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2023年第35卷第12期目次
    2023, 35(12):  0-0. 
    摘要 ( 113 )   PDF(3653KB) ( 3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浙北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对播期调控的响应
    张红梅, 王保君, 沈亚强, 程旺大
    2023, 35(12):  2751-276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32
    摘要 ( 246 )   HTML ( 1868563135 )   PDF(1927KB) ( 695 )  

    为明确浙北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对播期调控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9—2020年通过大田试验,采取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品种设长粒粳稻嘉禾香1号(L)和圆粒粳稻浙禾香2号(R)2个水平,播期设5月15日(S1)、5月25日(S2)、6月4日(S3)、6月14日(S4)、6月24日(S5)5个水平,共10个处理,研究播期调控对浙北地区不同粒形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延迟,L型和R型优质粳稻的播齐历期均不同程度缩短。在实际产量方面,L型优质粳稻不同播期处理间产量[(10.83±0.02)t·hm-2]表现基本平稳,差异不显著;R型优质粳稻年际间产量变化趋势有所差异,2019年R-S2产量显著(P<0.05)高于R-S1,2020年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R型优质粳稻受播期调控的影响较大。随着播期推迟,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数、积温和降水量显著降低,L型优质粳稻有效穗数、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升高,籽粒长宽比和食味品质显著降低;R型优质粳稻的有效穗数、粒长、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株高和精米率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显示,长粒形优质粳稻综合得分为L-S4(0.902)>L-S3(0.045)>L-S5(0.013)>L-S2(-0.407)>L-S1(-0.552),圆粒形优质粳稻综合得分为R-S4(0.485)>R-S5(0.349)>R-S3(0.323)>R-S2(-0.216)>R-S1(-0.941)。综上所述,浙北地区长粒形和圆粒形优质粳稻的适宜播期在6月14日前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3基因在抗病防卫反应中的转录调控研究
    徐悦, 汪少敏, 谭晓菁, 罗英杰, 常婧一, 邓会, 刘秀丽, 崔维军, 周洁, 吴月燕, 严成其, 王栩鸣
    2023, 35(12):  2763-277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667
    摘要 ( 161 )   HTML ( 21 )   PDF(2807KB) ( 425 )  

    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leaf blight, BLB)是由水稻黄单胞菌属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编辑抗病基因是提高水稻抗病性降低该病害的发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首先对D3基因编辑株系和野生型进行白叶枯病菌接种实验来确定D3基因对于白叶枯病菌的抗性,其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已筛选出的遗传纯合D3基因编辑株系进行转录组分析,同时结合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基因家族分析和富集分析挖掘其在抗病相关通路上的潜在作用,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 DEGs)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接种白叶枯病菌后D3基因被显著诱导,同时D3基因编辑株系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白叶枯病抗性。转录组数据显示,与野生型相比,在转录组水平共鉴定到8 184个差异表达基因,包含4 201个上调基因和3 983个下调基因,3组均呈现差异表达的相关基因共有359个。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D3基因编辑株系与野生型在生物学途径、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上的相关基因均呈显著差异表达。KEGG代谢途径富集分析发现,DEGs显著富集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以及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本研究丰富了水稻D3基因在抗病相关基因转录调控方面的信息,为D3基因抗病功能研究拓展了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豆根际促生菌的筛选鉴定与促生效应
    刘悦, 徐伟慧, 王志刚
    2023, 35(12):  2775-278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86
    摘要 ( 261 )   HTML ( 44 )   PDF(2806KB) ( 406 )  

    以大豆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筛选高效的促生菌株,丰富大豆专用生物肥料的菌种资源。采用解磷、解钾、溶磷、自生固氮、联合固氮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并测定PGPR的解磷、溶磷、解钾、固氮,分泌吲哚-3-乙酸(IAA)和赤霉素(GA)的能力,以及对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获得93株PGPR,分别属于巨大普里斯特氏菌属(Priest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根据促生功能和特性筛选出29株优良的PGPR,其中菌株GD6、JP7、JP34、PKO13、JK32、GD3、GD32可以使大豆根表面积扩大,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42.93%、48.41%、53.04%、54.69%、47.86%、50.44%、48.67%。上述7株PGPR中有4株为克雷伯氏菌,2株为芽孢杆菌,1株为巨大普里斯特氏菌,这7株菌可以作为大豆微生物肥料的候选菌株。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miRNAs-MUC13调控体系中与仔猪腹泻有关的基因与通路
    路伏增, 华卫东, 褚晓红, 戴丽荷, 陈晓宇, 章利丰, 王志刚, 徐如海
    2023, 35(12):  2785-279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088
    摘要 ( 139 )   HTML ( 9 )   PDF(6986KB) ( 428 )  

    为研究microRNAs-Mucin13(miRNAs-MUC13)调控体系中与仔猪腹泻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对miRNAs-MUC13调控体系中与仔猪腹泻有关的基因与通路进行了发掘与验证。用NCBI的blastn工具比对了小鼠MUC13基因和猪基因库中的核酸序列,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在74%~87%,同源性较高。以小鼠为模型,选择miRDB、mirTarBase、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调控MUC13基因的miRNA序列,通过StarBase数据库预测这些miRNA序列的靶基因,得到36个靶基因交集。用Cytoscape软件围绕MUC13和这36个靶基因构建仔猪腹泻基因互作网络,该网络包含19个筛选到的靶基因,基于MCOMD算法分析获得4个分子复合物集团。通过DAVID平台对这4个分子复合物进行基因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发现,靶基因SRFSTAG2及其参与的有关通路与仔猪腹泻相关。以大肠埃希菌200和仔猪肠上皮细胞系(IPEC-1)作为试验材料,通过体外细胞试验设计仔猪腹泻模型进行验证,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MUC13、SRFIL-6、MAPKSTAG2、NF-κBTLR7等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由此推测,SRFSTAG2基因在miRNAs-MUC13调控体系中分别通过MAPK、IL6、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参与仔猪腹泻调控。围绕miRNAs-MUC13调控体系发掘了4个分子复合物集团和2个核心基因(SRFSTAG2)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这为靶向治疗仔猪腹泻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奶牛乳脂代谢关键候选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李艳艳, 卜建华, 韩丽云, 王川川, 母童
    2023, 35(12):  2794-280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10
    摘要 ( 152 )   HTML ( 9 )   PDF(7015KB) ( 407 )  

    为深入挖掘影响荷斯坦奶牛乳脂代谢的关键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课题组前期通过转录组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得到的15个候选差异基因的组织表达谱。确定乳脂代谢关键候选基因后检测其在原代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中的定位,并进行克隆测序,以及结构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ENPP2、PI4K2ACTSHPTPRR基因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组织,同时PI4K2ACTSH在乳腺组织和原代BMECs中的表达相对于其他基因处于较高水平。通过qRT-PCR结合前期转录组测序的结果,最终确定PI4K2A为调控奶牛乳脂合成的关键候选基因,其主要在BMECs的细胞质中表达。克隆测序发现,奶牛PI4K2A基因编码区(CDS)全长1 440 bp,编码479个氨基酸。结构和功能分析表明,PI4K2A为非分泌型且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含有40个磷酸化位点,翻译后的修饰作用非常丰富。PI4K2A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为主,α螺旋次之,且在不同物种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本研究确定PI4K2A为奶牛乳脂代谢的重要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可以为奶牛乳脂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宁对育肥滩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以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温红瑞, 齐明江, 高昌鹏, 田晓雨, 李雪梅, 周玉香
    2023, 35(12):  2809-281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42
    摘要 ( 145 )   HTML ( 9 )   PDF(999KB) ( 358 )  

    本试验旨在研究单宁对育肥滩羊生长性能、消化代谢以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健康滩羊公羔27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3组滩羊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2 000(试验Ⅰ组)和 4 000 mg·kg-1(试验Ⅱ组)单宁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滩羊极显著提高了干物质采食量(P<0.01),显著提高了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滩羊极显著提高了氮摄入量、食入总能和消化能(P<0.01),显著提高了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沉积氮、氮沉积率和总能表观消化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显著提高羊只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以及眼肌面积(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添加单宁可以提高育肥滩羊的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屠宰性能,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添加水平为 4 000 mg·kg-1时效果最佳,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复合益生菌对藜麦秸秆发酵饲料的发酵工艺优化
    张喜闻, 郭晓农, 王泽兴, 王亚玲
    2023, 35(12):  2818-282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27
    摘要 ( 181 )   HTML ( 8 )   PDF(3677KB) ( 467 )  

    本试验通过不同益生菌配伍发酵藜麦秸秆饲料,探究复合益生菌发酵藜麦秸秆饲料的最佳发酵工艺。试验选取乳酸菌、酵母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剂,由乳酸菌和酵母菌、乳酸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组成不同比例配伍,设置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每种复合菌剂发酵藜麦秸秆饲料包括9个试验组,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试验中的三因素分别为藜麦秸秆饲料发酵的混菌比例,发酵时间和发酵含水量,每个因素下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混菌比例1∶1、1∶2、2∶1;发酵含水量为50%、60%、70%,通过设置短期(3 d、5 d、7 d)和长期(10 d、20 d、30 d)发酵藜麦秸秆,检测不同试验组藜麦秸秆发酵后的营养指标,确定藜麦秸秆优势发酵菌种及发酵工艺,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处理,获得最优发酵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当发酵条件设置含水量为60%,发酵时间为30 d,乳酸菌和酵母菌菌剂添加比例为1∶2时,藜麦秸秆饲料营养含量变化较为显著。乳酸菌和酵母菌长期发酵藜麦秸秆饲料其效益更显著,乳酸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短期和长期发酵藜麦秸秆饲料都对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藜麦秸秆饲料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菌剂(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比例为1∶2,含水量为60%,发酵时间为30 d,此时藜麦秸秆饲料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4.68%、3.67%、24.37%、11.26%,经响应面法优化后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14.69%、3.71%、24.36%、11.2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宽体金线蛭提取物对HEK293细胞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样受体(RLRs)通路的影响
    陈姿亦, 何盛盛, 闫晶男, 吴怡蓉, 张雨婷, 高有领
    2023, 35(12):  2830-284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666
    摘要 ( 115 )   HTML ( 8 )   PDF(3173KB) ( 466 )  

    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样受体(RLRs)信号通路是机体重要的抗病毒作用途径。宽体金线蛭体内含有抗凝血的活性物质,主要用于治疗血栓等疾病,但对于该信号通路的影响尚无任何报道。本试验目的是采用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 I∶C)建立HEK293细胞RLRs信号通路激活模型,在此基础上揭示宽体金线蛭提取物(LE)对HEK293细胞RLRs信号通路的影响。试验首先转染3个不同质量浓度(1、2、4 μg·mL-1)的Poly I∶C至HEK293细胞,并分别处理12 h、24 h和48 h,以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转录水平为RLRs通路激活的指标。RLRs信号通路激活之后,采用LE对HEK293细胞进行处理,共设置4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为:对照组、2 μg·mL-1 Poly I∶C转染组、2 μg·mL-1 Poly I∶C转染且添加150 μg·mL-1的水蛭提取物、2 μg·mL-1 Poly I∶C转染且添加300 μg·mL-1的水蛭提取物。处理时长分别为24 h和48 h。试验结果表明,转染3个剂量的Poly I∶C在3个处理时长均引起细胞活力降低,2 μg·mL-1和4 μg·mL-1 Poly I∶C转染HEK293细胞12 h、24 h和48 h均显著提高了RIG-I蛋白的表达量,4 μg·mL-1的Poly I∶C转染组RIG-I mRNA转录水平在24 h和48 h显著提高。选择Poly I∶C质量浓度2 μg·mL-1,处理24 h和48 h作为后续试验激活RLRs的处理条件。质量浓度为150 μg·mL-1 LE可以显著抑制Poly I∶C介导的细胞活力降低;300 μg·mL-1的LE显著降低了RIG-I的蛋白水平;150 μg·mL-1和300 μg·mL-1 LE处理24 h和48 h后均显著抑制了β干扰素的mRNA转录和生成。据此得出如下结论:Poly I∶C转染HEK293细胞成功地激活了RLRs信号通路,宽体金线蛭提取物具有促进HEK293细胞活力和抑制β干扰素生成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宽体金线蛭水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病理学研究
    唐毅, 杨清麟, 王伟, 袁渊, 丁诗华, 孙翰昌, 吕浩
    2023, 35(12):  2844-285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74
    摘要 ( 161 )   HTML ( 8 )   PDF(5402KB) ( 446 )  

    为明确引起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水肿病爆发的原因,并为鱼药研究提供新思路,从患病水蛭的体腔液分离得到优势株CQ1808,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CQ1808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人工感染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病蛭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CQ1808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通过BLAST检索,发现该菌株与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的16S rDNA序列自然聚类。系统发育树表明, CQ1808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21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唑啉、卡那霉素等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呋辛、麦迪霉素等9种药物表现耐药。人工感染结果显示,CQ1808菌株可使水蛭出现与自然病蛭相似症状。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病蛭组织结构整体异常,消化系统尤其是嗉囊受损严重。研究结果证明,引起宽体金线蛭水肿病的病原为弗氏柠檬酸杆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不同水分处理对基质栽培对萼猕猴桃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陈大刚, 徐开未, 彭丹丹, 游浩宇, 杨然, 廖慧苹, 陈远学
    2023, 35(12):  2854-286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75
    摘要 ( 158 )   HTML ( 17 )   PDF(1825KB) ( 407 )  

    本研究以对萼猕猴桃砧木幼苗为试材,结合前期猕猴桃基质栽培适宜物料配比(椰糠∶泥炭∶珍珠岩体积比为2∶4∶4)的研究基础,设置6个不同水分处理,分别为基质最大持水量(saturated moisture content, SMC)的20%(SMC-20%)、40%(SMC-40%)、60%(SMC-60%)、80%(SMC-80%)、100%(SMC-100%)、120%(SMC-120%),以期筛选出适宜对萼猕猴桃幼苗基质栽培的水分管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SMC-100%处理下的幼苗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均表现较好,相较其他水分处理平均分别提高了99.83%、149.08%、16.43%、264.30%、72.81%、227.53%、194.99%、156.72%、395.88%、374.85%、342.72%;在SMC-20%、SMC-40%处理下幼苗生长指标表现较差,相较SMC-100%处理生长指标下降严重;SMC-60%、SMC-80%处理下幼苗生长指标表现略低于SMC-100%处理;水分过量(即SMC-120%处理)虽对根系生长影响较小,但过量灌水引起基质中养分的流失导致植株幼苗养分吸收能力下降,幼苗地上部长势较差。以上结果表明,SMC-100%处理下基质栽培猕猴桃幼苗效果较好,可以作为基质栽培对萼猕猴桃幼苗适宜的水分管理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味皇后杏李果实不同成熟度特性研究
    王如月, 罗莎莎, 甄紫怡, 吴嘉龙, 徐业勇, 孙雅丽, 胡晓静, 虎海防
    2023, 35(12):  2865-287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049
    摘要 ( 183 )   HTML ( 15 )   PDF(2312KB) ( 462 )  

    为了解杏李不同成熟度判定方法和标准,以风味皇后杏李果实为试材,根据果实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以各项指标变化为依据构建其不同成熟度划分标准及方法。在风味皇后盛花期后第71天每隔3 d连续采摘并测量果实带皮硬度、去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试验于果实自然脱落时终止。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发育期的延长,带皮硬度、去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呈显著规律性变化,综合分析各项指标,以带皮硬度、去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为变量,以不同生长发育天数为观测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可知,聚类结果可分为5个等级成熟度,主成分分析可知,不同成熟度间品质差异较大,采用判别分析对聚类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可通过聚类分析对风味皇后果实不同采收成熟度进行分级。对各指标贡献率进行筛选可知,通过测量带皮硬度、去皮硬度、固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可达到评判区分风味皇后不同成熟度分级标准和方法的目的,并根据不同生产需求进而为判断适合鲜食、加工、贮藏、运输及远距离销售的成熟度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茸毛小长蝽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林兴雨, 宋南
    2023, 35(12):  2878-288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316
    摘要 ( 150 )   HTML ( 8 )   PDF(2161KB) ( 390 )  

    为探究茸毛小长蝽Nysius graminicola(Kolenati, 1845)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长蝽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二代测序方法获得了茸毛小长蝽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在系统发育分析中,使用长蝽总科17个科52个物种作为内群,并选择缘蝽总科Coreoidea的2个物种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长蝽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茸毛小长蝽的线粒体基因组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和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全长为16 760 bp (GenBank 登录号: OQ553818)。茸毛小长蝽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除nad2利用GTG和cox1利用TTG作为起始,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ATN开头,终止密码子除cox1、cox2、nad3、cobnad1以不完整的T作为结尾,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是以TAA结尾。除trnS1因缺少DHU臂而形成一个简单的环,无法形成稳定的三叶草结构外,其余转运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两个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结果均表明:长蝽科和地长蝽科为非单系群,梭长蝽科、室翅长蝽科、跷蝽科、杆长蝽科和束长蝽科为单系群。此外,茸毛小长蝽与N. fuscovittatus 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飞蝗对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的趋偏响应特性
    刘启航, 赵慧媛, 邹圣光, 张平川, 周强
    2023, 35(12):  2890-290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069
    摘要 ( 129 )   HTML ( 5 )   PDF(22732KB) ( 297 )  

    为确定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对蝗虫趋偏响应的调控效应,利用自制的检偏光照调制模块和蝗虫趋偏响应试验装置,测试了蝗虫对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的趋偏响应,分析了线偏波谱照度对蝗虫趋偏响应的影响和蝗虫检偏矢量敏感模式的光致变化特异性。结果表明:蝗虫趋偏响应呈线检偏矢量敏感差异性弦函性响应特征,其中,波谱决定蝗虫趋偏响应的特异敏感性。蝗虫趋偏视觉的视距性敏感矢量与线偏波谱照度有关:在100 lx时,紫光波段导致的蝗虫趋偏聚集响应敏感性较强,而紫外光波段导致的视趋响应敏感性较强;1 000 lx及光照能量相同时,紫光波段导致的蝗虫趋偏响应敏感性较强。随线偏光照度增强,蝗虫的趋偏性矢量敏感模式重置,并导致蝗虫的趋偏响应敏感性发生变化,线偏紫光波段照度的强化效果显著,线偏紫外照度的调控效果显著,线偏蓝绿照度的抑制效果显著。蝗虫对线检偏矢量(±180°、0°、±90°)的对抗敏感特性与线偏波谱的照度有关,±90°时线检偏弱光照的抑制效果和0°、±180°时线检偏强光照的强化效果均与线偏波谱照度或光距刺激有关:1 000 lx下,蝗虫的趋偏响应敏感性在线偏紫波谱±90°时最强,在线偏橙波谱±180°时次强;光照能量相同时,蝗虫的趋偏聚集响应敏感性与视趋响应敏感性在线偏紫波谱±180°下最强,在0°下次强。研究结果可为蝗虫偏光定向响应机制研究和害虫的偏光诱导新光源研制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稻虾种养系统水稻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郝柳柳, 代梨梨, 彭亮, 陈思媛, 陶玲, 李谷, 张辉
    2023, 35(12):  2901-291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841
    摘要 ( 200 )   HTML ( 15 )   PDF(2452KB) ( 395 )  

    为了探明稻虾种养系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动态转化规律和潜在机制,基于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的测定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研究了水稻单作(MR)和稻虾种养(CR)两种模式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相比MR模式,CR模式在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根际土壤总有机碳(T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P<0.05)显著升高,抽穗期、成熟期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以及分蘖期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显著增加,但抽穗期和成熟期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CR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与MR模式存在明显差异。CR模式抽穗期unclassified_Anaerolineaceae,以及分蘖期和抽穗期unclassified_Steroido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较MR模式分别显著增加了93.53%、120.85%和389.79%。代谢通路分析表明,CR模式水稻分蘖期原核生物的碳固定途径、甲烷代谢等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MR模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的结果表明,根际各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相关性,POC可能是影响稻虾系统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厕所粪尿制备有机肥与磷酸铵镁对茼蒿生产的影响
    刘闯, 王超军, 马兴冠, 姜悦, 吴志博, 张黎, 傅金祥
    2023, 35(12):  2914-292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599
    摘要 ( 133 )   HTML ( 8 )   PDF(927KB) ( 410 )  

    为探究粪便经超高温菌好氧发酵工艺制备的发酵产物(有机肥)、由尿液制备的磷酸铵镁及磷酸铵镁包膜缓释肥(以下简称为包膜缓释肥)在茼蒿上的应用效果,开展盆栽试验,共设置复合肥(T1)、复合肥+有机肥(T2)、包膜缓释肥(T3)、包膜缓释肥+有机肥(T4)、磷酸铵镁(T5)、磷酸铵镁+有机肥(T6)、有机肥(T7)、不施肥(CK)等8个处理,检测不同处理对茼蒿生长指标、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独施用磷酸铵镁或包膜缓释肥时(T3、T5处理),茼蒿的株高、茎粗、生物量(鲜重、干重)、产量、氮累积量、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单独施用复合肥的处理(T1)。在T1、T3、T5处理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分别对应于T2、T4、T6处理)后,茼蒿的鲜重、根系长度、产量、氮累积量、磷累积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提高,且以包膜缓释肥配施有机肥(T4处理)的增幅最大。各处理相比,T4处理下茼蒿的株高、根系长度、产量、磷累积量、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不低于,甚至显著高于T2处理。结果说明,由尿液制备的磷酸铵镁包膜缓释肥可以替代复合肥用于茼蒿生长,将其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时,可克服单独施用包膜缓释肥前期养分释放慢的问题,同时可实现对厕所粪尿的资源化利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不同色泽核桃内种皮多酚和核桃仁分离蛋白理化性质的差异
    张燕, 马家辉, 王伟, 任丽秋, 李晓芹, 朱建津, 成向荣
    2023, 35(12):  2923-293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706
    摘要 ( 155 )   HTML ( 9 )   PDF(2863KB) ( 402 )  

    为探究不同色泽核桃内种皮多酚和核桃仁分离蛋白理化性质的差异,根据《核桃仁》(LY/T 1922—2010)的分类方法,将核桃仁依据内种皮色泽分为淡黄色、浅琥珀色、琥珀色;对不同色泽内种皮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对不同色泽内种皮提取物的物质组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此外,通过碱溶酸沉法提取核桃分离蛋白并探究不同色泽核桃仁蛋白质氧化水平和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内种皮色泽的加深,内种皮的多酚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都显著(P<0.05)降低;内种皮多酚含量随着色泽由浅至深依次为(308.49±13.43)、(296.86±4.95)、(271.19±16.32)mg·g-1。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色泽核桃内种皮提取物中化合物组成存在差别,其中淡黄色和浅琥珀色内种皮提取物中的物质组成较为相似,并区别于琥珀色内种皮。此外,3种不同色泽核桃仁的脱脂核桃粉蛋白质含量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722.89~974.50 mg·g-1。随内种皮色泽加深,其相应核桃仁分离蛋白的游离巯基含量逐渐下降,由(20.65±3.72)μmol·g-1下降至(11.28±1.51)μmol·g-1,羰基含量逐渐上升,由(3.42±0.35)μmol·g-1上升至(4.61±0.13)μmol·g-1;且淡黄色核桃仁分离蛋白的溶解性、持水性与持油性、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显著(P<0.05)优于琥珀色核桃仁,而琥珀色核桃仁分离蛋白的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显著(P<0.05)优于淡黄色与浅琥珀色核桃仁。研究结果为科学分级核桃仁、合理开发利用不同色泽内种皮核桃仁提供了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氮掺杂碳量子点-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及对草莓的保鲜效果
    张馨月, 杨禹诚, 段皓月, 周杨洁, 黄嘉杨, 陈梓月, 蒋洁, 陈姝娟
    2023, 35(12):  2935-294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163
    摘要 ( 171 )   HTML ( 8 )   PDF(5756KB) ( 362 )  

    为探究适用于草莓保鲜的安全高效的复合保鲜膜,延长草莓的货架期,以苦笋壳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氮掺杂碳量子点,将其作为抑菌剂,以壳聚糖为成膜材料,制备复合膜,探究复合膜中氮掺杂碳量子点质量分数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能和对草莓贮藏期间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氮掺杂碳量子点具有光催化抑菌效果。随着复合膜中氮掺杂碳量子点质量分数的增大,其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氮掺杂碳量子点-壳聚糖复合膜对草莓展现出良好的保鲜效果,能够降低草莓的失重率和腐烂速度,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抗坏血酸等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转化,当复合膜中氮掺杂碳量子点的质量分数为5%时,其对草莓的综合保鲜效果最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接种模仿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imulans)ZSJ6和添加芹菜粉对发酵香肠中亚硝酸盐及生物胺含量的影响
    赵赛赛, 宁喜斌
    2023, 35(12):  2944-295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818
    摘要 ( 146 )   HTML ( 8 )   PDF(1625KB) ( 364 )  

    以接种模仿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imulans)ZSJ6和添加芹菜粉作为天然亚硝酸盐来源代替人工添加亚硝酸盐,以菌株S. simulans ZSJ6和芹菜粉接种发酵香肠为实验组,添加150 mg·kg-1亚硝酸钠和不添加亚硝酸钠的发酵香肠分别作为对照组,测定发酵香肠的 pH 值、水分活度(Aw)、色差、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菌落总数、亚硝酸盐和生物胺含量,以探究S. simulans ZSJ6对发酵香肠品质及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株S. simulans ZSJ6的发酵剂组能够显著降低发酵香肠中的pH值(P<0.05),使发酵香肠Aw的降低速度也显著加快(P<0.05),改善发酵香肠的色泽,抑制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增加和大肠菌群的增长;发酵剂组的亚硝酸盐含量为7.35 mg·kg-1,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的25.57 mg·kg-1(P<0.05),同时还能够抑制生物胺含量的增加。因此,接种菌株S. simulans ZSJ6和芹菜粉可以作为天然亚硝酸盐来源,能够降低肉制品的亚硝酸盐含量,控制有害生物胺含量的增加,改善发酵香肠的安全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纵轴流柔性弯齿式大豆脱粒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谭云峰, 陈霖, 胡森, 王键, 陈治帆, 吕小荣
    2023, 35(12):  2954-296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51
    摘要 ( 155 )   HTML ( 3 )   PDF(5054KB) ( 323 )  

    针对大豆脱粒装置在收获过程中易堵塞、籽粒损失率和破碎率高的问题,设计一种纵轴流柔性弯齿式大豆脱粒装置。本文阐述柔性脱粒元件及被动可转动式凹板筛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对脱粒弯齿进行受力分析,以EDEM和Recurdyn耦合仿真试验验证柔性脱粒元件在脱粒时与籽粒接触力的分析;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滚筒转速、脱粒间隙、喂入量对脱粒效果的影响,建立以籽粒夹带损失率和破碎率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滚筒转速为366.65 r·min-1、凹板间隙组合为20.78 mm×15.78 mm、喂入量为1.286 kg·s-1时脱粒装置脱粒性能最优,其平均夹带损失率为1.767%,破碎率为0.713%。通过田间试验验证满足实际作业需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的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估算
    朱永基, 陶新宇, 陈小芳, 苏祥祥, 刘吉凯, 李新伟
    2023, 35(12):  2966-297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48
    摘要 ( 208 )   HTML ( 12 )   PDF(1532KB) ( 456 )  

    为了实现对冬小麦生物量的高效无损监测,于2020—2021年间设置田间试验,利用大疆精灵4多光谱版(P4M)无人机获取冬小麦6个关键生育期的多光谱影像,对冬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与多光谱影像的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特征变量,并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3种方法构建基于不同特征组合的AGB估算模型。结果显示:植被指数与冬小麦AGB的相关性要高于纹理特征。将植被指数与纹理特征融合使用,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算法下,均可有效地降低光谱特征的饱和现象,提升模型估算冬小麦生物量的精度。基于筛选的特征运用线性回归估算AGB时,孕穗期和成熟期的精度较好;而运用PLSR与RF估算生物量的最佳时期则是抽穗期。综上,植被指数耦合纹理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冬小麦生物量估算的效果,基于消费级无人机可在中小尺度上快速准确估算冬小麦生物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A-MobileNet-V2的核桃病害识别与应用
    李荣鹏, 买买提·沙吾提, 盛艳芳, 何旭刚
    2023, 35(12):  2977-298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1763
    摘要 ( 169 )   HTML ( 10 )   PDF(7047KB) ( 449 )  

    病害侵袭是制约核桃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实现田间智能化病害识别,设计了一款核桃病害识别模型。该模型采用Mobilenet-V2作为基础网络骨架,在倒残差结构中添加坐标注意力机制,解决特征提取时位置信息缺失的问题。此外,设计混合迁移的训练方式,将跨域迁移和域内迁移相结合,避免单独迁移学习的不良影响。结果表明:1)混合迁移对模型提升效果最佳,准确率最高提升18.57百分点。2)模型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6.97%,模型参数量为3.95 M,内存占有量为10.50 MB,相较于Mobilenet-V3-Large、ShuffulNet-V2和EfficientNet-V2-S,识别准确率分别提升4.39百分点、6.63百分点和4.31百分点,且保持较少的参数量与内存占有量。3)与SE(squeeze-and-excitation)模块、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模块相比,坐标注意力机制更能提升模型对感兴趣区域的关注度。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开发安卓应用程序并部署于移动端,为核桃病害智能识别提供新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涵与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
    何佑勇, 徐汉梁, 虞舟鲁, 邱乐丰, 邱问心, 王珂
    2023, 35(12):  2988-299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043
    摘要 ( 364 )   HTML ( 33 )   PDF(2965KB) ( 411 )  

    研究总结“千万工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特征,并揭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千万工程”实施的机制,基于“千万工程”开展以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成功案例,总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的多种模式,剖析新时期“千万工程”视角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矛盾,并提出相关建议,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研究发现:“千万工程”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内涵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乡村空间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支撑“千万工程”的实施,不同条件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形成相应模式与经验,对未来与“千万工程”的协同实施发展,进一步全面保护与利用乡村土地资源,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
    李海央, 符景然, 杨敏, 韩旭韩, 连文婷, 朱德璋, 田甜铭梓
    2023, 35(12):  2999-301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87
    摘要 ( 141 )   HTML ( 8 )   PDF(1080KB) ( 269 )  

    测算我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区市2010—2019年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利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手段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31个省区市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梯度化分异格局,二者在局域空间结构的共变趋势存在南北分化表现,彼此间的协同演进过程稳定且不存在拮抗关系,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格局已逐步形成。建议采取区域联动的互助发展模式,优化空间支撑体系,坚持强优势补短板,同步协调发展,以期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反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