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3, 35(1):  0-0. 
    摘要 ( 64 )   PDF(2053KB) ( 2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海藻糖处理对花后高温胁迫弱筋小麦生选6号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王犇, 李宇星, 李哲, 姜沣溢, 黄正来, 樊永惠, 张文静, 马尚宇
    2023, 35(1):  1-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01
    摘要 ( 1252 )   HTML ( 1189085194 )   PDF(1236KB) ( 389 )  

    为明确海藻糖处理对花后高温胁迫弱筋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试验于2020—2021年在安徽省淮南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以优质弱筋小麦生选6号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T1)、开花期(T2)、花后10 d(T3)进行海藻糖处理,处理浓度为5 mmol·L-1(C1)、10 mmol·L-1(C2)、15 mmol·L-1(C3),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花后15~19 d进行高温处理。结果表明,海藻糖处理可以提高花后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产量,以及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和比例,海藻糖处理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量及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而花前营养器官储藏的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运量及转运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随着海藻糖处理浓度的增加籽粒淀粉含量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时期C2、C3两个处理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但C3要略高于C2。海藻糖处理降低了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但谷蛋白含量高于CK,并且海藻糖处理下籽粒谷/醇值显著高于CK。海藻糖处理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沉降值,且与CK有显著差异。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T1时期喷施C3浓度海藻糖处理的籽粒产量及品质较CK提升最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伤害效应及其防御对策
    尤翠翠, 贺一哲, 徐鹏, 黄亚茹, 王辉, 何海兵, 柯健, 武立权
    2023, 35(1):  10-2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02
    摘要 ( 1235 )   HTML ( 752 )   PDF(1223KB) ( 375 )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天气频发,高温热害已成为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概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颖花育性、活性氧积累与膜损伤、光合作用、内源植物激素、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提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对策,包括选育耐高温品种、合理调整播期、加强稻田水肥管理、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并对今后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以期为开展水稻抗热栽培和耐高温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麦TaPAT1-2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董飞燕, 宋婧含, 张华东, 吴昊天, 李雅倩, 刘孟伟, 高春保, 方正武, 刘易科
    2023, 35(1):  23-3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03
    摘要 ( 191 )   HTML ( 87 )   PDF(3345KB) ( 310 )  

    GRAS(GIBBERELLIN-INSENSITIVE, repressor of ga1-3 and SCARECROW)基因家族作为重要的植物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抵抗逆境胁迫的各种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挖掘该家族小麦抗赤霉病相关基因,从禾谷镰刀菌诱导的小麦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TaPAT1-2D(TraesCS2D02G198200.1),克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以及亚细胞定位和酵母转录激活活性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aPAT1-2D序列全长1 668 bp,编码55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61.34 ku;TaPAT1-2D蛋白含有典型GRAS功能结构域,在进化关系上与水稻OsCIGR2(LOC_Os07g39470.1)关系较近;TaPAT1-2D启动子区包含茉莉酸甲酯、脱落酸、生长素等植物激素响应元件与光应答元件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接种禾谷镰刀菌孢子液72 h后,TaPAT1-2D基因在4个不同赤霉病抗性小麦品种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表明该基因参与赤霉病的响应过程。农杆菌介导的烟草中瞬时表达试验结果表明,TaPAT1-2D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中。酵母转录激活活性实验表明,TaPAT1-2D蛋白具有转录自激活能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TaPAT1-2D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红螯螯虾CHH2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其在卵巢发育中的功能
    陈乐然, 郑建波, 贾永义, 迟美丽, 李飞, 程顺, 刘士力, 刘一诺, 蒋文枰, 顾志敏
    2023, 35(1):  33-4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04
    摘要 ( 214 )   HTML ( 5 )   PDF(2069KB) ( 247 )  

    为研究高血糖激素基因(CHH)在红螯螯虾卵巢发育中的作用,基于转录组学数据鉴定到红螯螯虾CHH2基因序列,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CHH2在红螯螯虾不同组织和卵巢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HH蛋白在甲壳类物种中高度保守,同源性高达66.84%。qRT-PCR结果表明,在红螯螯虾的肝胰腺中几乎检测不到CHH2表达,在其他组织均有表达,包括肌肉、鳃、肠、心,且在卵巢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另外,CHH2在卵巢发育各个时期(未发育、发育期、快速发育期、成熟期)均有表达,表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在卵巢发育成熟期表达水平最低。此外,在切除单侧眼柄和雌二醇活体注射的红螯螯虾卵巢中,CHH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通过注射体外合成CHH2-dsRNA对红螯螯虾进行RNAi干扰试验,结果显示,卵巢发育重要标记卵黄蛋白原基因(VTG)表达水平显著上升。综上所述,CHH2可能负调控红螯螯虾卵巢发育,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基于RNAi的促性腺成熟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百里香酚体外抗伪狂犬病毒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方式
    宋天浩, 庞莲凤, 陈凌霜, 邓惠丹, 徐志文, 朱玲, 任志华, 邓俊良
    2023, 35(1):  41-4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05
    摘要 ( 111 )   HTML ( 8 )   PDF(1848KB) ( 214 )  

    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以BHK-21细胞为研究模型,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的百里香酚在体外抗伪狂犬病毒(PRV)的活性及其作用方式。使用CCK-8法检测百里香酚对BHK-21细胞的最大无害浓度(MNTC),计算得出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12.789±1.652)μg·mL-1,对PR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30.710±0.303)μg·mL-1,对PRV的治疗指数(TI)为6.929,说明百里香酚属于高效低毒类抗PRV药物。使用CPE观察法检测百里香酚对PRV病毒滴度和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显示,百里香酚能够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PRV的病毒滴度,并降低PRV在BHK-21中增殖后的毒力。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处理下PRV感染的BHK-21细胞的PRV-gE基因的拷贝量,研究百里香酚体外抗PRV的作用方式,结果显示,百里香酚主要是通过抑制PRV在BHK-21细胞中的增殖来发挥抗病毒活性的,同时能够直接杀灭部分PRV病毒粒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株假交替单胞菌DL3的抑菌与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研究
    赵赛赛, 张皓杰, 蔡秀磊, 王丽荣, 申小冉, 曹志, 单虎
    2023, 35(1):  50-5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06
    摘要 ( 147 )   HTML ( 4 )   PDF(1746KB) ( 217 )  

    本实验室从水产养殖池防污附钢片的微生物黏膜中分离到一株菌DL3,为了明确该菌株的活性及作为有益菌进行应用的可能,通过细菌分离培养、16S rR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其做了初步鉴定,并采用牛津杯法、平板法分别测定了菌株的抑菌活性和群体感应淬灭活性。基于菌株DL3 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与解肽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peptidolytica )NBRC 101021T的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为99.64%;抑菌试验显示,该菌株对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链球菌(Streptococcus)、志贺氏杆菌(Shigella)、河弧菌(V. fluvialis)、东方弧菌(V. orientalis)、哈维氏弧菌(V. harveyi)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在培养72 h时抑菌活性最强;平板法检测结果表明,菌株DL3具有群体感应淬灭活性,对3-oxo-C6-HSL、C10-HSL、C12-HSL、3-oxo-C14-HSL等信号分子具有较强的淬灭效果。本研究成功分离到假交替单胞菌DL3,并明确了其拮抗病原菌的活性,为后续深入开展菌株DL3及其活性产物的抑菌机制研究、探索海洋微生物在动物细菌性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外源褪黑素对金线兰有效成分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何秀丽, 王人民
    2023, 35(1):  58-6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07
    摘要 ( 202 )   HTML ( 19 )   PDF(1373KB) ( 269 )  

    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是一种珍稀的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单子叶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褪黑素(MT)是一类胺类激素,具有调节机体昼夜规律和机体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试验分别采用5 μmol·L-1、500 μmol·L-1、5 mmol·L-1褪黑素根灌处理,研究褪黑素对金线兰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 μmol·L-1的褪黑素根灌技术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总黄酮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7.27%和21.79%,而500 μmol·L-1和5 mmol·L-1褪黑素显著增加了多糖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0.79%和23.88%。3种浓度褪黑素处理下,叶绿素总含量显著高于对照41.56%~55.84%。5 μmol·L-1褪黑素处理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增加了23.72%、180.00%和33.65%。综上,褪黑素通过影响金线兰叶绿素含量、代谢物积累和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强金线兰的抗逆性,进而增强金线兰移栽后的生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Iso-Seq技术的野生马齿苋叶片转录组分析
    叶梅荣, 黄守程, 王晓鹏, 刘爱荣, 崔峰, 康健
    2023, 35(1):  67-7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08
    摘要 ( 184 )   HTML ( 10 )   PDF(3616KB) ( 256 )  

    基于全长转录组测序(isoform sequencing,Iso-Seq)技术对野生马齿苋叶片(对照、干旱和低温胁迫3种处理的叶片)转录组进行测序及其转录组信息分析的结果显示,总共得到641 732条原始片段,质控后得到合格的插入片段26 758 071条,总碱基量为44 Gb,利用CCS软件获得442 760条一致性序列,根据smrtlink软件得到全长的插入片段和全长的去除嵌合体的插入片段分别为391 258条和301 412条,去除冗余得到103 298条转录本,最终得到39 717条unigene,预测出40 952条LncRNA和38 419条CDS序列;并将unigene 与Uniprot、Pfam、GO、KEGG、eggNOG、Pathway和Nr等数据库进行同源比对,其中36 381条unigene被注释,从这些unigene里查找到25 898个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位点。利用差异表达分析软件DESeq2筛选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对照和干旱处理、对照和低温胁迫处理及干旱和低温胁迫处理间分别鉴定出16 194(上调和下调差异基因分别为2 874和13 320)、16 093(上调和下调差异基因分别为6 365和9 728)和25 498(上调和下调差异基因分别为15 163和10 335)个差异表达基因。研究结果可为马齿苋属植物基因研究和SSR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苞凤梨AbF3'5'H基因上游调控因子筛选
    林东璞, 臧要强, 张霄鹏, 周徐子鑫, 马均
    2023, 35(1):  79-8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09
    摘要 ( 154 )   HTML ( 8 )   PDF(5379KB) ( 213 )  

    颜色是观赏植物最重要的性状之一,也是当前观赏园艺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为研究红苞凤梨红蓝色彩的呈现机制,初步分析金边红苞凤梨(Ananas comosus var. bracteatus)不同组织中花青素种类与含量,用AbF3'5'H基因启动子构建诱饵载体,利用酵母单杂交(Y1H)文库筛选其上游调控转录因子;并采用酵母单杂交验证技术,验证筛选出的转录因子与AbF3'5'H启动子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花青素的种类组成和相对比例决定了组织的颜色性状,AbF3'5'H是花青素合成途径种类分支的关键基因,在花青素种类组成与相对比例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AbBTB/POZ、AbHSP81-1和AbGLOX能够与AbF3'5'H的启动子结合而调控其转录,可能在红苞凤梨花青素合成代谢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揭示红苞凤梨花青素合成代谢调控机理,研究红苞凤梨呈色机理,培育叶色新品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转录组测序解析南瓜子叶黄化的分子机理
    熊兴伟, 王艺琴, 田怀志, 张素勤, 耿广东
    2023, 35(1):  90-10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0
    摘要 ( 211 )   HTML ( 64 )   PDF(3257KB) ( 315 )  

    为研究南瓜叶色黄化突变的机制,挖掘黄化相关关键基因,试验以南瓜自然黄化突变体为试材,通过高通量RNA测序(RNA-seq)对苗期子叶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从检测的26 445个表达基因中鉴定出12 68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6 444个上调基因,6 243个下调基因;其中2 321个DEGs是转录因子编码基因。选取14个与光合色素密切相关的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发现它们的基因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经KEGG富集分析,发现卟啉和叶绿素(Chl)生物合成、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电子传递和F型ATP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谷氨酰-tRNA还原酶、镁离子螯合酶、叶绿素a加氧酶基因异常表达,血红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抑制了Chl合成;β-胡萝卜素3-羟基酶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生成;另外,光合作用过程受阻也反馈抑制Chl合成,Chl合成受阻和类胡萝卜素合成受促导致南瓜叶色黄化。研究结果为南瓜黄化突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关键基因功能分析和南瓜育种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品种荷花耐盐碱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刘艺平, 张一琪, 苏少文, 刘红利, 贺丹, 孔德政
    2023, 35(1):  103-11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1
    摘要 ( 1126 )   HTML ( 48 )   PDF(825KB) ( 287 )  

    为研究不同荷花(Nelumbo nucifera)品种在混合盐碱胁迫下的耐受程度,筛选抗性品种,采用盆栽法,以20个荷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100 mmol·L-1(NaCl∶NaHCO3=2∶1)混合盐碱胁迫处理,7 d后测量株高、叶面积、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参数、丙二醛含量、抗氧化物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通过耐盐碱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0种荷花耐盐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荷花品种单项指标的耐盐碱系数变异系数差异较大,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外,其余单项指标的耐盐碱系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单项指标转换为5个综合指标,各综合指标贡献率分别为36.175%、18.709%、13.470%、11.379%、6.610%,累计贡献率达到86.344%。以耐盐碱性综合评价值(D值)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将20个荷花品种分为4类,第一类为强耐盐碱型,共计4个荷花品种,第二类为耐盐碱型,共计5个荷花品种,第三类为不耐盐碱型,共计8个荷花品种,第四类为敏感型,共计3个荷花品种。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荷花的耐盐碱性最优评价模型,D=0.453+0.148X1+0.122X2-0.122X7-0.033X8+0.093X11+0.037X12(R2=0.992),估计精度95.45%以上,并筛选出株高、叶面积、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为荷花耐盐碱性评价指标,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测定这6项指标,确定荷花的耐盐碱性强弱。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珍稀植物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朱晏, 周梦亚, 朱怡诺, 何海叶, 鲍洪华, 张慧娟, 蒋明
    2023, 35(1):  112-12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2
    摘要 ( 188 )   HTML ( 26 )   PDF(4223KB) ( 224 )  

    炭疽病是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subsp. jasminoides)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并威胁该珍稀物种的生存。为明确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以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在确定致病性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法对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叶片中共分离到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仅1个菌株(QZH)能引起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一致。多基因联合分析结果显示,菌株QZH与果生刺盘孢菌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并具有较高的支持率。综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鉴定鉴定结果,确定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后续开展该病害的有效防治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东山茶花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普梅英, 武自强, 张诗文, 李艳杰, 朱幼娇, 吴坤, 陈龙清, 王超
    2023, 35(1):  121-12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3
    摘要 ( 194 )   HTML ( 5 )   PDF(3400KB) ( 252 )  

    华东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花腐病对华东山茶的观赏性影响极其严重,为明确华东山茶花腐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升华东山茶花期品质和观赏价值,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云南省昆明市昆明植物园华东山茶的花腐病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C. japonica ‘Wucai’)的病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其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菌丝,培养7 d长出黑色的分生孢子;将分离菌株回接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健康花瓣上,接种后划破的花瓣病症较为明显,花朵失色变黄褐,严重时花瓣干腐或湿腐,并且产生分生孢子,与田间的症状一致;经过多引物(ITS、LSU、β-tubulin)合并系统发育分析,分离菌株与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ortugallica)聚集在同一分支。综上可知,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病原菌为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 portugallica),这是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 portugallica)侵染华东山茶花朵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首次报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米银胁迫下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TL-F3的氧化应激响应及其吸附能力
    季洋洋, 张鹏, 刘小强, 董贞汝, 张伟, 樊霆
    2023, 35(1):  128-13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4
    摘要 ( 168 )   HTML ( 31 )   PDF(4115KB) ( 227 )  

    为研究纳米银(AgNPs)胁迫下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TL-F3)的氧化应激变化及其对AgNPs的吸附能力,通过序批式试验,探究不同浓度AgNPs对A. flavus TL-F3生长、细胞形态、胞外聚合物(EPS)分泌、抗氧化系统和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AgNPs可抑制A. flavus TL-F3生长,且抑制效果与浓度正相关。AgNPs可致A. flavus TL-F3菌丝发育不完全,表面破损。与不加AgNPs的对照组相比,当AgNPs的质量浓度为80 mg·L-1时,胞外聚合物含量升至237.55 mg·g-1,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均显著(P<0.05)提高,而Na+K+-ATP酶活性显著(P<0.05)降低了50.37%。A. flavus TL-F3对AgNPs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当AgNPs的质量浓度为1、30、50、80 mg·L-1时,A.flavus TL-F3对AgNPs的吸附率可达68.54%以上。综上所述,A. flavus TL-F3可用于含Ag和AgNPs污染水体的修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源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甜瓜幼苗白粉病抗性的影响
    方明雅, 余宏伟, 武雅娴, 韩文炎, 李鑫, 刘海河
    2023, 35(1):  138-14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5
    摘要 ( 174 )   HTML ( 10 )   PDF(1505KB) ( 254 )  

    白粉病是甜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以甜瓜品种甜宝为试验材料,通过外源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处理,探讨EGCG对甜瓜白粉病抗性的影响。通过二氨基联苯胺(DAB)染色和丙二醛(MDA)的测定结果表明,外源喷施EGCG能够减少白粉病侵染所引起的活性氧积累,MDA含量显著下降,甜瓜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甜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分析表明,外源EGCG预处理,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4种主要抗氧化酶活性都显著升高。抗氧化酶活性也受到白粉病入侵的诱导,但外源EGCG预处理进一步促进了抗氧化酶的提高。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进一步分析了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抗氧化酶相关基因CmCATCmAPXCmSODCmPOD也均受到外源EGCG的诱导表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喷施EGCG可以通过调控甜瓜叶片的抗氧化酶系统,降低白粉病侵染所引起的活性氧爆发,从而提高了甜瓜对白粉病的抗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贵州省烟草青枯病害区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分析
    杨胜竹, 李响, 李朝文, 陈海念, 刘丽, 陆引罡, 曹卓洋
    2023, 35(1):  146-15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6
    摘要 ( 161 )   HTML ( 4 )   PDF(3122KB) ( 263 )  

    本文采用多点随机区组设计,以黔东南低山丘陵区(中亚热带季风性暖湿气候)、黔中丘陵盆地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黔西北高原山地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三大气候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贵州省不同气候下健康烟株和患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以及气候对此差异的影响,为从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方向探索青枯病害发生规律并进行病害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健康烟株相比,患病烟株根际土壤的pH值、有效磷和脲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4.66%、25.98%和21.92%;而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且升高趋势在高海拔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下更为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健康处理的受测指标间呈显著相关性的指标更多且相关性更强;因子分析表明,根际土壤pH值、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偏低及CEC、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偏高有可能使烟草更易患青枯病;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可知,由土壤pH值、CEC、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所构建的判别模型判别准确率达100%,可对未知植烟土壤上烟株是否易患青枯病进行预测预报。可见,烟草根际土壤CEC、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偏高和土壤pH偏低可能更易使烟草患青枯病害,调控根际营养平衡对提高土壤抑病能力和构建抑病型土壤具有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芯生物炭对辣椒连作土壤性质和辣椒生长的影响
    王薇薇, 梅燚, 吴永成, 万红建, 陈长军, 郑青松, 郑佳秋
    2023, 35(1):  156-16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7
    摘要 ( 200 )   HTML ( 10 )   PDF(674KB) ( 295 )  

    以辣椒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量(5、10、20、30 t·hm-2)的玉米芯生物炭,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植株生长指标的变化,探讨生物炭施用对连作土壤和辣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生物炭的CK相比,添加适量生物炭显著(P<0.05)提高了辣椒连作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降低了全钾含量。施用生物炭较CK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MBC/MBN和土壤MBC/SOC。当生物炭添加量≥10 t·hm-2时,土壤MBC、MBN含量较CK显著(P<0.05)增加;当生物炭添加量为10~20 t·hm-2时,土壤MBN/TN较CK显著(P<0.05)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MBC、MBN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全磷、有效磷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全钾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当生物炭用量为5~20 t·hm-2时,辣椒植株的单株产量较CK显著(P<0.05)增加,且当施用量为20 t·hm-2时,辣椒植株的单株产量在试验条件下达最大值,但更高量的生物炭并不会进一步促进辣椒的生长。综上,施用适量生物炭可改善辣椒连作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辣椒生长,提高辣椒产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不同植物免疫诱抗剂对枸杞鲜果产量、抗病性和贮藏能力的差异比较
    李永晖, 李捷, 冯丽丹, 何静, 张煦, 刘祥林
    2023, 35(1):  164-17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8
    摘要 ( 212 )   HTML ( 13 )   PDF(1813KB) ( 294 )  

    本文以正常管理6年生的宁杞7号枸杞植株为试材,以叶面喷施杀菌剂和清水为对照,以叶面喷施乙酰水杨酸(ASA)、茉莉酸甲酯(MeJA)、β-氨基丁酸(BABA)和氨基寡糖素(AOS)4种植物免疫诱抗剂为处理,测定枸杞果实产量、失重率、自然发病率、活性氧代谢和苯丙烷代谢等指标的变化,旨在探明采前叶面喷施植物免疫诱抗剂对枸杞果实产量、抗病性和贮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叶面喷施4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对枸杞果实均有一定的诱导抗病效果,其中,1 mg·mL-1 BABA的免疫诱抗效果最佳,与杀菌剂和清水对照相比,诱导21 d可显著(P<0.05)提高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诱导28 d可显著促进总酚和类黄酮等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诱导14、21、28 d均可显著提高果实产量。在生产中,可从枸杞幼果期开始施用1 mg·mL-1的BABA,每7 d施用1次,连续喷施5次,诱导21 d,有助于提高枸杞果实的抗病性、产量和品质,有效增强果实采后的贮藏性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速溶剂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7种磺胺类药物残留
    吉小凤, 王小骊, 吕文涛, 周忠静, 吴钰潇, 杨华
    2023, 35(1):  175-18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19
    摘要 ( 172 )   HTML ( 25 )   PDF(823KB) ( 215 )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ASE)-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 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7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方法,并对方法的线性、灵敏度、回收率及基质效应等进行验证分析,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市场采集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进行分析和确证。试验结果表明,17种磺胺类药物在0.5~100 μg·kg-1范围内呈线性,决定系数均大于0.998,不同添加浓度下的回收率为75.3%~103.6%,相对标准偏差 (RSD) 均小于11.0%, 基质效应为0.4~1.0, 检出限为0.1~3.0 μg·kg-1,定量限为0.3~10 μg·kg-1。该方法具有萃取便捷、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特点,可同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7种磺胺类药物残留进行测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唑虫酰胺在西兰苔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与膳食风险评估
    吴耀, 章钢明, 周成云, 吴燕君, 张丹, 董代幸, 洪文英
    2023, 35(1):  184-19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20
    摘要 ( 138 )   HTML ( 19 )   PDF(849KB) ( 231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露地栽培条件下唑虫酰胺在西兰苔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明确使用该药剂防治害虫可能产生的食用安全风险。结果表明,15%唑虫酰胺悬浮剂按2倍最高推荐剂量(有效成分225 g·hm-2)施药1次,在西兰苔上的消解半衰期为3.35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的残留超标风险与田间用药量、用药次数正相关。经膳食风险评估,以225 g·hm-2的剂量施药1次,药后1 h~17 d风险商值RQ均小于1,施药2~3次则药后1~7 d均存在较大膳食风险;以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药后3 d起膳食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建议生产中采用15%唑虫酰胺悬浮剂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用药,每季最多使用2次,在露地栽培西兰苔上安全间隔期为5 d。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基于CFD-DEM的排肥用波纹管结构优化设计与试验
    张一帆, 何瑞银, 段庆飞, 徐勇
    2023, 35(1):  191-20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21
    摘要 ( 159 )   HTML ( 4 )   PDF(4421KB) ( 208 )  

    为探究波纹管结构参数与输送均匀性的关系,获得最优参数组合以提高气力排肥均匀性。本文基于CFD-DEM耦合仿真技术构建了以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为响应值的二次响应面模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DD法研究了波纹管幅宽、波纹间距和波长之间交互作用对排肥均匀性的影响,并获得了波纹管的最佳参数组合,最后进行台架试验对仿真模型与优化结果进行验证。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随波长、幅宽、波纹间距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波纹管结构参数对排肥均匀性的影响显著性顺序为幅宽>波长>波纹间距。波纹管最优结构参数为波长18.103 mm,波纹间距12.158 mm,幅宽8.863 mm,此时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为7.5%。单因素台架试验中尿素颗粒仿真预测值与台架实际值变化趋势一致,数值基本重合,最优参数组合波纹管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与仿真试验预测值相对误差的均值为5.84%,说明仿真模型精确可靠。复合肥颗粒变化趋势与尿素颗粒基本一致,说明仿真模型具有普适性。本研究可为波纹管的使用与优化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的LinkNet的苹果叶片图像分割算法
    朱世松, 马婉丽, 赵理山, 郑艳梅, 郑先波, 芦碧波
    2023, 35(1):  202-21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22
    摘要 ( 158 )   HTML ( 37 )   PDF(5615KB) ( 279 )  

    使用传统方式对苹果叶片进行图像分割进而测量叶片几何参数,虽精度尚可,但效率较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模型和迁移学习的苹果叶片图像分割算法,完成对叶片的快速、准确分割。所提方法以LinkNet为基本网络结构,进行了4个方面的改进:采用ResNet18作为编码器主干网络,融合迁移学习的思想加速模型拟合;减小编码解码块的数量,降低网络复杂度;改进通道约减方案,减少上采样中的参数量;使用子像素卷积进行上采样,降低计算量。结合焦点损失函数,将改进的LinkNet网络应用于标准苹果叶片数据集上。试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分割精度为97.27%,与原LinkNet相比精度相当;推理时间仅为7.82 ms,相较于原网络缩短39.89%;模型参数量和浮点数计算量大幅减少;且改进网络的推理速度远快于FCN、U-Net、DeepLabV3+等网络。所提算法在快速分割叶片主体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持叶片边缘锯齿等细节特征,能够真正实现高效、精准地分割苹果叶片,为快速测量叶片面积和其他几何参数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YOLOv4模型的群养生猪姿态检测
    李斌, 刘东阳, 时国龙, 慕京生, 徐浩然, 辜丽川, 焦俊
    2023, 35(1):  215-22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23
    摘要 ( 239 )   HTML ( 172 )   PDF(5234KB) ( 276 )  

    为了提升猪舍环境下生猪姿态检测的速度和性能,在YOLOv4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Mini_YOLOv4模型。首先,该模型将YOLOv4的特征提取网络改为轻量级的MobileNetV3网络结构,以降低模型参数量;其次,在检测网络的CBL_block1、CBL_block2模块中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代替传统卷积,避免了复杂模型导致的内存不足和高延迟问题;最后,将原YOLOv4网络每个尺度的最后一层3×3卷积改为Inception网络结构,以提高模型在生猪姿态检测上的准确率。应用上述模型,对生猪的站立、坐立、腹卧、趴卧和侧卧5类姿态进行识别。结果显示, Mini_YOLOv4模型较YOLOv4模型在检测精度上提升了4.01百分点,在检测速度上提升近1倍,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同时提升了实时性,可为生猪行为识别提供技术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变化的粮食与生态效应研究
    罗海平, 潘柳欣, 胡学英, 刘祖光
    2023, 35(1):  226-23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24
    摘要 ( 165 )   HTML ( 80 )   PDF(1541KB) ( 255 )  

    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模型、动态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等方法,测度2000—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变化下的粮食产量变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进而探清制约粮食增产和生态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并形成针对性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整体呈现“北增南减”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减大于增”的数量变化特征。2000—2018年间,耕地净转出205.98万hm2,建设用地是耕地转出的主要地类。根据耕地利用变化的产出效应,划分4种类型——生态增值-粮食增产型(Ⅰ型)、生态减值-粮食减产型(Ⅱ型)、生态增值-粮食减产型(Ⅲ型)和生态减值-粮食增产型(Ⅳ型),在省级层面上,我国粮食主产区Ⅰ~Ⅳ型面积的占比依次为18.30%、13.36%、33.19%和35.05%,共计造成4.171×1010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和9.253×106 t的粮食减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未利用地补充耕地分别是最有损、最有益粮食与生态安全的耕地利用变化类型。建议要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强对未利用地的生态改良,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草原经济等复合型经济农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浙江“26县”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李宝值, 卓妮, 黄河啸, 朱奇彪
    2023, 35(1):  238-24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25
    摘要 ( 193 )   HTML ( 1207959553 )   PDF(1329KB) ( 323 )  

    为探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新动能与新路径,本文关注并分析了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浙江“26县”政策,介绍了“26县”政策出台的现实背景,总结了“26县”政策的主要内容,阐述了“26县”政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并利用2013—2019年浙江省83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26县”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26县”政策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26县”政策显著缩小了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城乡差距,但在缩小工资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城乡差距上的作用不显著。上述发现既可为迈向共同富裕的绿色发展之路提供现实依据,也可为激发乡村生态要素优势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