治理投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原料生物炭与无机钝化剂配施对小白菜地上部镉积累和土壤镉钝化的影响
    俞朝, 王音予, 刘奇珍, 王芸, 沈泓, 冯英
    2024, 36(3):  613-62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659
    摘要 ( 166 )   HTML ( 468 )   PDF(2057KB) ( 400 )  

    生物炭是量大价廉的土壤重金属钝化材料。为探明不同原料生物炭与石灰-沸石复配对土壤镉钝化与作物可食部镉含量的影响,用7种量大易得的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并采用南方典型镉中度污染温室菜地土壤进行小白菜盆栽试验。结果显示,7种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和基本理化性质存在显著(P<0.05)差异,但与无机钝化剂复配后有助于提高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有效磷含量,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且均较不施用钝化剂的空白对照显著提高了小白菜的地上部干重,促进了小白菜生长,显著降低了小白菜的地上部镉含量和镉转运系数。与单施无机钝化剂相比,配施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作物生长、降低可食部镉含量等方面效果更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振动胁迫对蓝莓花色苷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韩延超, 陈慧芝, 牛犇, 张小栓, 韩树人, 王晓艳, 王冠楠, 刘瑞玲, 郜海燕
    2024, 36(3):  622-63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087
    摘要 ( 161 )   HTML ( 264 )   PDF(1784KB) ( 353 )  

    蓝莓果实富含花色苷等生物活性物质,营养价值高。但物流振动损伤会加速蓝莓花色苷等营养物质损耗,降低营养品质。文章以蓝美人品种蓝莓为实验材料,通过模拟物流振动,研究了振动胁迫对蓝莓花色苷组分、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蓝莓果实中含有10种花色苷单体,其中锦葵素-3-阿拉伯糖苷含量最高。在蓝莓贮藏前期,振动胁迫可加速花色苷积累,显著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类黄酮糖苷转移酶(UFGT)活性,诱导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VcPAL1、VcDFR2、VcCHI1、VcUFGT等表达。而贮藏后期,振动胁迫组的PAL、查尔酮异构酶(CHI)、二氢黄酮醇还原酶(DFR)、UFG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振动胁迫还可延缓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花色苷-β-糖苷酶等花色苷降解相关酶活性的下降,抑制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促进VcPOD1、VcPOD2、VcPOD3和VcPPO1等花色苷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综上,振动胁迫通过提高花色苷合成酶活性以及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加速蓝莓贮藏前期花色苷的积累;而贮藏后期,振动胁迫则通过延缓花色苷降解酶活性下降以及相关酶基因表达,促进花色苷的降解。研究结果为调控蓝莓花色苷代谢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添加米糠腌制对酱鸭理化品质与脂肪氧化特性的影响
    叶沁, 孟祥河, 陈黎洪
    2024, 36(3):  634-64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396
    摘要 ( 140 )   HTML ( 504 )   PDF(1097KB) ( 290 )  

    为改善酱鸭腌制与贮藏过程中脂肪易氧化的问题,在酱鸭腌制过程中添加15%的米糠,通过测定酱鸭腌制过程中的色泽、pH值、蒸煮损失、含盐量、剪切力和菌落总数,以及贮藏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等指标,探究酱鸭腌制过程中添加米糠对酱鸭理化品质和贮藏期内脂肪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腌制过程中米糠腌制组的a*值(红度)、b*值(黄度)、pH值、蒸煮损失、含盐量和剪切力均低于未添加米糠的对照组,且L*值(亮度)较高,说明米糠在酱鸭腌制过程中起到阻碍水分蒸发的作用。此外,在腌制结束和同一贮藏期内,与对照组相比,米糠腌制组酱鸭的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均有所降低,表明添加米糠腌制可有效改善酱鸭在腌制与贮藏期间的脂肪氧化问题,可作为腌制剂辅料应用于酱鸭生产中。研究结果可为酱鸭腌制过程中改善脂肪氧化问题和提升酱鸭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
    基于不确定度评估研究ID-LC-MS/MS法检测鸡蛋中氟虫腈砜残留量的关键控制点
    张巧艳, 方维焕, 郑蔚然, 王夏君, 刘超纲, 王强
    2024, 36(3):  643-65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307
    摘要 ( 184 )   HTML ( 213 )   PDF(899KB) ( 283 )  

    为了控制检测结果准确性,以鸡蛋粉中氟虫腈砜残留分析标准物质[GBW(E)100779]为测试样,采用“自下而上”法对基于多功能净化柱(PAC柱)净化的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D-LC-MS/MS)法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鱼骨图”分析表明,不确定度分量主要来源有样品称样量、内标溶液添加体积、标准工作溶液浓度及其移取体积。内标溶液添加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最大,对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贡献率为68.59%;万分之一天平称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可忽略不计。同位素内标的添加过程是ID-LC-MS/MS法检测的关键控制点,参考基准的合理选择和目标物的完全提取是准确测量的前提。进一步用LC-MS/MS法对参考物质、稀释剂和内标溶液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并基于国家有证标准物质[GBW(E)100779]对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有利于提升鸡蛋食品安全的检测质量和质控水平,为精准检测质控方案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基于数字图像的大田哈密瓜不同时期冠层相对叶绿素含量检测研究
    刘彦岑, 郭俊先, 郭阳, 史勇, 黄华, 李龙杰, 张振振
    2024, 36(3):  651-66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02
    摘要 ( 113 )   HTML ( 111 )   PDF(2878KB) ( 264 )  

    为探究快速无损获取大田哈密瓜完整冠层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可行性,首先,利用自制的图像采集小车搭载面阵相机,获取不同水肥处理下大田哈密瓜伸蔓期、开花期、膨果期的378张完整冠层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后,提取32种颜色特征和6种纹理特征,分析图像特征与冠层相对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接着,对图像特征进行预处理后,选取相应的主成分作为模型输入,分别建立用于预测不同时期冠层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MLR)、支持向量机回归(SVR)、随机森林(RF)模型。对比建模效果发现,SVR模型的效果最好,在伸蔓期、开花期、膨果期,该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回归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3、0.73、0.83,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0、0.91、0.76。研究表明,利用数字图像技术能实现对大田哈密瓜不同时期冠层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可为大田哈密瓜田间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SSD模型的柑橘叶片病害轻量化检测模型
    李大华, 孔舒, 李栋, 于晓
    2024, 36(3):  662-67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59
    摘要 ( 189 )   HTML ( 1156 )   PDF(2927KB) ( 386 )  

    针对当前目标检测算法存在模型占比大,对柑橘叶片病害检测速度较慢、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的柑橘叶片病害轻量化检测方法。引入了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2作为SSD网络的骨架,以减小模型规模、提高检测速度。引入感受野模块(receptive field block, RFB)来扩大浅层特征感受野,以提高模型对小目标的检测效果。并引入CA(coordinate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以强化不同深度的特征信息,进一步提升柑橘叶片病害的识别精度。结果表明,与VGG16-SSD相比,改进模型(MR-CA-SSD)在柑橘叶片病害检测上平均精度均值(mAP)提升4.4百分点,模型占比减小52.3 MB,每秒检测帧数提升3.15。MR-CA-SSD综合性能也优于YOLOv4、CenterNet、Efficientnet-YoloV3等模型。该改进模型可实现对柑橘叶片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有助于对病害部位及时精准施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系统热过程模拟与参数优化研究
    毛尔晔, 张潇丹, 颉建明, 马宁, 常有麟, 胡世莲
    2024, 36(3):  671-68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436
    摘要 ( 169 )   HTML ( 651 )   PDF(2507KB) ( 248 )  

    为进一步提高日光温室太阳能利用效率,降低加温成本,在当前日光温室主动式水循环蓄放热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运行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系统参数(循环水流量与蓄热水箱体积)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冬季日光温室生产条件下,当系统循环水流量为0.23 m3·h-1,蓄热水箱体积为0.13 m3时,系统性能最优,集、放热效率达到70.62%与98.38%,集/放热单元夜间平均热流密度达到237.84 W·m-2。利用优化后参数,为兰州地区EPS装配式日光温室设计了一套太阳能主动蓄放热加温方案:集放/热单元(高2.05 m,宽1.105 m,厚3 cm)为50个,循环水泵流量为11.5 m3·h-1,蓄热水箱体积为6.5 m3。该方案可满足日光温室越冬生产,较优化前节约2个集/放热单元,8.5 m3蓄水池体积,降低了加温成本。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双循环”格局下中国饲料粮进口稳定性研究
    崔宁波, 王斯曼, 范月圆
    2024, 36(3):  681-68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4
    摘要 ( 143 )   HTML ( 833 )   PDF(1152KB) ( 257 )  

    “双循环”格局下适度进口已成为缓解国内饲料粮供需矛盾的现实选择。在有效利用国际饲料粮市场的同时,降低饲料粮进口的稳定性风险,既重要且必要。在对国内饲料粮供需形势精准判断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饲料粮进口的可获性与可供性,并采用香农熵指数法对饲料粮的进口来源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国内饲料粮供需格局趋紧并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供需缺口不断扩大,适度进口饲料粮是大势所需。总量上,世界饲料粮的供应潜力巨大;时点上,我国与国际饲料粮生产波动的相关性较弱。因此,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饲料粮的供需缺口是可行的。1992—2020年,我国饲料粮进口的稳定程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玉米、麦麸和大麦的变动幅度较大,大豆的波动幅度较小。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格局下,亟须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进口结构、提高进口稳定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开放型的国家饲料粮安全保障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植物侧枝发育的遗传基础及激素、代谢与环境调控
    陈尚昱, 宋雪薇, 齐振宇, 周艳虹, 喻景权, 夏晓剑
    2024, 36(3):  690-70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066
    摘要 ( 302 )   HTML ( 731 )   PDF(1111KB) ( 451 )  

    植株形态的多样性有利于植物适应环境,而侧枝发育是株型的决定因素之一。侧枝发育与产品器官形成密切相关,也会影响光合产物的分配,以及产量和品质。侧枝的形成包括腋生分生组织起始、侧芽的活化和侧芽持续生长等不同阶段。这些过程受到遗传、激素、代谢和环境等方面的共同调控。文章总结了腋生分生组织形成及侧芽活化过程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不同植物激素的功能、信号途径和相互作用,以及糖信号和光环境如何通过激素信号网络调控侧枝发育,并对生物钟和表观遗传修饰在侧枝发育中的作用,以及利用基因编辑和环境控制等调控作物株型进行了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桑黄类大型真菌中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阮馨颖, 宋婷婷, 张作法, 金群力, 陈春, 蔡为明
    2024, 36(3):  704-71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354
    摘要 ( 200 )   HTML ( 914 )   PDF(1420KB) ( 347 )  

    桑黄类真菌是隶属于锈革孔菌目的一类具有相似外形与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的总称。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保肝、抗炎等功效,深受消费者特别是亚洲人的推崇。多酚类物质作为桑黄类真菌中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其关键活性物质之一,一直是医药保健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在明确桑黄类真菌类群的基础之上,综述了桑黄类真菌中不同多酚物质及其药理活性、提取方法与代谢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桑黄类真菌多酚类物质的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猪肉鲜味物质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秦凯鹏, 门小明, 徐子伟
    2024, 36(3):  719-72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93
    摘要 ( 194 )   HTML ( 1297 )   PDF(1589KB) ( 395 )  

    鲜味是猪肉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滋味特征,解析猪肉鲜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鲜味物质生成机理对猪肉风味品质改良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食品鲜味与感知过程切入,综述了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呈味肽及其互作效应对猪肉鲜味形成的贡献,从活体和宰后2个层次解析了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与肌纤维类型等对猪肉鲜味物质生成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控制基因与分子通路,期望为优质猪肉风味育种与营养调控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