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2, 34(9):  0-0. 
    摘要 ( 107 )   PDF(1773KB) ( 4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杨胜玲, 黄兴成, 李渝, 刘彦伶, 张雅蓉, 张艳, 张文安, 蒋太明
    2022, 34(9):  1815-182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01
    摘要 ( 537 )   HTML ( 1770651770 )   PDF(1269KB) ( 764 )  

    明确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的养分综合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托25 a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大田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CK),常规化肥(NPK)、25%有机肥替代化肥(1/4M+3/4NP)、50%有机肥替代化肥(1/2M+1/2NP)、100%有机肥替代化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6个试验处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大小顺序表现为MNPK>1/4M+3/4NP>1/2M+1/2NP>NPK>M>CK,MNPK、1/4M+3/4NP处理分别较NPK处理籽粒增产12.42%、2.04%。水稻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各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为50.17%~65.40%,其中,施用有机肥各处理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水稻成熟期,施用有机肥的各处理籽粒的比例均较CK和NPK处理高。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比CK或NPK处理显著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显著优化水稻各产量构成因子,增加水稻产量。水稻各农艺性状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和穗粒数均呈正相关关系。长期施用有机肥条件下,25%的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干物质积累、转运,是黄壤性水稻土地区实现水稻增产的最佳施肥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孟繁昊, 杨恒山, 张瑞富, 张玉芹, 李维敏, 张雨珊, 张明伟
    2022, 34(9):  1826-183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02
    摘要 ( 366 )   HTML ( 1787297793 )   PDF(1332KB) ( 535 )  

    为科学选择适于西辽河平原春玉米生产的灌溉方式,于2018—2020年在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采用3种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开展试验,探究其对春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吐丝后,通辽市和赤峰市浅埋滴灌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P<0.05)高于传统畦灌。浅埋滴灌下,玉米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较膜下滴灌、传统畦灌分别高9.31%、15.25%和13.45%、29.07%,叶片干物质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分别提高15.17%、32.38%和6.93%、47.82%。在3种灌溉方式下,春玉米吐丝前、吐丝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总的来看,浅埋滴灌下春玉米的产量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平均增产3.43%和7.43%,膜下滴灌较传统畦灌平均增产3.87%。在灌溉水利用效率上,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均显著(P<0.05)高于传统畦灌;在氮肥偏生产力上,除2018年兴安盟试验点外,浅埋滴灌均显著(P<0.05)高于传统畦灌。综合产量、水氮高效利用等因素,浅埋滴灌的灌溉方式为西辽河平原和拟生态区适宜的灌溉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米槁根际细菌对果实药用活性成分的影响及其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
    田秀, 童炳丽, 谢元贵, 廖小锋, 吴婷婷, 刘济明
    2022, 34(9):  1837-184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03
    摘要 ( 295 )   HTML ( 3440639 )   PDF(2462KB) ( 561 )  

    研究道地药材米槁根际土壤细菌与果实活性成分含量间的关系,对米槁培育管理和果实活性成分增产有重要作用。采集黔、滇、桂3省交界处的米槁根际土壤与果实,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米槁根际土壤细菌进行测序,同时测定土壤的理化特性和米槁果实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产自天峨的1,8-桉叶素、α-松油醇、柠檬烯含量最多,望谟的香桧烯含量最高;Shannon指数在望谟最高,为6.315 8。几个采样点的优势菌门一致,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但优势菌属不同;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主要受pH值、氮含量的影响,大多数菌属与活性成分呈正相关;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活性成分主要受细菌能量与物质的转运与代谢功能的影响,说明土壤中pH值和氮可通过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从而影响果实中药用活性成分的积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猪miR-22前体上游序列突变的PK15细胞系构建
    丁兆雪, 王佳洁, 沈中浩, 周晓龙, 杨松柏, 金航峰, 赵阿勇, 汪涵
    2022, 34(9):  1849-185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04
    摘要 ( 436 )   HTML ( 171442177 )   PDF(4555KB) ( 529 )  

    猪miR-22前体上游序列片段突变可能对miR-22的表达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其功能,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通过针对猪miR-22前体上游序列片段设计2个靶标sgRNAs(short guide RNAs),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X459-sgRNA1和pX459-sgRNA2;随后将重组质粒转染猪肾上皮细胞系(PK15),经嘌呤霉素初步筛选后,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及测序鉴定编辑效果;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检测编辑前后miR-22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81个阳性克隆中,共产生6种突变类型,突变率达60.49%;qRT-PCR检测显示,编辑后miR-22的表达量显著下调约50%。本研究成功获得了miR-22前体上游序列突变的猪PK15细胞模型,为今后猪miR-22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可应用研究对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和D-loop区的野生与养殖小黄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郭丹丹, 刘峰, 牛宝龙, 楼宝
    2022, 34(9):  1856-186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05
    摘要 ( 377 )   HTML ( 1778384895 )   PDF(1757KB) ( 654 )  

    为研究野生与养殖小黄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基于mtDNA Cytb基因和D-loop控制区对舟山嵊泗海域(SS)和象山三门口海域(SMK)2个小黄鱼野生群体和1个养殖群体(YZ)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等进行比较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ytb基因序列为841 bp,其A+T含量(50.2%)与C+G含量(49.8%)相似;D-loop区序列为629~635 bp,A+T含量(58.9%)远高于C+G含量(41.1%)。SS、SMK和YZ群体Cytb基因的单倍型数分别为26、27和12,SS和SMK群体共享2个单倍型(Hap1和Hap13),SMK和YZ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Hap41);SS、SMK和YZ群体D-loop区的单倍型数分别为27、30和10,SS和SMK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Hap4)。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均属于高单倍型多样性(Hd>0.5),其中,SS和SMK群体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高于YZ群体,表明野生群体多样性略高于养殖群体。遗传分化指数显示,2个小黄鱼野生群体间的分化程度极小,而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间存在中度分化。遗传分化指数和AMOV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个体的变异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Cytb基因和D-loop区序列中性检验结果中SS和SMK群体的Tajima’s D值和Fu and Li's值均为负数,且Cytb基因的Tajima’s D值和Fu and Li's值显著(P<0.05)偏离中性,表明2个野生群体有可能经历过群体扩张。单倍型系统发育树显示,SS、SMK和YZ群体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聚集,群体间互有交叉,表明3个群体间的分化尚不明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响应面法的乳酸菌发酵藜麦秸秆工艺条件优化
    吕敬, 吴治勇, 郭晓农, 冯玉兰, 卢建雄, 柴薇薇
    2022, 34(9):  1866-187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06
    摘要 ( 317 )   HTML ( 242745345 )   PDF(1808KB) ( 699 )  

    为优化藜麦秸秆的乳酸菌发酵工艺条件,选取发酵时间、乳酸菌添加量和秸秆含水量3个因素,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后藜麦秸秆感官品质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3个因素对发酵后的藜麦秸秆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乳酸菌添加量>秸秆含水量>发酵时间,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4.5 d,乳酸菌添加量12 mg·kg-1,秸秆含水量60%。在此条件下,发酵后的藜麦秸秆粗蛋白质含量为(6.93± 0.05)%。该结果可以为藜麦秸秆发酵饲料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宁夏地区番茄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策略
    郑福顺, 王晓敏, 李国花, 李洪磊, 刘珮君, 胡新华, 付金军
    2022, 34(9):  1877-188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07
    摘要 ( 680 )   HTML ( 172490764 )   PDF(887KB) ( 597 )  

    为筛选出较优的核心种质构建策略,基于前期调查的480份番茄种质资源的20个表型性状数据,依次对8个系统聚类法和5个不同的抽样比例分别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2个遗传距离、排名前二的抽样比例、3个抽样方法和排名前二的系统聚类法进行组合试验,并对所构建的24个核心种质进行代表性评价。结果表明,系统聚类法的排序为离差平方和法>可变法>最长距离法>可变类平均法>中间距离法>最短距离法>类平均法;抽样比例排序为15%>30%>25%>20%>10%;组合试验最佳的构建方法是:遗传距离为马氏距离,抽样比例为15%,抽样方法为偏离度取样法,系统聚类法为离差平方和法。研究结果为构建核心种质提供了最优构建策略,为宁夏地区番茄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构建与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激素组合对番茄离体再生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金宝霞, 王伟杰, 朱晓林, 王贤, 魏小红
    2022, 34(9):  1889-190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08
    摘要 ( 798 )   HTML ( 1312817152 )   PDF(11253KB) ( 668 )  

    以樱桃番茄材料J6的子叶和下胚轴为试验对象,分别在激素组合A(2 mg·L-1 6-BA+0/0.1/0.2/0.3 mg·L-1 IAA,依次编号为A1、A2、A3、A4)、组合B(2 mg·L-1 ZT+0/0.1/0.2/0.3 mg·L-1 IAA,依次编号为B1、B2、B3、B4)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同时期的番茄子叶和下胚轴脱分化、再分化情况,以及脱分化基因和再分化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培养至第10天,子叶的脱分化率在所有处理下为100%,但脱分化基因的表达量相差较大;与B组合相比,A组合的下胚轴脱分化率更高,所有脱分化基因表达量也显著(P<0.05)上调。培养至第20 d,子叶愈伤组织在B组合下形态良好,脱分化基因Solyc01g091420.2.1、Solyc04g072900.1.1和Solyc04g054910.3.1表达量在B1和B2处理下显著上调;下胚轴愈伤形态在所有处理下疏松透亮,所有脱分化基因表达量只在B2处理下显著上调。培养至第60 d,子叶再分化率在B1和B2处理下最高,为67%和58%,再分化基因Solyc05g013540.1.1、Solyc02g022850.1.1和Solyc10g052510.2.1在B1和B2处理下高表达;下胚轴再分化率和基因表达量在所有处理下均较低。综上所述,番茄材料J6以子叶为外植体,在2 mg·L-1 ZT+0/0.1 mg·L-1 IAA的激素组合下离体再生效果最好,脱分化基因Solyc01g091420.2.1、Solyc04g072900.1.1、Solyc04g054910.3.1和再分化基因Solyc05g013540.1.1、Solyc02g022850.1.1、Solyc10g052510.2.1与子叶离体再生过程密切相关,从分子层面证实了不同激素组合处理对调控番茄不同类型外植体脱分化、再分化过程有重要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落酸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与基因表达参与富氢水增强番茄幼苗抗旱性
    闫梅, 姚彦东, 牟开萍, 淡媛媛, 李伟泰, 廖伟彪
    2022, 34(9):  1901-191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09
    摘要 ( 790 )   HTML ( 1249902598 )   PDF(963KB) ( 742 )  

    以15%聚乙二醇6000(PEG-6000)处理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氢气(H2)和脱落酸(ABA)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幼苗抵抗干旱胁迫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外源H2和ABA均可促进番茄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其中富氢水(HRW,H2供体)和ABA最适浓度分别为75%和150 μmol·L-1。干旱胁迫下,HRW处理能显著增加番茄幼苗叶片内源ABA含量及其关键基因表达。同时,HRW和ABA单独及其共同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较PEG处理分别降低了34.8%、32.6%和37.0%;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显著高于PEG处理。另外,ABA抑制剂氟啶酮(FLU)抑制了HRW对干旱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说明H2促进干旱胁迫下番茄幼苗的生长可能需要ABA的参与。FLU抑制了HRW对干旱胁迫下叶片MDA含量的降低作用。此外,FLU抑制了HRW对干旱胁迫下叶片SOD、CAT和APX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增加作用,说明H2增强番茄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需要ABA的参与。可见,ABA参与了H2增强番茄幼苗的抗旱性,这一过程是通过抑制MDA积累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来实现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褪黑素预处理对桃耐涝性的调控效应
    古咸彬, 陆玲鸿, 宋根华, 肖金平, 张慧琴
    2022, 34(9):  1911-192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0
    摘要 ( 451 )   HTML ( 1778417671 )   PDF(5507KB) ( 576 )  

    为探究褪黑素对桃耐涝性的调控效应,用200 μmol·L-1褪黑素对桃苗进行预处理,再经涝害处理,通过生理指标与转录组分析褪黑素和涝害对桃的影响。结果表明,涝害胁迫下外源褪黑素能保护细胞膜和根系。褪黑素能激活微管形态建成、氧化还原酶活性和蛋白结合相关的基因,巩固根系骨架,激活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抗逆性。涝害诱导ER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大量表达,通过HRPE和GCC-box顺式作用元件激活下游ADHALDGAPD等糖酵解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为低氧胁迫下的植株供能。ERF Ⅶ成员Prupe.8G264900可能是桃响应涝害的关键基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蒜己糖激酶基因AsHXK2的克隆及其参与根际促生菌缓解干旱胁迫的表达分析
    郭春倩, 田洁
    2022, 34(9):  1925-193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1
    摘要 ( 371 )   HTML ( 160433159 )   PDF(2649KB) ( 556 )  

    为明确AsHXK2基因在根际促生菌缓解干旱胁迫下的作用,采用TA克隆方法克隆得到乐都紫皮大蒜AsHXK2基因序列,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了AsHXK2基因在大蒜不同组织和干旱胁迫、根际促生菌等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sHXK2开放阅读框全长1 500 bp,可编码499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57.77 ku,理论等电点为6.37;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AsHXK2蛋白主要定位于叶绿体,含有一个特异位点,属于己糖激酶2家族。在进化关系上,大蒜AsHXK2与天门冬科的芦笋HXK2亲缘关系最为接近。qRT-PCR分析表明,AsHXK2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中鳞芽中的表达量最高。此外,不同组织中AsHXK2对根际促生菌作用下的干旱胁迫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干旱胁迫能够显著上调大蒜根、叶和鳞芽的AsHXK2表达水平;而在干旱胁迫施加根际促生菌的处理下,仅在叶中AsHXK2表达量显著高于干旱胁迫,表明叶片中AsHXK2对根际促生菌缓解干旱胁迫的响应较为明显。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根际促生菌缓解大蒜干旱胁迫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源褪黑素对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丁东霞, 李能慧, 李静, 唐超男, 王成, 牛天航, 杨滟, 杨海涛, 颉建明
    2022, 34(9):  1935-194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2
    摘要 ( 360 )   HTML ( 1084227584 )   PDF(4903KB) ( 724 )  

    以陇椒10号为试验材料,待辣椒幼苗长至6片真叶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MT)溶液0(T1)、50(T2)、100(T3)、150(T4)、200(T5)和250(T6)μmol·L-1,研究不同浓度褪黑素对辣椒幼苗低温弱光胁迫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胁迫下(15 ℃/5 ℃,100 μmol·m-2·s-1)处理7 d后,与T1相比,外源喷施 100 μmol·L-1的褪黑素溶液(T3)后总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25.72%、52.88%,实际光化学效率Y()、光化学猝灭系数qP、光化学猝灭qL分别显著增加了43.79%、36.99%和33.8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了66.31%、56.65%,超氧阴离子含量、相对电导率分别显著降低了48.40%、17.54%。综上所述,叶面喷施褪黑素能通过提高低温弱光胁迫下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抗氧化能力,并且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来增加植株的抗逆性,以100 μmol·L-1的褪黑素溶液处理效果最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杨梅树体健康状态的量化指标评价
    郑锡良, 梁森苗, 俞浙萍, 任海英, 孙鹂, 林瑞, 张淑文, 戚行江
    2022, 34(9):  1945-195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3
    摘要 ( 344 )   HTML ( 1224736767 )   PDF(5662KB) ( 638 )  

    以健康、衰弱病和凋萎病的杨梅树为试材,测定不同状态树体的根系、叶片、花芽等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氢(H2O2)含量、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等生理指标,以及叶片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ITS序列(PvITS)相对表达量,经统计分析去掉异常值后,建立可用于评价树体健康状态的量化指标和参考阈值。结果表明,健康树的根CAT、根DHA、枝条SOD指标与其他两种树体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辅助评价树体健康状态的参考阈值分别是:117.52~280.67 nmol·min-1·g-1、1.02~1.58 μg·min-1·g-1、484.20~804.99 U·g-1;PvITS相对表达量评价健康、衰弱病、凋萎病的参考阈值分别是0.78~1.15、1.76~3.91、9.54~29.62。通过筛选不同健康状态间差异量化指标,并结合树体典型表现,可更准确判断树的健康状态,为客观评价树体状态和正确采用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香榧扦插生根解剖学与生理相关酶活性
    金侯定, 郑春颖, 华斌, 俞晨良, 李柯豫, 喻卫武
    2022, 34(9):  1955-196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4
    摘要 ( 328 )   HTML ( 612417 )   PDF(13254KB) ( 565 )  

    近年来香榧种植规模大幅度增加,但香榧多嫁接繁殖,生产周期长,而扦插繁殖在生产上尚未广泛应用。为解决香榧生产上苗木供应短缺的问题,深化香榧繁殖方面的研究,从解剖学与生根过程中相关酶活性变化开展研究,并且比较了标典3721扦插专用生根液和双吉尔6号生根粉(GGR6)对香榧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榧一年生枝条内有厚壁组织但不连续,无潜伏根原基,根原基起源于愈伤组织;在扦插后约一个月能较快形成根原基,但是其发育并形成不定根突破愈伤组织所需时间较长。标典处理的香榧插穗生根率和愈伤率高于GGR6处理和对照。香榧插穗基部皮层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变化与插穗生根密切相关。扦插初期,POD、SOD活性上升,IAAO活性则下降;PPO活性先下降后上升。随着切口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根原基的发生,POD、SOD活性逐渐下降,IAAO活性、PPO活性上升。扦插后期,POD和IAAO活性的上升促使不定根的伸长和生长,SOD活性又开始恢复,PPO活性趋于平缓。香榧扦插生根的诱导与生长过程中,这些酶活性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扦插初期各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随着根原基的发生与不定根的形成与伸长又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以为香榧扦插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杂草致病菌株GD-0221的分离、鉴定与除草潜力
    李祥, 朱海霞
    2022, 34(9):  1967-197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5
    摘要 ( 327 )   HTML ( 12681215 )   PDF(20001KB) ( 629 )  

    为明确杂草致病菌株GD-0221的除草活性与作物安全性,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病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部分离获得杂草致病菌株GD-0221,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菌饼接种法研究该菌株对5种阔叶杂草离体叶片的致病性,用发酵液喷雾接种法研究其对5种阔叶杂草的盆栽致病性和对青海主栽作物的安全性。根据菌株形态和DNA序列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该菌株对5种阔叶杂草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藜(Chenopodium album)、冬葵(Malva verticillata)、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均具有致病性,活体接种试验中杂草发病率为33.33%~100.00%,对密花香薷的致病效果最突出。作物安全性方面,该菌株对青稞(Hordeum vulgare)、小麦(Triticum aestivum)表现安全,而对油菜(Brassica campestr)、蚕豆(Vicia faba)和豌豆(Pisum sativum)表现不安全。GD-0221菌株具有开发成为禾本科作物田防除阔叶杂草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GRMZM2G455909基因的克隆及其抗病功能初步分析
    徐莉, 王其, 丁婷, 江腾
    2022, 34(9):  1976-98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6
    摘要 ( 322 )   HTML ( 1327497219 )   PDF(2580KB) ( 620 )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获得玉米GRMZM2G455909基因,该研究拟对GRMZM2G455909基因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其分子特征;构建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1a-GRMZM2G455909,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GRMZM2G455909基因拟南芥植株,分析转GRMZM2G455909基因拟南芥植株抗病能力及其抗病信号通路。研究表明,GRMZM2G455909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序列属于NBS-LRR类蛋白家族; Pst DC3000处理转GRMZM2G455909基因拟南芥植株,发现转基因植株体内菌体数量明显下降,其抗病性显著增强,推测Pst DC3000可能诱导转GRMZM2G45590基因拟南芥体内形成水杨酸抗病信号通路。研究结果可为作物遗传育种抗病性的改良提供新的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长期施用猪粪稻田的重金属迁移规律与累积风险
    王晨, 张敏, 王振旗, 钱晓雍, 徐昶, 倪远之, 李金文, 沈根祥
    2022, 34(9):  1985-199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7
    摘要 ( 322 )   HTML ( 17432577 )   PDF(1159KB) ( 626 )  

    在国家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背景下,为探究长三角地区“猪-稻”种养结合模式猪粪全量还田潜在的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风险问题,对6类特征重金属在“饲料-粪污-土壤”系统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为期5年的连续跟踪监测。结果显示,As、Cr、Pb、Cu、Zn和Cd等重金属在饲料中均有检出,Cu和Zn含量远高于NY/T 65—2004《猪饲养标准》中的推荐添加量。粪便中各类重金属含量总体呈现“秋冬高、春夏低”的特点,其中,冬季粪便中Cr、Cu、Zn和As的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115.9、1 150.1、1 630.0、2.62 mg·kg-1。配套农田耕作层(0~20 cm)土壤中As、Cr、Cd、Cu和Zn的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其中Cu、Zn的累积效应较明显,平均年累积率分别高达5.13、2.29 mg·kg-1。各重金属均向深层土壤发生了迁移,Pb、Cu、Zn、Cd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纵向递减的变化规律,但深层土壤中As、Cr的含量有所增加,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淋溶下移性特点。归趋分析结果显示,稻米中的Cd含量占输入总量的9.11%,远高于其他类型重金属。因此,需要在实际生产中严格控制含Cu、Zn、Cd的饲料添加剂用量,并规范猪粪处理和还田利用方式,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结构非粮化对农田氮磷流失负荷的影响
    邱乐丰, 张玲, 徐保根, 吴绍华, 徐明星
    2022, 34(9):  1995-200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8
    摘要 ( 262 )   HTML ( 985661440 )   PDF(1237KB) ( 548 )  

    以浙江省慈溪市为案例区,通过建立非粮化指数(NGP)解析种植结构非粮化演变过程,并利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和统计年鉴数据估算农田氮磷投入量和径流流失量,评估其对农田氮、磷径流流失负荷的影响,为深入认识种植结构非粮化的生态效应和合理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995—2019年,慈溪市的种植结构存在明显的非粮化趋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锐减49.3%,而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增长113.8%和108.4%。根据NGP,慈溪的非粮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稳定上升期(1995—2007年),回调下降期(2007—2013年)和快速上升期(2013—2019年)。2001—2018年,慈溪市种植业氮、磷投入总量增幅分别为38.8%和249.5%。至2018年,慈溪市农田氮、磷流失负荷分别为2 823.3 t 和971.5 t。随着种植结构的非粮化,菜地已经取代稻田成为当地农田氮、磷流失的首要来源,占慈溪市种植结构年氮、磷流失总量的70.9%和89.2%,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对象。建议各地针对不同非粮化类型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政策,并将农田氮、磷养分流失负荷加入土壤质量评价体系,为引导下一阶段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氮素水平对潮土氨氧化微生物和硝化作用的影响
    陈照明, 王强, 李燕丽, 张金萍, 冯江, 刘涛, 俞巧钢, 马军伟
    2022, 34(9):  2004-201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19
    摘要 ( 201 )   HTML ( 34930688 )   PDF(913KB) ( 477 )  

    为了明确不同氮素水平对土壤硝化作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特别是高氮水平下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的响应特异性,以潮土为供试土壤,以尿素和硫酸铵作为氮源,设置5个氮素水平(以N计,分别为0、150、300、600、1 200 mg·kg-1,相应地,记为N0、N150、N300、N600、N1200),进行28 d的微宇宙培养,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尿素和硫酸铵对土壤AOB、AOA丰度和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氮肥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pH值,至培养结束时(28 d),土壤pH值随氮素水平增加而降低。培养结束时,各加氮处理的土壤$NH_{4}^{+}$-N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0.72~2.01 mg·kg-1)。与N0处理相比,添加尿素或硫酸铵增加了AOB amoA基因拷贝数,且AOB amoA基因拷贝数随氮素水平增加而增加;但施用氮肥对AOA amoA基因拷贝数无显著影响。土壤平均净硝化速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氮素水平下,尿素处理的土壤平均净硝化速率高于硫酸铵处理。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土壤$NO_{2}^{-}$-N+$NO_{3}^{-}$-N含量与AOB amoA基因拷贝数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与AOA amoA基因拷贝数无显著相关性,说明AOB在潮土硝化作用中起主导作用。综上,高氮水平并未抑制潮土的硝化作用,反而促进了土壤硝化作用,且该过程主要由AOB主导。研究结果可为潮土上氮肥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豆腐柴果胶凝胶特性及其凝胶食品应用
    赵若寒, 刘佳奇, 张艺, 张娜, 李梅青
    2022, 34(9):  2013-201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20
    摘要 ( 257 )   HTML ( 66584588 )   PDF(981KB) ( 473 )  

    豆腐柴野生资源丰富,因其果胶含量较高而蕴含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本研究采用超声辅助草酸铵法提取豆腐柴果胶,分析测定了其商品品质及不同流变条件下的凝胶特性变化,并以果冻产品为载体,考察了其凝胶应用特性。结果表明,提取的豆腐柴果胶属于高甲氧基果胶,商品化指标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其凝胶特性表现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和pH值的增大,黏度降低,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黏度略微增加;当豆腐柴果胶与卡拉胶比例为1∶2、复配胶添加量为1.6%,果冻的综合性能最优。本研究为豆腐柴果胶在凝胶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基于全局敏感性分析与机器学习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估算
    郭晗, 陆洲, 徐飞飞, 罗明, 张序
    2022, 34(9):  2020-203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21
    摘要 ( 433 )   HTML ( 1904345090 )   PDF(2275KB) ( 665 )  

    在小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估算过程中,光谱变量与机器学习算法(MLs)相结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但由于输入参数过多会导致数据冗余,使得计算效率降低。为了提高LAI估算的精度和MLs的计算效率,本研究提出了全局敏感性分析(global sensitivity analysis,GSA)与MLs相结合的方法(简称GSA-MLs)。首先,基于PROSAIL模拟数据集,利用GSA量化植被生长参数对Sentinel-2光谱变量的影响;此外利用4种变量筛选策略对所有光谱变量进行排序,并选择最优变量作为MLs的输入参数。然后,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PLS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3种MLs对小麦叶面积指数(LAI)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红边植被指数主要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而短波红外相关的植被指数主要受等效水厚度的影响,所有光谱变量均会受到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SLAI-SInteraction筛选得到的30个光谱变量在估算小麦LAI表现最佳(R2=0.94,RMSE=0.38)。并且在模型反演过程中运行时间缩短了54.13%。本研究提出了全局敏感性分析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提高了机器学习法估算LAI精度以及应用过程中的计算效率和机理性,该方法有较好的适用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无人机三维点云的玉米植株自动计数研究
    姜友谊, 张成健, 韩少宇, 杨小冬, 杨贵军, 杨浩
    2022, 34(9):  2032-204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22
    摘要 ( 506 )   HTML ( 1455423497 )   PDF(35765KB) ( 625 )  

    植株计数是农民、育种专家等在整个作物生长季评估作物生长状况和管理实践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可用来进行合理的田间规划以及管理。针对高密度种植试验区高通量获取玉米自动株数方法匮乏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平台,获取田间314个不同基因型的玉米高密度育种小区的数码影像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点云数据,发展了一种结合玉米三维空间信息的固定窗口局部最大值算法,实现了高密度玉米育种小区成株数的自动检测,并对比了基于此两种不同数据源的检测精度。该方法以冠层高度模型(canopy height model,CHM)中包含的株高信息为基础,以玉米种植株距为固定窗口进行单株玉米种子点检测,并将检测到的种子点与目视解译的玉米位置进行空间匹配来进行精度的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数码影像构建3种空间分辨率CHM的综合检测精度分别为81.30%、83.11%和78.93%;基于无人机LiDAR的综合精度分别为82.33%、88.66%和81.46%;基于两种数据源构建的CHM,均在空间分辨率为0.05 m时,获得最佳的检测精度。此外,当空间分辨率相同时,LiDAR数据检测精度略优于无人机数码影像,无人机数码传感器由于其成本低、易于操作等优势,在大面积、高密度育种小区的玉米高通量单株检测中表现出更大的潜力。本研究实现了对密植玉米育种试验区玉米株数的自动计数,为表型筛选、田间管理和精准估产等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中国2003—2019年农业供给质量评价与时空演变分析
    银西阳, 陈颐萱, 李冬梅, 余茜
    2022, 34(9):  2043-205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23
    摘要 ( 130 )   HTML ( 1337982975 )   PDF(1126KB) ( 458 )  

    基于对农业供给质量内涵的理解,从要素、效率、结构、绿色与效益5个维度构建农业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3—2019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农业发展数据,采用全局熵值法和莫兰指数(Moran’s Ⅰ),对中国的农业供给质量进行测度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9年,中国农业供给质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供给要素质量、供给效率质量、供给效益质量是近年来推动农业供给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供给结构质量和供给绿色质量是制约农业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短板。中国各区域的农业供给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且东西差异不断扩大。中国农业供给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局部区域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稳定性。建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制定差异化的农业供给目标,加强区域农业交流合作,以促进农业供给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种权开放许可——理论阐释、规范构造与运行保障
    万志前, 周贤桀
    2022, 34(9):  2055-206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24
    摘要 ( 394 )   HTML ( 2013265922 )   PDF(1315KB) ( 486 )  

    品种权开放许可是一种遵循自愿原则,体现开放共享、责任规则精神的品种权许可创新模式。品种权开放许可制度具有减少交易成本、加速育种成果转化、促进育种开放式创新的功能。本文从理论阐释、规范构造和运行保障方面对我国引入品种权开放许可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认为应围绕申请主体、开放许可声明与合同订立、年费减免与撤回等方面构造品种权开放许可制度,通过明确行政部门职能,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失信行为惩戒机制等保障品种权开放许可制度的运行。建议在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中引入开放许可制度,同时考虑该制度的运行成本、吸引力,以及与我国国情的契合性,以充分发挥其制度功能,促进品种创新与转化,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与逆境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李春梅, 万小荣, 关子盈, 赖晓凤, 罗凯晴, 刘凯
    2022, 34(9):  2066-207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2.09.25
    摘要 ( 582 )   HTML ( 1991245839 )   PDF(1057KB) ( 814 )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转录本长度大于200 nt的非编码RNA,其表达和保守性比编码蛋白的mRNA低,在动植物各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植物lncRNAs的作用和功能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lncRNAs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殖,应对低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和病虫害等生物胁迫方面的功能,同时根据lncRNAs在基因组上的来源,分类讨论了不同来源lncRNAs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挖掘植物新的lncRNAs、功能验证与作用机制探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