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2025年第37卷第1期目次
    2025, 37(1):  0-0. 
    摘要 ( 93 )   PDF(29076KB) ( 1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控释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韩笑, 刘旭杰, 石吕, 张晋, 单海勇, 石晓旭, 严旖旎, 刘建, 薛亚光
    2025, 37(1):  1-1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437
    摘要 ( 259 )   HTML ( 1360309352 )   PDF(1300KB) ( 293 )  

    为探究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南粳9108和南粳5055为材料,等行距移栽下设置2种氮肥处理模式,即不施氮(T1)和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2),在麦秸行间集覆还田宽窄行移栽下设置4种施肥模式,即当地习惯施氮量(速效氮肥,T3)、减氮1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4)、减氮2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5)、减氮30%(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结果表明,宽窄行移栽较等行距移栽提高水稻产量,两个品种平均增产3.30%。相同移栽方式下,减氮10%会使两个品种水稻的有效穗数显著(P<0.05)降低,但仍能维持较高的产量;减氮20%~30%条件下,水稻产量能够稳定在江苏省内平均单产水平。减氮10%~20%能够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在减氮30%和减氮10%~20%处理下有最高的食味值。氮肥减量下,两个品种水稻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均有所提高,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在减氮20%和减氮10%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综上,麦秸行间集覆还田下,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并减少10%~20%的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和较优的稻米品质,同时实现减氮稳产和提质增效的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个小麦芒长基因的初步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杨晓雨, 马指挥, 魏青, 牛志鹏, 陈安琪, 胡正冲, 王林生
    2025, 37(1):  14-2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53
    摘要 ( 93 )   HTML ( 7 )   PDF(3781KB) ( 188 )  
    小麦芒作为影响产量和抗逆性的重要农艺性状引起了许多小麦遗传改良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藁优2018(全芒)与科大102(顶芒)及其构建的F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在小麦抽穗期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小麦芒长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小麦顶芒对全芒为显性单基因遗传,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采用Joinmap4.0软件对芒长基因进行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最终目的基因被初步定位在5A染色体长臂末端的yzu443936和yzu454712两个标记之间。将这两个标记的引物序列与中国春V2.1基因组进行比对,得到两个标记间的物理距离为6.74 Mb ( 668.45~675.19 Mb)。通过IWGSC网站在该区间内共筛选到86个基因,其中有17个基因可能为调控芒长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小麦芒长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高嘌呤饮食对金黄地鼠血脂变化和病理损伤的影响
    贺亮, 李庆香子, 李锐
    2025, 37(1):  24-3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38
    摘要 ( 88 )   HTML ( 8 )   PDF(3541KB) ( 167 )  

    通过高嘌呤饮食和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联合诱导金黄地鼠高尿酸血症,检测机体血糖血脂指标并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探讨高嘌呤饮食对金黄地鼠血脂变化和肝肾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嘌呤饮食诱导下金黄地鼠体重和肝脏指数无显著变化,12%酵母膏、0.25%腺嘌呤分别联合2%氧嗪酸钾饲喂均导致金黄地鼠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升高,但血清尿酸升高与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相关性不强;尿酸升高导致金黄地鼠肾脏肿大,肾脏指数显著升高,呈现典型高尿酸血症的肾脏病理损伤特征。符合人类脂代谢特征的金黄地鼠具有良好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开发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利用微创采血快速制备鳖科动物染色体核型的方法
    葛健辉, 管辛帅, 刘金殿, 任晋东, 许晓军
    2025, 37(1):  32-3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311
    摘要 ( 84 )   HTML ( 7 )   PDF(1026KB) ( 187 )  

    为建立一种适用于鳖科动物的微创染色体核型制备方法,以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为例,采用抽血刺激与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体内注射相结合的方法促进造血细胞增殖。以椎管内微创采集的血液为组织材料,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和分离白细胞开展染色体制备,并对其中期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获得足量中期分裂相;中华鳖染色体数量为33对,其中6对为大型染色体,27对为小型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n=66=4M+6SM+2T+54m。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微创、简便快捷的鳖科动物染色体核型制备方法,可以为鳖科动物遗传育种及种质鉴定工作提供有力工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酸菌和噬菌体对中华鳖生理生化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齐天鹏, 刘莉, 夏美文, 吕孙建, 徐海圣
    2025, 37(1):  39-4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041
    摘要 ( 103 )   HTML ( 6 )   PDF(5332KB) ( 229 )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和噬菌体对中华鳖生长性能、酶活力、免疫基因表达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107CFU·g-1乳酸菌、1×107CFU·g-1乳酸菌+1×109 PFU·g-1噬菌体为试验组,以投喂方式养殖中华鳖90 d。对血清和肠道的酶活性,肝、脾、肾等器官的组织切片形态,免疫基因表达和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组成等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添加乳酸菌、联合添加乳酸菌和噬菌体的饲料均能显著(P<0.05)提高中华鳖的存活率,增加胰蛋白酶活性,乳酸菌+噬菌体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酸菌+噬菌体组的谷草转氨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P<0.05)降低,乳酸菌组的肝LYSC基因表达量显著(P<0.05)降低。然而,组织切片和肠道菌群的差异变化并不显著,各组织细胞均具有完整的形态与结构,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门、属水平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量的乳酸菌和噬菌体能显著提高中华鳖的存活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华鳖的健康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AVS全长及其截短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玉妹, 毕冬琳, 郑天倚, 李琼毅
    2025, 37(1):  49-6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98
    摘要 ( 111 )   HTML ( 8 )   PDF(3152KB) ( 182 )  

    建立线粒体抗病毒蛋白(mitochondrial antiviral-signaling protein,MAVS)全长及截短体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为后续探索MAVS在病毒逃逸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实验材料。首先,根据NCBI数据库中人源MAVS的全长序列,设计截短体引物,通过PCR从cDNA模板中扩增出MAVS全长及不同截短体的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cDNA3.1-3xflag载体中。随后,将构建好的载体转染到HEK-293细胞中,利用RT-PCR技术检测扩增产物大小,与目的大小进行对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AVS蛋白在29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全长MAVS(MAVS-FL)及其截短体MAVS-△C、MAVS-△CP、MAVS-PBD、MAVS-△Tm的真核表达载体,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构建的载体蛋白在HEK-293中能够有效表达。本研究成功构建了MAVS全长及其截短体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HEK-293细胞中表达了这些蛋白,为后续研究MAVS蛋白的功能和抗病毒机制提供了实验材料。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硅锌叶面肥对芹菜镉积累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王芸, 俞朝, 沈泓, 曹米娜, 周其耀, 胡智鹏, 金崇伟, 冯英
    2025, 37(1):  61-6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17
    摘要 ( 108 )   HTML ( 17 )   PDF(623KB) ( 223 )  

    叶面喷施硅(Si)、锌(Zn)等微量元素肥料是阻控作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Si、Zn叶面肥在茎叶类蔬菜上的作用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镉(Cd)低积累芹菜为材料,比较了叶面喷施ZnSO4(Zn)、纳米硅肥(Nano-Si)、硅锌复合肥(Si-Zn)对芹菜可食部镉积累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叶面喷施Si、Zn对植株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P<0.05)降低芹菜地上部的Cd含量和Cd从根系到地上部的转运系数,提高茎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各处理相比,Nano-Si的效果最佳。这说明,在Cd污染设施菜地上,叶面喷施纳米硅肥是保障芹菜安全生产和实现提质增效的有效技术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制样方法下6种耧斗菜花粉的形态特征
    廖珍凤, 宋西娇, 沈梦梦, 肖彬, 周媛
    2025, 37(1):  67-7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181
    摘要 ( 77 )   HTML ( 6 )   PDF(18375KB) ( 181 )  
    为了明确耧斗菜属不同品种间的花粉形态特征,并探究不同制样处理方式对花粉形态变化的影响,分别用冷冻扫描法、新鲜花粉干燥法、戊二醛固定法制备6种耧斗菜(Aquilegia)花粉样品。结果表明:在相同制样方法下,不同品种的花粉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异性;6种耧斗菜花粉均为等极的辐射对称型花粉,萌发沟为3沟型,覆盖层表面具刺状突起纹饰,说明不同品种耧斗菜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极轴长度、赤道轴长度、极轴/赤道轴比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耧斗菜品种分类鉴定的孢粉学依据。不同制样方法下,6种耧斗菜花粉大小排序基本一致,紫花耧斗菜的花粉最大,其次是无距耧斗菜,其余4种耧斗菜花粉大小差异不明显。冷冻扫描电镜法是研究耧斗菜孢粉学较理想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花粉原本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冷冻扫描电镜法相比,新鲜花粉干燥法和戊二醛固定法制备的花粉极轴长度、P/E值和P×E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小。该研究不仅成功建立了一套针对花粉超微结构观察的冷冻扫描技术体系,也为耧斗菜品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犁郁金香cpDNA-PCR体系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秦斗文, 刘伟强, 田吉婷, 巨秀婷
    2025, 37(1):  78-8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378
    摘要 ( 75 )   HTML ( 2 )   PDF(1794KB) ( 161 )  
    为明确伊犁郁金香(Tulipa iliensis)的遗传背景,在叶绿体基因组水平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以伊犁郁金香为研究对象,对cpDNA-PCR反应体系中的Mg2+、dNTPs、引物浓度、Taq DNA酶和模板DNA浓度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单因素优化筛选试验构建伊犁郁金香cpDNA-PCR反应体系,在最优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引物筛选并通过引物筛选完成cpDNA-PCR扩增,以验证cpDNA-PCR反应体系的稳定性,并对伊犁郁金香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伊犁郁金香最佳cpDNA-PCR反应体系(25 μL)为Mg2+ 2.00 mmol·L-1,dNTPs 0.20 mmol·L-1,引物浓度0.40 μmol·L-1,Taq DNA酶0.50 U,模板DNA浓度110 ng。利用最佳扩增体系,从16对候选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可用于后续伊犁郁金香cpDNA-PCR扩增的14对引物(trnK-rps16, M3-M4, F71-R1516, trnD-trnE, psbB-psbH, trnL-trnF, atpB-rbcL, a1-b1, 1F-1R, rps8-rp116, atpI-atpH, accD-psaI, petG-trnP, 2F-2R)。建立的伊犁郁金香cpDNA-PCR反应体系扩增稳定,条带清晰,对54个伊犁郁金香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引物psbB-psbH扩增片段平均长度为582 bp,其中多态性位点数284个,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5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30.261,基因流(Nm=1.21>1),表明伊犁郁金香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不同居群间基因交流频繁。该研究建立的cpDNA-PCR反应体系可用于伊犁郁金香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研究结果可以为野生郁金香种质资源的合理保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科学保护伊犁郁金香种质资源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种芍药属植物FLOWERING LOCUS T(FT)同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李杏, 刘燕, 高健洲
    2025, 37(1):  90-10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082
    摘要 ( 85 )   HTML ( 6 )   PDF(8944KB) ( 217 )  
    为探究FT基因在芍药属植物开花和种子下胚轴休眠解除中是否具有多效性,克隆得到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新疆芍药(P. anomala)和芍药凤凰涅槃(P. lactiflora ‘Fenghuangniepan’)的FT同源基因(依次命名为PvFTPaFTPlFT1)的编码(coding sequence, CDS)序列,对它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3种芍药种子休眠解除和成花阶段FT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3种芍药属植物FT基因序列高度保守,CDS全长均为522 bp,编码173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个FT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牡丹的PsFT蛋白亲缘关系最近。时空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中FT基因在种子下胚轴伸长时均上调表达,没有与下胚轴休眠期的长短表现出一致性;相应成株中PvFTPlFT1基因分别在能开花的川赤芍的花期和凤凰涅槃的蕾期上调表达,而在不开花的川赤芍和新疆芍药中,PvFTPaFT基因维持低水平表达。PaFTPlFT1和PvFT基因在芍药属植物开花和种子下胚轴休眠解除中具有多效性,在成花和种子下胚轴伸长过程中起正调控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杓唇石斛开花特性与繁育系统研究
    王苗苗, 秦嘉泽, 郭佳琪, 于天成
    2025, 37(1):  103-11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084
    摘要 ( 82 )   HTML ( 7 )   PDF(6114KB) ( 172 )  
    研究杓唇石斛(Dendrobium moschatum)的开花特性与繁育系统,为其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以温室栽培的杓唇石斛为材料,观察记录了开花进程和花部特征,同时通过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测定、杂交指数估算和人工授粉试验等对其繁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杓唇石斛3月下旬至8月开花,每个花序1~15朵花,单花花期6 d左右,单株花期25~90 d;在花朵开放过程中,花粉团始终位于合蕊柱上部且有一定距离;盛花期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最强,花粉活力为73.67%;杓唇石斛杂交指数(OCI)为4。无论去雄与否,套袋后的花均不结实;人工自花授粉、人工同株异花授粉也不结实。人工异株授粉的组合结实率和授粉结实率分别为85.71%和66.67%,说明杓唇石斛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具有高度被动异交的能力,繁育系统是异交型,需要传粉者。杓唇石斛果荚的发育高峰在授粉后10~50 d,发育70 d时外部形态基本发育完成,270 d时果荚成熟。果荚重量约5.22 g,果荚长6.51 cm,宽1.55 cm;种子长217 μm,宽66 μm,有胚率96.80%,种子活力81.17%。杓唇石斛单花期短,花粉和柱头的最佳授粉期也短,且自交不亲和,部分异交亲和,这些是其自然结实率低的重要原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吡唑醚菌酯对铁皮石斛中多糖和黄酮的影响研究
    黄浩, 汤涛, 许振岚, 赵学平
    2025, 37(1):  115-12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96
    摘要 ( 86 )   HTML ( 5 )   PDF(1908KB) ( 198 )  
    本文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动态及其对多糖和黄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代谢组学探讨了吡唑醚菌酯对铁皮石斛多糖和黄酮含量影响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末次施药后7 d,LC(推荐剂量处理)和HC(高剂量处理)组多糖含量相较BC(空白对照)组下降31%和38%(P<0.01),7~15 d回升至无显著差异直至采样结束;0~15 d,3组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30~90 d,LC和HC组黄酮含量显著高于BC组,60 d差异最显著,分别升高31%和34%(P<0.01)。末次施药后7 d,LC和HC相较BC组多种代谢物含量显著上升,苯丙氨酸含量上升100%和70%(P<0.05),酪氨酸含量上升120%和97%(P<0.05),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合成,氮代谢等代谢通路显著上调;60 d,LC组相较BC组,根皮素含量、木犀草素含量、7-O-甲基圣草酚含量下调66%、18%和89%(P<0.05),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显著下调,HC组与BC组间未出现差异富集代谢通路。结合残留动态推测,末次施药后7 d,LC和HC组铁皮石斛通过提升氨基酸浓度提高了铁皮石斛对吡唑醚菌酯胁迫的抗性,苯丙氨酸等黄酮前体物质含量的上升也促进了黄酮的合成;60 d LC组铁皮石斛应激反应逐渐减弱,HC组为应对较高浓度的吡唑醚菌酯残留,保持着较高的应激反应强度。7 d LC和HC组铁皮石斛可能促进多糖分解为可溶性糖以调节植株渗透压,从而降低了多糖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铁皮石斛种植过程中的吡唑醚菌酯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莴苣盘梗霉菌自然寄主专化性的分化及其对莴苣的侵染性
    何晓婵, 周小军, 朱浩, 龚婉, 张敬泽, 朱丽燕
    2025, 37(1):  126-13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04
    摘要 ( 79 )   HTML ( 8 )   PDF(10175KB) ( 178 )  

    为明确引起浙江金华地区杂草苦苣菜和苣荬菜霜霉病的病原菌及其寄主范围,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和寄主范围的测定。依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特征鉴定、病原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以及基于核糖体ITS区和28S基因、Cox2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2种杂草霜霉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莴苣盘梗霉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病原菌可侵染其他自然寄主和栽培品种莴苣和生菜,但不能侵染已知的自然寄主续断菊,证实来自杂草上的莴苣盘梗霉菌存在寄主专化性的分化,不完全相同于已知的寄主范围。苦苣菜和苣荬菜可能是莴苣霜霉病的接种源,控制这些杂草将是控制霜霉病害的重要一环,研究结果为揭示活体营养莴苣盘梗霉菌具有寄主专化性及其分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四翅滨藜在浙江省的生长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
    王湘洁, 韩科峰, 马正波, 楼金, 王帅, 吴良欢
    2025, 37(1):  134-14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005
    摘要 ( 67 )   HTML ( 7 )   PDF(1617KB) ( 176 )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是藜科(Chenopodiaceae)滨藜属(Atriplex)的多年生半常绿灌木,具有速生、耐干旱、耐贫瘠、抗盐碱等优良特性,可用于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为探究四翅滨藜在浙江省新垦地上生长的适应性,及其在我国南方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生长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选择浙江省6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垦土壤类型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四翅滨藜的生长、成活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生长适应性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得到影响四翅滨藜生长生活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滨海盐碱土上种植四翅滨藜的成活率更高。在北仑和奉化试验点,四翅滨藜的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4个试验点,且分枝数相较于其他地区显著提高67.48%~346.47%。四翅滨藜适合在浙江省滨海盐碱地种植,土壤电导率、土壤pH、年降雨量、土壤碱解氮含量是影响四翅滨藜在浙江省生长和存活的主要因素,土壤电导率在9.51~14.28 dS·m-1、土壤pH值在7.60~8.16、年降雨量在1 087.7~1 359.7 mm、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8.43~35.00 mg·kg-1的地点更适宜种植四翅滨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肥药管理对设施番茄生产系统土壤健康与番茄性状的影响
    李腾飞, 杨桂玲, 阮美颖, 褚田芬, 秦华, 邓美华
    2025, 37(1):  145-15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155
    摘要 ( 103 )   HTML ( 11 )   PDF(1461KB) ( 206 )  

    通过研究不同肥药管理措施对设施番茄生产系统土壤健康、番茄品质与产量的影响,探索设施番茄适宜的肥药管理模式。本研究利用田间试验,设置了2种农药水平(常规施药P1和无农药P0)和5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化肥F1、农家肥配施化肥F2、农家肥和生物菌肥配施化肥F3、易腐垃圾有机肥配施化肥F4),分析了不同处理对设施番茄生产系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施用对处理的土壤性质和品质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P1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而P1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和产量均显著高于P0处理。在同一农药水平下,施肥对土壤的酶活性和pH值具有显著性作用,其中与对照相比,P0F1处理下的土壤pH值显著下降,而有机肥配施化肥降低趋势较缓,同时各处理均能增加土壤中养分,但无显著性差异;F2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其次F3处理对土壤酶活性也有明显改善作用,而F1处理土壤酶活性最低。同时施肥能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各施肥处理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各施肥处理中F3处理因减量氮肥施用,而且对土壤质量、番茄品质和产量的提升都不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因此,设施番茄种植宜采用F3处理,即农家肥结合生物菌肥配施少量化肥,同时施用适当的农药,以保障番茄产量和品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施氮处理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滩涂盐渍土碳氮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朱小梅, 邢锦城, 洪立洲, 王建红, 刘冲, 董静, 孙果丽, 何苏南
    2025, 37(1):  159-16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248
    摘要 ( 83 )   HTML ( 8 )   PDF(1628KB) ( 219 )  
    为揭示不同施氮处理下黑麦草作绿肥翻压还田对滩涂盐渍土的改良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0、90、150、210、270 kg·hm-2施氮量(依次简记为CK、LN1、LN2、LN3、LN4)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土壤碳氮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LN4处理最高,为64 227 kg·hm-2,植株碳、氮含量均以LN2处理较高,各处理的植株碳氮比无显著差异。黑麦草翻压还田后,与不施氮的对照相比,施氮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P<0.05)降低,水溶性盐总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升。各处理相比,LN2的微生物熵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菌群的相对丰度较高。各处理的土壤细菌香农(Shannon)指数和辛普森(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但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以LN2处理较高。总的来看,LN2处理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降低滩涂盐渍土的pH值,提升土壤碳、氮含量,及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最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硫酸亚铁对鸡粪堆肥真菌群落的影响及其应用
    王路童, 姜利红, 代家鹏, 陈粮, 曾光熙, 刘尔伦, 周湘丹, 肖云花, 方俊
    2025, 37(1):  169-17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085
    摘要 ( 91 )   HTML ( 7 )   PDF(2029KB) ( 170 )  
    为探究硫酸亚铁对鸡粪堆肥高温期真菌群落,以及其堆肥产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鸡粪和稻草为原料,以不添加任何外源添加剂的堆体作为对照组,设置硫酸亚铁添加比例分别为1%、2%的处理组,研究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变化,以及各堆肥产品施用后小白菜生长状况和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硫酸亚铁影响了鸡粪堆肥高温期的真菌群落结构,提高了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富集了多数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的优势真菌,有利于堆肥中难分解有机物的高效降解,促进了堆肥的腐殖化进程。添加硫酸亚铁堆肥产品处理组小白菜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较普通堆肥产品处理组显著(P<0.05)提高,并以添加2%硫酸亚铁的堆肥产品的效果更为突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酪蛋白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的工艺优化及保持研究
    杨贵仁, 穆宏磊, 吴伟杰, 房祥军, 陈慧芝, 牛犇, 陈杭君, 郜海燕
    2025, 37(1):  178-18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273
    摘要 ( 89 )   HTML ( 8 )   PDF(5378KB) ( 216 )  

    通过研究酪蛋白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的护色工艺及其保持作用,拟解决杨梅汁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的果汁褪色问题。采用响应面试验对花色苷的护色工艺进行优化,当酪蛋白添加量为1%,且在43 ℃反应32 min时,能够有效地保留杨梅汁的花色苷并具有最佳的感官品质。此外,以矢车菊-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模拟体系为对象,研究酪蛋白对杨梅汁花色苷的护色机理。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酪蛋白的荧光光谱出现红移和猝灭,说明酪蛋白包埋了果汁体系中的花色苷,避免了与O2、VC的接触。同时,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酪蛋白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和氢键等作用力与C3G结合,进一步证明了C3G与酪蛋白的结合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杨梅汁中花色苷的稳定性。本研究建立杨梅汁花色苷的保护技术,并进一步明确酪蛋白对花色苷的稳定机制,最终为杨梅汁的护色方法提供技术和理论的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瓯柑果渣可溶性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和功能特性的差异
    刘洵, 夏其乐, 李彦坡, 王阳光, 陆胜民
    2025, 37(1):  189-20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25
    摘要 ( 76 )   HTML ( 9 )   PDF(3938KB) ( 201 )  
    为进一步提高瓯柑果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功能价值,以榨汁后的瓯柑鲜果渣为原料,采用超声协同纤维素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 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DF),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参数,并探究二者的体外功能特性。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20(g·mL-1)、超声功率450 W、纤维素酶添加量0.97%、酶解时间1 h工艺条件下,SDF和IDF的提取率分别为(10.42±0.31)%和(51.28±0.97)%。SDF表面多褶皱,而IDF表面较光滑但孔洞较多,由此造成二者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SDF相较于IDF,其持水力和膨胀力显著(P<0.05)升高,但持油力显著(P<0.05)降低。SDF在吸附葡萄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面显著(P<0.05)优于IDF;在30 min内,SDF和IDF对葡萄糖透析延迟效果最佳,其中SDF的葡萄粮透析延迟指数(GDRI)峰值可达(32.73±0.89)%。SDF和IDF在模拟小肠环境中可有效吸附胆固醇和胆酸盐,其中SDF表现出更高的吸附胆固醇和甘氨胆酸盐能力。在模拟胃环境中,SDF对亚硝酸盐离子的吸附能力显著(P<0.05)优于IDF。综上表明,瓯柑果渣膳食纤维体外功能活性强,尤其是SDF的降糖降脂和吸附亚硝酸盐离子功能特性显著优于IDF,可用于后续体内功能验证和功能性食品开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兽药残留污染状况分析
    余红伟, 邓惠丹, 杨华, 肖英平, 丁向英, 吉小凤
    2025, 37(1):  203-21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081
    摘要 ( 132 )   HTML ( 10 )   PDF(1519KB) ( 190 )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饮食安全愈发重视,特别是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兽药对畜牧渔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使用兽药可以预防或治疗养殖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产、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等,但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很可能造成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蓄积残留,并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被人体所吸收,对人们的饮食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本文主要阐述了液液萃取、固相萃取、新型微萃取、QuEChERs、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等样品前处理方法,讨论了液相色谱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疫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光谱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检测技术,同时综述了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现状,以期为后续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分析和检测技术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融合沙漏结构与改进坐标注意力的轻量级番茄叶片病害识别模型
    谷瑞, 宋翠玲, 钱春花
    2025, 37(1):  217-23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646
    摘要 ( 75 )   HTML ( 7 )   PDF(6064KB) ( 193 )  

    针对现有番茄叶片识别模型参数量大、计算复杂度高,推理时间长,难以部署在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上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轻量级识别网络SG-ICA-MobileNetV3。首先,引入沙漏结构对MobileNetV3Small的倒残差块进行改造,在高维空间建立特征转换和跳跃连接缓解信息丢失问题,强化模型特征学习能力;其次,嵌入改进的坐标注意力机制,融合全局平均池化和最大池化自适应地学习不同位置的特征权重,增强对病害区域的感知能力;最后,将ReLU激活函数替换为ELU,缓解模型训练中梯度消失和权重偏置更新失效现象,提升网络收敛速度。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率高达98.36%,在参数量、计算复杂度、推理速度、识别精度等方面优于MobileNetV3Small、MobileNeXt-1.0、MobileVit-S、ConvNeXt-V2等轻量级模型,并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能为快速、准确识别植物叶片病害提供算法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融资约束、绿色补贴与家庭农场绿色生产技术采纳
    钱罕, 文长存, 刘强
    2025, 37(1):  231-24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296
    摘要 ( 76 )   HTML ( 8 )   PDF(1446KB) ( 174 )  

    融资约束是制约家庭农场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基于对浙江、安徽、山东、湖南、四川5省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测量家庭农场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实证分析融资约束对家庭农场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探究政府绿色补贴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融资约束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农场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融资约束的强度每增加1单位,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度下降7.98%。融资约束对不同类型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绿色认证技术受融资约束的负向影响最大。绿色补贴在缓解融资约束的负向作用上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加剧了融资约束的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大的农场主经营的家庭农场受到融资约束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抑制作用更大;低经营收入、低劳动力投入的中小型农场受融资约束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缓解融资约束、优化绿色政策补贴的调节作用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的关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茶园土壤酸化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刘悦萱, 陈延玲, 张培强, 颜鹏
    2025, 37(1):  245-25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229
    摘要 ( 120 )   HTML ( 14 )   PDF(970KB) ( 193 )  

    茶树是典型的喜酸喜铝植物,茶园土壤酸化与茶树生长相辅相成。该文综述了近30年中国茶园土壤的酸化现状和趋势,分析了导致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土壤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氮肥的过量施用是造成茶园土壤酸化最主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控茶园土壤酸化的针对性措施,并结合当前茶园生产管理特点和未来茶园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论述了今后茶园土壤酸化防控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