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1, 33(7):  0-0. 
    摘要 ( 208 )   PDF(1108KB) ( 13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浙江近年育成粳稻新品种(系)部分抗病虫基因的分子检测与育种应用
    黄宣, 金林灿, 叶朝辉, 姜洁锋, 施贤波
    2021, 33(7):  1159-116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01
    摘要 ( 799 )   HTML ( 1174422633 )   PDF(3310KB) ( 1884 )  

    为明确浙江省近年育成常规晚粳稻品种(系)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等抗性基因的分布情况,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分析了11个抗稻瘟病基因(PitaPibPigmPikh/Pi54、Pi9、Pi1、Pi2、Pi5、PitPb1、Pikm),2个抗白叶枯基因(Xa21、Xa23)和2个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在61个晚粳稻品种(系)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稻瘟病抗性基因检出率最高的为Pib,分布频率为91.80%,PikmPi2、Pit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85%、67.21%、63.93%,PitPi5、Pi9、Pikh/Pi54检出频率分别为34.43%、32.79%、26.23%、24.59%;Pb1、pigm检出率较低,分别为6.56%、1.64%;Pi1基因未检出;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检出率分别为6.56%、11.48%;抗白叶枯基因Xa21、Xa23在61个被检测品种(系)中无分布。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Xa23、Bph14、Bph15导入粳稻中并验证了抗性,结果表明,以上基因均具有较好的抗性。初步明确了浙江省新育成61个常规晚粳稻品种(系)的抗病虫基因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将目标抗性基因转移到待改良品种中培育广谱多抗水稻新品种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菜型油菜黄芽白与甘蓝型油菜湘油15种间杂交及其杂种后代的遗传学特征
    陈纪鹏, 刘小林, 李生强, 刘显军, 胡月清, 陈桃
    2021, 33(7):  1170-1176.  DOI: 10.3949/j.issn.1004-1524.2021.07.02
    摘要 ( 1396 )   HTML ( 180 )   PDF(3095KB) ( 1637 )  

    采用人工杂交方法,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和白菜型油菜黄芽白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获得杂种一代,杂种一代自交产生杂种二代。结果表明,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杂交容易获得杂种后代,而反交组合却比较困难。正反交杂种一代株型和叶片形态都与甘蓝型油菜接近。在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染色体主要形成二价体或单价体,但也有少数染色体参与非同源联会形成多价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和后期,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也较多出现在花粉母细胞中。杂种一代雄蕊发育不良,花粉育性低,自交结实率也比较低。杂种二代花粉育性极显著(P<0.01)提高,自交结实率也比杂种一代极显著(P<0.01)提高。预期经多代自交,杂种育性能得到较好恢复,可以作为甘蓝型油菜改良的遗传资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新疆褐牛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李涛, 张梅, 刘建明, 褚洪忠, 陈春华, 杨光维, 团勇, 邱梅玉
    2021, 33(7):  1177-118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03
    摘要 ( 831 )   HTML ( 30 )   PDF(523KB) ( 1472 )  

    为探讨新疆褐牛体重与体尺指标间的相关性及构建不同生长阶段的回归方程,为新疆褐牛选育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以伊犁地区2011—2019年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新疆褐牛为对象,测定4个生长阶段的4个体尺指标和体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新疆褐牛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和体尺指标间存在着极显著的(P<0.01)相关性,12月龄的体尺指标与体重的相关性较其他生长阶段更高,其他体尺指标间也存在着极显著相关性(P<0.01)。通过新疆褐牛不同生长阶段估测体重的回归模型,得到了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4个阶段的最优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60、0.63、0.55和0.44,说明各阶段体重与体尺指标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对不同生长阶段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构建了不同生长阶段的4个线性回归方程,对新疆褐牛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头翁皂苷B4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疗效和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因子的影响
    沈留红, 钱柏霖, 尤留超, 张钺, 莘余, 吕尚揆, 肖劲邦, 余树民, 苏柘僮, 董可, 杨世林, 冯育林, 曹随忠
    2021, 33(7):  1184-119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04
    摘要 ( 1064 )   HTML ( 151 )   PDF(826KB) ( 1617 )  

    为观察不同剂量白头翁皂苷B4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因子的影响,将36头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3个试验组,同时选择12头健康奶牛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每日分别于颈部肌肉注射白头翁皂苷B4 0.025、0.05、0.1 mL·kg-1,连续注射6 d,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试验期间,观察试验组各奶牛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同时采集对照组任意一天,及试验组1、3、5、7 d静脉血进行炎性因子和免疫因子检测,分别采集试验组1、7、12 d患病乳区奶样进行乳汁体细胞数(SCC)计数和病原微生物检测,整个试验观察至12 d,统计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白头翁皂苷B4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75.00%、91.67%和100%、100%、100%,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6.33、6.11、6.91 d。白头翁皂苷B4可显著(P<0.05)降低临床型奶牛乳房炎SCC。治疗前,36份奶样有34份检测出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94.44%,主要为支原体、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治疗12 d后,病原微生物总转阴率为52.94%,其中,杆菌、产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转阴率均达100%,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球菌的转阴率分别为69.23%、60.00%、50.00%和33.33%。白头翁皂苷B4可显著(P<0.05)促使临床型奶牛乳房炎血清炎性因子CRP、SAA、HP、IL-1α、IL-1β、IL-2、IL-6、IL-8、TNF-α和免疫因子IgA、IgD、IgE、IgG、IgM恢复到健康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菜心BcSVP基因mRNA在异源嫁接体中的运输分析
    陶鹏, 赵彦婷, 岳智臣, 雷娟利, 李必元
    2021, 33(7):  1192-119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05
    摘要 ( 1204 )   HTML ( 16 )   PDF(1511KB) ( 1499 )  

    为研究菜心BcSVP基因mRNA的长距离运输,本研究将结球甘蓝茎尖作为接穗嫁接到砧木菜心的花序轴上,构建结球甘蓝/菜心异源嫁接体。基于菜心和结球甘蓝的转录组测序的read文库,拼接获得了菜心的BcSVP和结球甘蓝BoSVP基因编码序列和3’UTR序列。利用菜心BcSVP在3’UTR的种间差异序列(CF和CR),分别在异源嫁接(结球甘蓝/菜心嫁接)的接穗结球甘蓝茎尖的转录组测序read文库T01和T02中筛选到2条和1条来自砧木菜心的BcSVP的read。利用结球甘蓝BoSVP在3’UTR的种间差异序列(GF和GR),计算了结球甘蓝内源BoSVP基因的转录表达量,显示异源嫁接和同源嫁接的接穗结球甘蓝茎尖中BoSVP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明显。本研究鉴定了菜心BcSVP基因的mRNA在异源嫁接体中的长距离运输,对进一步研究菜心BcSVP基因的mRNA长距离运输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松花菜花球营养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李菊, 颉博杰, 魏守辉, 张国斌, 武玥, 唐中祺, 肖雪梅, 郁继华
    2021, 33(7):  1199-121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06
    摘要 ( 785 )   HTML ( 386 )   PDF(1174KB) ( 1611 )  

    以松花菜品种力禾青梗100天为材料,设置CK1(不施肥)、CK2(常规施肥)、T1(平衡施肥)、T2(平衡施肥+3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T3(平衡施肥+6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和T4(平衡施肥+12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松花菜花球营养品质和挥发性物质数量与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2,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T2~T4处理)有助于提高松花菜花球营养物质含量和挥发性物质的数量与含量。与CK2相比,T3处理下松花菜花球的维生素C含量显著(P<0.05)提高17.6%;T2和T3处理下松花菜花球中的Ca含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14.3%和36.8%。T2、T3、T4处理下松花菜花球中的挥发性物质数量分别比CK2增加8、12、13种,酮类物质含量较CK2分别增加3.4、2.9和7.1倍。另外,与CK2相比,T2和T3处理下松花菜花球中具有青香、果香和花香味的特征性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增加。基于营养品质指标和挥发性物质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6个处理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T3>T2>T4>CK2>T1>CK1。在本试验条件下,较常规施肥化肥减量30%的平衡施肥方案配施6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下松花菜花球的综合品质最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株促生菌及其混合微生物菌剂对莴笋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黄书超, 侯栋, 岳宏忠, 孔维萍, 张东琴, 李亚莉, 撖冬荣, 颉博杰
    2021, 33(7):  1212-122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07
    摘要 ( 947 )   HTML ( 154 )   PDF(968KB) ( 1572 )  

    为验证从莴笋根际分离筛选出的菌株GNB6、MGBC3、MGBD1及其混合菌剂对莴笋生长与品质的影响,进而确定不同菌株及混合菌剂的最佳用量,为研制莴笋专用促生菌剂提供依据,文章采用盆栽法,设置不同用量固氮菌A(2、4、6 mL·株-1)、溶磷菌B(2、4、6 mL·株-1)、分泌IAA菌C(2、4、6 mL·株-1)、混合微生物菌剂D(2、4、6 mL·株-1),及清水对照(CK)共计13个处理。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添加适宜用量的单一和混合微生物菌剂能显著促进莴笋生长、提高莴笋的营养品质,并且可有效促进莴笋叶片花青素的积累,同时显著降低莴笋茎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其中,D3处理表现最好,较CK处理茎粗和单株鲜重分别增加24.71%和55.67%,茎和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83.49%和139.46%,茎和叶可溶性糖含量增加51.28%和29.19%,茎和叶VC含量增加88.89%和13.57%,茎中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了1.47%,叶片花青素含量提高53.63%。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各处理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为:D3>B1>C2>B2>D2>A2>D1>C3>A1>A3>B3>C1>CK。综合分析发现,每种菌剂促生效果最适宜用量分别是A2(4 mL·株-1)、B1(2 mL·株-1)、C2(4 mL·株-1)、D3(6 mL·株-1),其中混合微生物菌剂D3(6 mL·株-1)对促进莴笋生长和改善品质的效果最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pSSR标记的山药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静珍, 王连军, 雷剑, 柴沙沙, 杨新笋, 张文英
    2021, 33(7):  1222-123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08
    摘要 ( 1034 )   HTML ( 516 )   PDF(1878KB) ( 1817 )  

    采用叶绿体SSR(cpSSR)分子标记对从国内外引进的64份山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DNA指纹图谱,旨在为山药品种亲本选择,山药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从21对cpSSR引物中筛选出10对扩增稳定、多态性高的引物,在64份山药种质材料中扩增出69个条带,多态性条带59个,多态性比率高达85.51%,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69 3(1.231 1~1.916 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560 6(0.329 0~0.671 1),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78 1(0.184 8~0.478 1),表明64份山药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 0.55~0.93,在相似系数为 0.63时,可将64份山药种质资源分为4类,结果表明,基于cpSSR 分子标记的山药种质资源的分类在种间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但是cpSSR 分类表现出较大的地理分布的相关性,而与形态特征关系不密切。选用较少的引物区分较多的品种为原则,采用2对引物成功构建供试种质的DNA指纹图谱,为山药种质资源鉴定和品种选育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
    安红卫, 宋勤飞, 牛素贞
    2021, 33(7):  1234-124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09
    摘要 ( 1022 )   HTML ( 4480 )   PDF(1094KB) ( 1819 )  

    以144份贵州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68个EST-SSR标记探究其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遗传分化。结果表明,144份茶树种质资源按海拔范围及种都可以分为3类,Gro1代表海拔1 500 m以上的大厂茶群体,Gro2代表海拔范围1 000~1 300 m的茶群体,Gro3代表海拔不明显、种不明显的群体。144份茶树种质资源按种、地区、海拔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群体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079 7、0.067 7、0.047 0,基因流(Nm)分别为5.774 1、6.885 2、10.134 8,表明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部个体间,不同群体间存在较强的基因交流。海拔差距越大,遗传距离越远,说明了海拔对于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有重要的影响,为更进一步探明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演化和分布规律奠定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30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生化成分多样性
    翟秀明, 李解, 唐敏, 胡方洁, 张军, 侯渝嘉, 徐泽
    2021, 33(7):  1244-125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0
    摘要 ( 894 )   HTML ( 9 )   PDF(1020KB) ( 1744 )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重庆茶树种质资源,了解重庆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已保存的30份茶树种质资源的30个农艺性状和5个主要生化成分指标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重庆茶树资源在农艺性状与主要生化成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1.01%~53.54%,平均变异系数29.13%;多样性指数介于0.32~2.04,平均多样性指数1.16;主要生化成分变异系数介于11.87%~28.56%,平均变异系数19.4%;多样性指数介于1.91~2.07,平均多样性指数2.00;前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85%,包含了35个性状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进行综合评价重庆茶树种质资源;通过聚类分析将30份重庆茶树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Ⅰ、第Ⅱ类群属于红绿兼制类型,第Ⅲ类群是开发红茶的优质原料;筛选出芽色变异材料1份,芽叶绒毛特多类型材料3份,特早生茶树材料10份,高茶多酚特异资源21份,高咖啡碱特异资源4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柿砧亚林6号硬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吴开云, 龚榜初, 徐阳, 章平生
    2021, 33(7):  1256-126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1
    摘要 ( 683 )   HTML ( 31 )   PDF(2331KB) ( 1551 )  

    从幼化的砧木采穗圃采集亚林6号插穗,进行硬枝扦插生根试验。利用植物生长调节IBA、ABT1、NAA、GGR6、IAA剂配制的不同浓度溶液及作为对照的清水浸泡插条切口,而后扦插于无菌基质。遮阴拱膜保湿环境下抚育45 d及露天滴灌环境下抚育15 d后,对生根效果进行取样检测、差异显著性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扦插生根效果差异显著,IAA、IBA、GGR6等在合适配比下有较高的生根率和萌梢生长量。其中处理A1、G3、G2生根率分别达到75.6%、56.9%和52.8%,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生根率和愈伤发生率的规律不一致;生根类型有皮部生根、愈伤生根、混合生根3种类型;实验中扦插生根以皮部生根为主,混合生根为辅;IAA等处理有利于提高皮部生根发生,NAA、添加腐植酸的IBA等处理有利于促进愈伤组织生根。IAA 250 mg·L-1溶液处理的扦插生根效果最好,GGR6 500 mg·L-1扦插生根效果次之。综合成本优势和操作方便性,建议生产中使用GGR6 500 mg·L-1处理培育柿砧木扦插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基于地理大数据的省域休闲农业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叶晗, 吴博文, 许红卫, 干牧野, 张晶, 王珂
    2021, 33(7):  1264-127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2
    摘要 ( 862 )   HTML ( 150 )   PDF(14213KB) ( 1712 )  

    目前,国内外关于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大多基于传统调查数据开展。随着网络电子地图的发展,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和通行时间数据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新的大数据来源,但运用这些数据进行省域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研究的实例较少。为此,以高德地图POI数据和百度地图驾车通行时间数据为基础,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工具,研究了浙江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在浙江省省域尺度上呈多核集聚分布,形成了杭州-湖州核心密集区和安吉县核心密集区,以及其他都市依托型密集区和景区依托型密集区。休闲度假类、田园农业体验类、农家乐类、回归自然类休闲农业项目呈现连片集聚,民俗风情类、村落乡镇类休闲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均匀,科教旅游类休闲农业项目数量较少。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和消费能力、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休闲农业密集分布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休闲农业分布的都市依托性和景区依托性明显:田园农业体验类等依赖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的类型连片集聚,而民俗风情类等与地理区位和地形特征联系较弱的类型则分布较为均匀。整体上,资源禀赋丰富、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居民消费能力较高、客源市场较大、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环境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调理剂施用对植烟酸化土壤pH值和烤烟根系特性的影响
    陈闺, 周杰文, 李海平, 张发明, 李春顺, 柳立, 张毅
    2021, 33(7):  1275-128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3
    摘要 ( 830 )   HTML ( 69 )   PDF(844KB) ( 1732 )  

    为明确植烟酸化土壤施用调理剂后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烤烟根系特性的影响,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腾冲市的植烟酸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石灰、木本泥炭基腐殖酸钾(腐殖酸钾)+水热法矿物钾肥(矿物钾肥)、腐殖酸钾+钙镁磷肥3种土壤调理剂组合,及硫酸钾施用对土壤pH值和烤烟根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腐殖酸钾+矿物钾肥、腐殖酸钾+钙镁磷肥后60 d内,土壤pH值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步回升的趋势;短期内施用石灰对提高土壤pH值的效果最好,但长期来看有复酸风险。施用腐殖酸钾+矿物钾肥、腐殖酸钾+钙镁磷肥可显著(P<0.05)提高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烤烟根系活力、根系ATP酶活性与地上部干物质量。在腾冲市供试土壤上,施用腐殖酸钾+矿物钾肥、腐殖酸钾+钙镁磷肥处理的烟株根系生物量较空白对照分别显著(P<0.05)增加46.09%、83.70%。结果表明,腐殖酸钾+矿物钾肥或腐殖酸钾+钙镁磷肥的土壤调理剂组合,能够减缓植烟酸化土壤继续酸化,且有利于烟株的生长发育。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霉变饲用玉米真菌的分离、鉴定与乳酸菌素对其的防霉抑菌效果
    江宇航, 辛维岗, 张棋麟, 邓先余, 王峰, 林连兵
    2021, 33(7):  1283-129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4
    摘要 ( 1158 )   HTML ( 16 )   PDF(3660KB) ( 1773 )  

    为明确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的组成,探讨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菌效果和延缓饲用玉米霉变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传统真菌培养方法,对霉变饲用玉米中的霉变真菌进行分离,通过ITS扩增子测序确定霉变饲用玉米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类学地位;利用牛津杯法评估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并设置不同添加比例(10%、20%、30%)的乳酸菌素粗提液,探究乳酸菌素对饲用玉米发生霉变的周期与霉变程度(以结块、霉斑、霉味、霉菌数等参数作为观测指标)的延缓效果。结果发现: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种类多样性高,筛选得到了隶属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毛霉属(Mucor)、镰刀菌属(Fusarium)和地霉属(Geotrichum)等三门5属的霉变真菌。乳酸菌素对霉变饲用玉米中各种霉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尤其是对青霉属中的皮壳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抑菌活性最佳,抑菌圈直径可达(16.54±0.23)mm,对地霉属中的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抑菌活性最差,抑菌圈直径仅为(9.26±0.16)mm,但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添加不同添加比例的乳酸菌素粗提液至饲用玉米中,在10 d内均无明显霉变现象出现,在30 d时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霉变程度差异。此外,随着乳酸菌素粗提液添加比例的增加,饲用玉米霉变程度逐渐降低,添加比例30%的处理组中,真菌菌落仅有(9.28±0.59) × 107 CFU·g-1。总而言之,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种类丰富,存在多种产毒素霉菌;利用乳酸菌素可有效抑制霉变真菌,减缓饲用玉米发生霉变的周期与霉变程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
    西兰花中3种杀菌剂的残留动态与风险评估
    孙彩霞, 欧阳志周, 刘玉红, 于国光
    2021, 33(7):  1292-129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5
    摘要 ( 911 )   HTML ( 27 )   PDF(760KB) ( 1794 )  

    农药残留是影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西兰花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等3种三唑类农药在西兰花中的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GC-MS测定西兰花中3种三唑类农药残留的方法,并开展了在西兰花中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根据现有的膳食摄入数据计算,西兰花生产中使用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应控制使用量,并建议设置28 d以上的安全间隔期;建议对西兰花生产使用戊唑醇的风险进行进一步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微量元素分析的三七产地及其主侧根鉴别
    张棚, 张希, 杨雪妍, 刘元林, 李儒, 龙鸣, 田晓静, 张福梅, 陈士恩, 马忠仁
    2021, 33(7):  1300-130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6
    摘要 ( 1091 )   HTML ( 66 )   PDF(1068KB) ( 1756 )  

    为解决三七主侧根粉掺杂、以侧充主等问题,利用干法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技术建立三七中Se、Cd等11种元素同步检测的方法,各元素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5.72%~102.3%,相关系数r值达0.971 98~0.999 97,其RSD值为0.09%~2.88%、且均小于3%。分析云南5个不同产地三七及其主侧根中元素含量差异,结果显示:三七中As、Pb、Cd重金属元素含量≤0.5 mg·kg-1,均未超标;因子分析(FA)表明,样品元素主要影响因子为As、Fe、Pb;主成分分析(PCA)、典则判别分析(CDA)建立的3D、2D数学模型能够明显区分5种不同产地三七及其主侧根;聚类分析(CA)树状图分类结果与实际产地相符,系统地把不同产地主侧根分为两类,与PCA、CDA分析结果均有一致性。本研究旨为三七产地判别、主根与侧根鉴别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新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手自一体式山核桃采摘机的设计与试验
    李赞松, 曹成茂, 伍德林, 张建宇
    2021, 33(7):  1309-131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7
    摘要 ( 820 )   HTML ( 162 )   PDF(9792KB) ( 1678 )  

    为提高山核桃采摘效率,降低采摘成本,针对目前我国山核桃高空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特点,设计并研制了一款手自一体式山核桃采摘机。文章阐述了该机关键部件的设计,并对偏心轮机构进行数学建模与分析计算。应用ANSYS对果树进行自由模态响应分析,初步确定山核桃树采摘的频率范围为7~20 Hz。根据山核桃采摘试验,结果表明:振动频率对果树的采摘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果实采摘率随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当振动频率为22 Hz时,采摘率为95.1%;为了提高采摘率且尽可能减小芽枝和果树的损伤,建议控制采收频率为16~18 Hz,此时果实的平均采摘率为83.9%~88.0%。未采摘的果实通过人工或机械二次采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茶园节能型开沟刀设计与试验
    秦宽, 梁小龙, 曹成茂, 方梁菲, 吴正敏, 葛俊
    2021, 33(7):  1320-132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8
    摘要 ( 620 )   HTML ( 32 )   PDF(12165KB) ( 1562 )  

    针对茶园机械化开沟减阻减耗需要,设计茶园节能型开沟刀,用于减小茶园开沟时的开沟功耗。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节能型开沟刀侧切刃与正切刃曲线方程,通过离散元仿真方法确定侧切刃螺旋线终点处滑切角与正切刃在侧切刃平面内展开曲线终点处静态滑切角分别为62°、56°。对设计完成的节能型开沟刀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开沟深度为15、20、25 cm时,节能型开沟刀的开沟功耗分别为0.093、0.107、0.128 kW,均小于对照组通用开沟刀的开沟功耗,说明设计的节能型开沟刀在各个开沟深度均能够达到降低开沟功耗的目的。此外节能型开沟刀在不同开沟深度的沟深稳定性系数均大于90%,高于国家标准和对照组通用开沟刀试验结果,说明设计的节能型开沟刀在降低作业功耗的同时,可保证开沟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尺度和注意力机制的番茄病害识别方法
    张宁, 吴华瑞, 韩笑, 缪祎晟
    2021, 33(7):  1329-133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19
    摘要 ( 1010 )   HTML ( 194 )   PDF(3787KB) ( 1795 )  

    番茄病害的及时发现与治理有助于提高番茄产量与质量,增加农户经济收益。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无损害有效检测番茄病害,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AT-InceptionV3(Attention-InceptionV3)神经网络番茄叶部病害检测模型,该网络以InceptionV3为主干网络,结合多尺度卷积和注意力机制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模块,增强了病害信息表达并抑制无关信息干扰;同时引入迁移学习,防止样本数据量较少时出现过拟合的情况。为了评价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在Plant Village公开番茄病害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仿真测试。改进的模型在测试阶段对番茄健康叶片、细菌性斑疹病、晚疫病、叶霉病和黄曲病5种番茄常见叶片图像分类准确率达到98.4%,优化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在不同物联网中的普适性,实验对比了模型对不同分辨率病害图像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图像精度部分损失不会降低病害分类准确率。该模型能够为番茄温室智能网络决策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中国涉农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张恒瑞, 黄天柱
    2021, 33(7):  1339-134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7.20
    摘要 ( 771 )   HTML ( 19 )   PDF(809KB) ( 1482 )  

    高管团队作为企业最高的决策主体,在提高涉农上市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技术创新、高层梯队理论为依托,收集中国涉农上市企业2017—2019年高管特征与企业财务等相关数据,设定变量、构建模型,使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高管团队异质性、政府补贴与涉农上市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管团队任期、职业、学历异质性的提升有利于技术创新,但年龄异质性的提升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补贴正向激励了高管团队任期、职业异质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涉农上市企业持续改善高管团队结构,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