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2025年第37卷第3期目次
    2025, 37(3):  0-0. 
    摘要 ( 35 )   PDF(25932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铜-菲复合污染对分蘖期水稻根系生理特性和污染物积累的影响
    宋欣录, 范书红, 武桄旗, 展梦琪, 侯倩, 李明月, 徐艳
    2025, 37(3):  521-52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68
    摘要 ( 53 )   HTML ( 8 )   PDF(13581KB) ( 94 )  

    土壤污染中经常存在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情况,污染物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严重危害作物生产安全。为探究复合污染对作物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菲、铜和铜-菲复合污染下分蘖期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和根系中铜与菲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复合污染下水稻的电解质渗透率较菲污染处理高出16.08百分点;污染处理的水稻根系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P<0.05)降低,但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复合污染下水稻根内与根际的菲含量分别为0.59 mg·kg-1和6.51 mg·kg-1,显著(P<0.05)高于菲污染处理(0.01 mg·kg-1和3.63 mg·kg-1);水稻根系的铜含量为48.28~74.18 mg·kg-1,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处理的铜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铜-菲复合污染并未加强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但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与根际土壤中的菲含量,加重菲污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染色体片段替换系鉴定水稻二化螟抗性QTL
    雷志伟, 李新欣, 徐恒, 张恒, 朱英, 张华
    2025, 37(3):  530-53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17
    摘要 ( 31 )   HTML ( 6 )   PDF(1695KB) ( 73 )  

    螟虫灾害对我国水稻生产危害较重,而水稻二化螟抗性的遗传研究却较为匮乏,不利于抗螟虫水稻品种的培育。本研究利用一套以粳稻日本晴为供体、籼稻9311为受体的染色体片段替换系为材料,对水稻二化螟抗性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在水稻基因组鉴定出5个与二化螟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通过对QTL相关替换系的表型分析,发现4个来源于粳稻日本晴的QTL(qRSB1、qRSB3、qRSB4和qRSB6)可以显著提高籼稻9311对二化螟的抗性。同时,根据相关替换系的基因型鉴定结果,通过物理定位初步明确了各个QTL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候选区间。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QTL的下一步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分离打下研究基础,也可以为二化螟抗性水稻品种的培育提供必要的鉴定方法和理论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河道淤泥开发机插水稻秧苗营养土及其应用效果
    谢昶琰, 金雨濛, 张苗, 董青君, 李青, 纪力, 钟平, 陈川, 章安康
    2025, 37(3):  538-54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69
    摘要 ( 29 )   HTML ( 4 )   PDF(1156KB) ( 68 )  

    为实现河道清淤工程淤泥的资源化利用,以试验所在地的清淤淤泥和当地有机物料按照不同体积比例(T1,8∶2;T2,7∶3;T3,6∶4;T4,5∶5;T5,4∶6;T6,3∶7)制作水稻育秧营养土,以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开展两季的田间育秧试验,研究配制的育秧营养土的理化性状、重金属含量与潜在生态风险,及其对水稻秧苗综合素质的影响,探究该营养土在水稻机插秧苗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将淤泥与有机物料混配制作育秧营养土能有效降低淤泥的容重,提高总孔隙度和有机质、全氮含量。配制的6种育秧营养土中,镉、铬、铅、砷、汞元素的总量均未超过相关标准限量,污染等级为安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为轻微风险。配制的各营养土相比,T2处理下秧苗的综合素质最优,两季试验的株高均显著(P<0.05)高于纯稻田土,增幅在25.80%~57.49%,其根干重、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壮苗指数和生长函数也均显著高于纯稻田土,符合机插壮秧标准和作业质量要求,表现出良好的适机性。综上,利用河道清淤淤泥开发机插秧苗营养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适宜的添加比例下,其育秧效果甚至优于稻田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河南省2株牛肠道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钱明珠, 王申锋, 常晓冉, 胡俊英, 朱红标, 王新平
    2025, 37(3):  548-55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356
    摘要 ( 23 )   HTML ( 5 )   PDF(1312KB) ( 65 )  

    为了解牛肠道病毒(bovine enteroviruses,BEV)的分子特征和遗传特性,进一步研究病毒的毒株差异与分子流行病学,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扩增与序列测定技术,对BEVHeN-B78株(EV-E)和HeN-YR91株(EV-F)的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序列测定,将序列拼接校对后获得2株BEV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析其同源性。结果表明,BEV HeN-B78株(登录号MN598013)基因组序列全长为7 453 nt,其中编码区全长 6 523 nt,5'UTR 长812 nt,3'UTR长118 nt。BEV HeN-YR91(登录号MN598018)株基因组序列全长为7 460 nt,其中编码区全长6 502 nt,5'UTR 长825 nt,3'UTR 长 133 nt。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分析显示,HeN-B78株与其他EV-E参考株的相似性为75.9%~88.0%;HeN-YR91株与其他EV-F参考株的同源性为74.6%~82.4%。病毒分离株的全基因组、VP1~VP4、2B、2C、3A~3D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均显示,HeN-B78株与其他EV-E处于同一分支,而HeN-YR91株与EV-F处于同一分支。综上,河南省牛场存在E种和F种两种肠道病毒感染,丰富了国内牛肠道病毒的基因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屠宰体重对绿嘉黑猪胴体性状和肉质风味的影响
    费俊男, 王彬彬, 门小明, 徐子伟
    2025, 37(3):  559-56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79
    摘要 ( 25 )   HTML ( 4 )   PDF(1663KB) ( 55 )  

    研究屠宰体重对屠宰胴体和肉质风味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优质猪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自主培育的优质黑猪绿嘉黑为对象,选取体重分别为90、100、110、120、130 kg的绿嘉黑阉公猪,在标准化屠宰企业统一屠宰,测定胴体性状,同时采集肌肉组织样品,分析背最长肌的肉质风味指标,确定适宜的屠宰体重范围。结果表明,胴体直长、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与屠宰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体重为100、110 kg的绿嘉黑猪胴体直长显著(P<0.05)大于体重为90 kg的,但显著(P<0.05)小于体重为130 kg的;背膘厚度分布在2.83~3.71 cm,体重为120 kg和130 kg的绿嘉黑猪胴体的背膘厚度显著(P<0.05)大于体重为90 kg和100 kg的;体重为130 kg的绿嘉黑猪胴体的眼肌面积显著(P<0.05)大于体重为90 kg的。屠宰体重与大理石花纹评分、肉色评分、红度a*值呈显著正相关,与压榨损失、蒸煮损失和剪切力呈显著负相关;体重为130 kg的绿嘉黑猪的大理石花纹评分、压榨损失、蒸煮损失和剪切力与体重为90 kg的绿嘉黑猪之间差异显著(P<0.05);体重为110 kg的绿嘉黑猪的肉色评分和红度a*值显著(P<0.05)高于体重为90 kg的,并与其他体重差异不显著;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含量分布在3.41%~4.61%,在数值上随体重增加呈升高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体重为90、110、130 kg的绿嘉黑猪背最长肌中,油酸、亚油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比例在不同屠宰体重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油酸和MUFA比例随体重增加而升高,亚油酸与PUFA比例逐渐降低;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 ACC)、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 MDH)、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 HSL)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N)的活性均在体重为110 kg绿嘉黑猪中最高,排序为110 kg>130 kg>90 kg。综上所述,绿嘉黑猪的屠宰体重达到100~110 kg时,其背膘厚度为2.9~3.3 cm,IMF含量达到4%以上,肉色红度a*值高于18,肌肉品质接近甚至超过部分地方土猪。研究结果可以为绿嘉黑猪种群扩繁生产与产业化推广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丁酸梭菌通过调节结肠微生物结构和短链脂肪酸含量影响小鼠肌纤维类型
    吴兴凤, 肖英平, 吕文涛, 马灵燕, 陈渠, 温洋, 徐娥
    2025, 37(3):  568-57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97
    摘要 ( 25 )   HTML ( 5 )   PDF(6474KB) ( 59 )  

    为探究丁酸梭菌对小鼠肌纤维类型、结肠微生物结构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取14只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CB组和NC组,每组7只,CB组小鼠连续8周灌胃200 μL丁酸梭菌悬液(108 CFU·mL-1),NC组小鼠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16S rRNA基因测序和气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腓肠肌肌纤维类型基因表达、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NC组和CB组小鼠的肌纤维直径差异不显著,但CB组腓肠肌肌纤维的横截面面积较NC组显著(P<0.05)增加。CB组小鼠腓肠肌MyHC I和MyHC IIa的mRNA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MyHC IIb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相较于NC组,CB组小鼠肠道中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显著升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显著降低;罗氏菌属(Roseburi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的丰度显著升高。CB组小鼠肠道菌群间的互作关系比NC组更为密切。CB组小鼠肠道菌群的柠檬酸循环、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等代谢通路较NC组被显著激活。CB组小鼠结肠中的总短链脂肪酸、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高于NC组。综上,丁酸梭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影响小鼠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的表达,促使肌纤维类型发生转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丁酸抑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体外复制的分子机制
    张楚妮, 徐计东, 高钦, 单颖, 方维焕, 李肖梁
    2025, 37(3):  579-59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24
    摘要 ( 23 )   HTML ( 4 )   PDF(4049KB) ( 61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是一种引起高度接触性急性肠道传染病的冠状病毒,严重威胁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丁酸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生猪养殖中广泛应用,其不仅作为能量物质,还参与调控基因表达、抗炎和细胞周期等生命活动,但丁酸在PED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丁酸对PEDV复制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丁酸处理对PEDV复制的影响,利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分析和流式细胞术,研究PEDV感染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与丁酸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丁酸处理显著抑制了PEDV在猪肠道上皮细胞(IPEC-J2细胞)中的复制;PEDV感染可以上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A2的表达,同时诱导细胞S期(DNA合成期)阻滞帮助自身复制。丁酸通过下调Cyclin A2蛋白表达,缓解PEDV诱导的S期阻滞,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综上所述,丁酸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缓解PEDV感染诱导的细胞周期S期阻滞,进而抑制病毒复制。本研究为丁酸在动物生产中作为抗病毒策略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生长素对芍药花茎表型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任安琪, 黄依然, 万映伶, 刘燕
    2025, 37(3):  591-60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23
    摘要 ( 40 )   HTML ( 8 )   PDF(7688KB) ( 72 )  

    为明确生长素对芍药花茎直立性的影响,选取芍药直立品种‘大富贵’‘杨妃出浴’和弯茎品种‘垂头红’‘奇花露霜’为研究对象,使用4个质量浓度生长素(IAA)在芍药生长发育的5个时期进行持续处理,并观测其茎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IAA处理能使芍药花枝夹角减小,有效改善除‘垂头红’外的花茎直立性;同时,IAA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富贵’‘杨妃出浴’和‘垂头红’的花茎长,并显著增加‘杨妃出浴’和‘奇花露霜’的花茎粗;总的来看,100 mg·L-1和150 mg·L-1是IAA对芍药花茎直立性进行调控的适宜质量浓度,质量浓度过高会影响花发育。观测茎解剖结构发现,IAA处理使4个芍药品种的维管组织发育提前,促进木质化,使除‘垂头红’外3个芍药品种花茎的维管数量、维管束宽在茎发育前中期增加,而皮层细胞层数、厚度和髓部面积占比减小,不同品种表现略有差异。以上结果表明,IAA处理可以促进芍药品种花茎维管组织的提前发育,促进茎成熟,降低花茎长或增加花茎粗从而增强花茎直立性,‘奇花露霜’可能是比‘垂头红’更具备直立性潜力的品种,这为芍药切花品种的选取和花茎性状的改良提供了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早稻二化螟为害程度评价
    曹梦娇, 白石, 唐攀攀, 王晔青, 徐红星, 周国鑫
    2025, 37(3):  603-61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07
    摘要 ( 23 )   HTML ( 4 )   PDF(17821KB) ( 64 )  

    为明确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能否用于早稻二化螟为害程度评估,通过喷施不同农药、不同次数来控制二化螟的为害,利用多光谱无人机获取b1(450 nm)、b2(555 nm)、b3(660 nm)、b4(720 nm)、b5(750 nm)、b6(840 nm)波段的反射率数据,记录田间作物生长状态和环境信息,采用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岭回归、Lasso回归和贝叶斯回归等6种机器学习模型,研究了在3个时间段获取的多光谱数据和二化螟为害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于双时相(抽穗期、腊熟期)数据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更能反映二化螟为害信息,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田间二化螟为害程度相对一致。研究结果初步证实,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结合双时相支持向量机模型可有效评估二化螟的为害程度,可为智慧植保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省循化县辣椒脉斑驳病毒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克隆与序列分析
    温枭雄, 舒琴, 鲍梦楠, 闫佳会
    2025, 37(3):  612-62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564
    摘要 ( 26 )   HTML ( 3 )   PDF(3536KB) ( 63 )  

    为调查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辣椒病毒病的发生情况,探究引起辣椒皱缩、矮小等症状的原因,本研究于2023年9月采集了循化县辣椒种植区域的疑似病毒病样本,利用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19份辣椒病样中,8份样本被确认为感染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 ChiVMV),检出率为42%。该病毒的RNA链全长为9 754 nt。全基因组序列克隆和分析揭示,青海分离物的序列与其他ChiVMV分离物相比存在一个显著的重组事件,这一重组事件导致了部分基因组区域的序列差异,与中国的合肥、宁波、昆明、泸州、苏州,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的分离物相比,本研究获得的青海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介于84%~100%。本研究首次在青海省循化县辣椒上检测到ChiVMV,并提供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这为ChiVMV抗病品种选育和相关病毒病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有助于理解病毒的遗传变异及其在不同地域的流行动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猪场废水与周边水环境中细菌和耐药基因的特征
    赵嘉豪, 徐杏, 周卫东, 杨华, 赵喜红, 汪雯
    2025, 37(3):  621-63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348
    摘要 ( 23 )   HTML ( 5 )   PDF(2598KB) ( 69 )  

    生猪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可能的致病菌和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为此,从某生猪养殖场废水生化出水口、猪场附近农田沟渠、猪场内地下水储水罐和池塘中采集样本(分别简记为MW、IW、UW、PW),分析猪场废水和周边水环境中水质、细菌群落和代表性ARGs的特征,并利用16S rRNA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细菌群落和代表性ARGs的丰度。结果表明,MW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总磷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样本,ARGs总丰度最高;UW的水质最好,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最低。从4种水体中均检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致病菌,且MW和IW中的主要ARGs均为四环素类(tetQtetW)和大环内酯类(ermB)耐药基因。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猪废水菌群中的菌属为主要的ARGs宿主,其相对丰度与多种检测的ARGs的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MW的高污染指数、多样致病菌和高丰度的ARGs可能对周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猪场废水处理需严格执行相关排放标准,且废水最终的深度消毒也必不可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灭菌处理对华南农田赤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陈嘉怡, 周俏娟, 欧秋雪, 陈舒芳, 章家恩, 危晖
    2025, 37(3):  633-64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78
    摘要 ( 27 )   HTML ( 5 )   PDF(1716KB) ( 67 )  

    土壤灭菌是研究微生物生态功能的重要方法,但灭菌处理对华南农田赤红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赤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5种常用灭菌方法(氯仿熏蒸、伽马辐照、湿热灭菌、干热灭菌3 h和干热灭菌6 h)进行灭菌处理,并以未灭菌土壤作为对照,评估不同灭菌方法的灭菌效果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灭菌对农田赤红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最小,是优选的土壤灭菌方式,但需特定设备且成本高;湿热灭菌和氯仿熏蒸对土壤碳、氮含量影响较大;干热灭菌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应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以确保研究结果可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稻鸭共作及其环境效应
    李桂萍, 许小妹, 卢立志
    2025, 37(3):  643-65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69
    摘要 ( 41 )   HTML ( 9 )   PDF(1139KB) ( 63 )  

    稻鸭共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具有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改善鸭肉肉质、控制稻田杂草病虫害、改善土壤质地和降低综合温室效应等作用,是发展循环农业,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种养模式。该文介绍了稻鸭共作的原理、应用现状和技术要点,综述了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旨在为稻鸭共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蓝莓与铁皮石斛叶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工艺优化与品质分析
    乔慧茹, 房祥军, 吴伟杰, 刘瑞玲, 陈杭君, 邓尚贵, 沙浩, 郜海燕
    2025, 37(3):  654-66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29
    摘要 ( 33 )   HTML ( 4 )   PDF(5199KB) ( 68 )  

    为提高铁皮石斛叶的资源利用率,本研究旨在探究乳酸菌发酵对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饮料品质和风味成分的影响,以开发一种具有独特口感、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的复合发酵饮料。以蓝莓和铁皮石斛叶为主要原料,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制备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发酵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蓝莓汁与铁皮石斛叶汁的体积比、蔗糖添加质量分数、植物乳杆菌接种体积分数和发酵时间,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参数为:蓝莓汁与铁皮石斛叶汁体积比为1∶1,蔗糖添加质量分数为6%,植物乳杆菌接种体积分数为2%,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饮料酸甜可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47%,总糖含量为56.28 mg·mL-1,总酚含量为1.80 mg·mL-1,花色苷含量为13.21 mg·L-1,感官评分为84.50分。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饮料的DPPH、ABTS+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13.50%、11.00%和17.88%。此外,共检出7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酯类、醇类、醛类和酚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壬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芳樟醇、1-壬醇、2-乙基-1-己醇、1-庚醇和1-戊醇含量较高。发酵促进酸类物质转化为酯类物质,显著提升了饮料的酯类物质含量,赋予其鲜甜柔润的口感。乳酸菌发酵显著改善了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饮料的品质和风味,提升了其抗氧化活性和营养价值。本研究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酵型杨梅果浆的制备及其功能风味品质研究
    夏思, 房祥军, 吴伟杰, 刘瑞玲, 陈慧芝, 牛犇, 郜海燕
    2025, 37(3):  667-67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61
    摘要 ( 24 )   HTML ( 5 )   PDF(1571KB) ( 59 )  

    杨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风味。该研究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杨梅果浆进行发酵,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其最佳发酵工艺,并分析不同发酵程度对杨梅果浆功能性成分、抗氧化能力和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杨梅果浆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2∶1,初始pH值6.0,海藻糖添加量8%,菌添加量0.8%。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48 h后,杨梅果浆中的功能性化合物含量显著(P<0.05)升高,总酚、总黄酮和总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83 μmol·mL-1、5.54 mg·mL-1、31.56 μg·mL-1;抗氧化活性亦得到显著提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80.30%、83.95%、65.97%和24.20 mmol·L-1。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发酵后的果浆中醇类、醛类和烯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发酵48 h的果浆保留了杨梅的果香、木质香和脂香味,品质最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波辅助过热蒸汽加热对猪肉糜理化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诸绿寒, 方堃, 吴晓丽, 姚青, 谢淑丽, 郑雷, 敖月, 陈黎洪, 赵珂, 魏俊, 张晋
    2025, 37(3):  679-68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41
    摘要 ( 18 )   HTML ( 4 )   PDF(1204KB) ( 61 )  

    以猪肩肉为原料制备猪肉糜,探究微波辅助过热蒸汽加热对猪肉糜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微波、过热蒸汽、微波辅助蒸汽和微波辅助过热蒸汽4种方式加热猪肉糜。通过测定pH值、色度、水分含量、蒸煮损失、质构特性和感官评分,分析猪肉糜熟制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微波、过热蒸汽、微波辅助蒸汽和微波辅助过热蒸汽4种加热方式下,猪肉糜分别在加热9、4、2、2 min后感官品质达到最佳。在最佳加热时间下,微波辅助过热蒸汽组猪肉糜的pH值、胶着性、内聚性和回复性显著(P<0.05)高于过热蒸汽组,蒸煮损失和硬度更低;与微波加热相比,微波辅助过热蒸汽加热在显著(P<0.05)降低蒸煮损失的基础上,显著(P<0.05)提高了熟制猪肉糜的pH值、水分含量、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微波辅助过热蒸汽加热不仅可以提高猪肉糜的熟制效率,还能显著缓解微波处理引起的品质劣变,使其保持较好的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
    基于响应面分析的养殖水产品中高风险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及其基质效应研究
    徐汇镔, 朱洁, 周朝生, 胡园, 陆荣茂
    2025, 37(3):  689-70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352
    摘要 ( 18 )   HTML ( 3 )   PDF(2297KB) ( 67 )  

    为建立大黄鱼、鲫鱼、中华鳖等大宗养殖水产品中高风险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通用、高效、准确的残留分析方法,利用超声振荡联用法对目标物进行提取,经液液萃取完成净化并采用UPLC-MS/MS测定。通过提取试剂中的酸含量、振荡时间、超声时间、氮吹压力、温度等变量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优前处理条件。同时评价大黄鱼、鲫鱼、中华鳖、南美白对虾、青蟹及其性腺、缢蛏中目标物的基质效应,并通过同位素内标、基质匹配曲线探讨了基质效应的补偿途径。结果表明:6种目标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2.20%~118.00%;在0.2~20 ng·mL-1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氧氟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检出限为0.1 μg·kg-1,恩诺沙星检出限为0.5 μg·kg-1,定量限均为1.0 μg·kg-1。该方法满足水产品中喹诺酮类残留的检测要求。南美白对虾、青蟹性腺、大黄鱼基质对6种目标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基质匹配曲线和内标法均可使基质效应得到有效补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基于实例分割的叶菜垄间导航线提取算法研究
    郑航, 冯昊栋, 薛向磊, 叶云翔, 于健麟, 俞国红
    2025, 37(3):  701-71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67
    摘要 ( 21 )   HTML ( 6 )   PDF(5263KB) ( 60 )  

    为提高设施垄作模式下叶菜的田间管理装备移动导航精度,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叶菜垄间导航线提取算法。首先在叶菜垄间导航路径数据集上进行模型训练,采用改进的YOLOv5s-Seg 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温室作业道路图像的特征点,并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生成导航线。在试验中,对模型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提高了算法的精度和运算速度;通过采集的800张垄作模式下叶菜类作物生长图片,并通过数据增强将数据集总数扩充为原来的4倍,进而在320张图片组成的独立测试集上进行测试,总体分割精度均值为99.50%,在发芽期、幼苗期和产品器官形成期,图像的准确率分别为94.33%、97.77%和96.23%,拟合导航线与人工观测导航线的平均偏差为5.60 cm。结果表明,该导航算法能满足设施内垄作模式叶菜智能化管理移动装备的导航需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农地确权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
    施晓燕, 王音璠, 张婧, 王鹏
    2025, 37(3):  712-72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10
    摘要 ( 24 )   HTML ( 6 )   PDF(1769KB) ( 75 )  

    绿色低碳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该文采用SSBM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农业碳排放效率,采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发率表征农地确权程度,以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析农地确权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效果与影响机制,考察农地流转对农地确权与农业碳排放效率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运用变系数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农地确权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农地确权能够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特别是对于农业大省来说,农地确权对其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强。2)农地确权有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非农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进而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3)农地确权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受到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程度的调节作用,伴随着农地流转水平的提高,农地确权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也更强。据此建议赋予农民清晰的土地产权,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农地确权在农业低碳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猪肉质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
    王彬彬, 齐珂珂, 门小明, 徐子伟
    2025, 37(3):  726-73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13
    摘要 ( 33 )   HTML ( 6 )   PDF(1190KB) ( 68 )  

    猪肉品质对消费者健康及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传统选育方法因肉质性状遗传解析不足存在改良瓶颈。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 GS)凭借其高精度、低成本优势,成为突破肉质遗传改良的关键技术。本文系统梳理了GS模型的发展脉络,对各类GS模型的分类和预测准确性进行了综述。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活体精准表型采集技术尚未突破;现有模型对跨群体、跨环境数据适应性不足;多组学整合机制与表观遗传网络融入育种体系仍有欠缺等。未来需重点研发动态表型传感技术,构建可解释性深度学习框架,创建多组学联合预测模型。通过建立覆盖育种-生产-加工全产业链的遗传评估体系,实现从基因组到表型组的跨尺度解析,为我国优质猪种质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稻瘟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吴佳奇, 朱学明, 鲍坚东, 王操屹, 周肖瑜, 李琳, 林福呈
    2025, 37(3):  736-74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25
    摘要 ( 42 )   HTML ( 17 )   PDF(774KB) ( 76 )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一种严重威胁谷物生长发育并导致减产的植物病原真菌。近年来,稻瘟病在超过85个国家蔓延,导致年均水稻产量下降约30%,严重流行会导致水稻高达80%的产量损失。虽然杀菌剂能短暂控制稻瘟病的流行,但是误用和过度使用杀菌剂导致土壤污染和粮食安全隐患。因此,亟须开发绿色的生物防治剂替代化学杀菌剂来防控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有前景的植物病害防治策略,研究发现,许多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和植物衍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显著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并且对环境友好。本文阐述了稻瘟病菌的侵染途径,全面综述目前能够绿色有效防治稻瘟病的方法,论述了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和植物衍生的生物活性物质防治稻瘟病的机理,为稻瘟病绿色综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