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目录
    2023, 35(2):  0-0. 
    摘要 ( 116 )   PDF(3808KB) ( 3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陆地棉NCS1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成员鉴定及分析
    季美君, 曹孜怡, 王翌婷, 陆静茹, 汪保华
    2023, 35(2):  249-25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01
    摘要 ( 281 )   HTML ( 156 )   PDF(3734KB) ( 540 )  

    核碱基阳离子转运蛋白-1(NCS1)家族是一个次级活性转运蛋白家族,由细菌、古菌、真菌和植物等2 500多个序列成员组成。在其他研究中发现,该蛋白与溶质特异性转运相关,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揭示核碱基阳离子转运蛋白在棉花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鉴定陆地棉NCS1基因家族成员;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因进行定位、结构分析、进化发育分析,并开展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鉴定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一共鉴定出4个陆地棉NCS1基因,染色体定位发现,这些基因分布在A09和D09两条染色体上,motif 结果显示所有NCS1蛋白质中都有NCS1结构域的存在,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和长度在亚组表现一致。棉花、拟南芥、水稻、玉米等物种的系统发育分析比较表明,该基因家族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启动子序列分析则表明,该基因家族中存在有大量与脱落酸、赤霉素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取开花后17和21 d的棉花纤维开展qRT-PCR验证实验,结果表明,NCS1基因家族成员在纤维发育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是首次在陆地棉中对NCS1家族进行全基因组的鉴定分析,为进一步探索核碱基阳离子转运蛋白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米C型胞质不育系S37-2败育的生物学与生理生化机制分析
    郑冉, 吕丹, 武清贵, 邸晓红, 朱通通, 邱冠杰, 罗红兵
    2023, 35(2):  259-26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02
    摘要 ( 312 )   HTML ( 31 )   PDF(1287KB) ( 526 )  

    为揭示玉米雄性不育系的生理生化特征,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37-2、保持系B37-2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表型性状进行调查,测定不同发育期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S37-2花药形状瘦小萎缩,饱满度差,花药的长度、横截面直径均显著(P<0.05)低于B37-2。S37-2在抽雄期与散粉期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P<0.05)高于B37-2,在各个时期叶片中的CAT活性和SOD活性均显著(P<0.05)低于B37-2。综上推测,S37-2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运输受阻,SOD和CAT活性低,是导致S37-2不育的重要原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基于LC-MS/MS技术研究稻草替代部分玉米青贮对奶牛血浆代谢产物的影响
    李娅楠, 冶文兴, 朱相德, 陈林, 徐晓锋, 张力莉
    2023, 35(2):  266-27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03
    摘要 ( 367 )   HTML ( 18 )   PDF(1892KB) ( 505 )  

    为探讨稻草替代部分玉米青贮后对奶牛的血浆代谢物的影响,本文利用LC-MS/MS物质分离鉴定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稻草替代部分玉米青贮前后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草替代部分玉米青贮后,两组奶牛血浆中共检测到41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血浆中肾上腺素、β-羟丁酸、烟酰胺、胆酸等22个代谢物上调,谷胱甘肽、皮质醇、皮质酮等19个代谢物下调。由此可见:稻草替代部分玉米青贮后,奶牛脂肪动员增强,抗应激能力下降。研究结果为稻草替代玉米青贮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为稻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饲粮添加复合益生菌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肠道抗氧化能力和肠道氨氮含量的影响
    陈欣, 慈文佳, 李浙烽, 蔡平梨, 朱建津
    2023, 35(2):  275-28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04
    摘要 ( 244 )   HTML ( 19 )   PDF(2275KB) ( 413 )  

    为研究饲粮添加嗜酸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制剂对产蛋后期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2 160只50周龄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NC组)以及添加250 mg·kg-1(LD组)或500 mg·kg-1(HD组)嗜酸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的日粮。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LD和HD组蛋鸡产蛋率在49 d时分别提高了2.62%和2.20%,HD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降低(P<0.05)。与NC组相比,LD组的回肠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盲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P<0.05);HD组中盲肠和回肠的T-AOC、GSH-Px活性,CAT活性以及盲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LD组盲肠内容物中乙酸、正戊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HD组中乙酸、丙酸和正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HD组盲肠内容物中氨氮、尿素含量和尿酸酶相对活性显著降低(P<0.05),尿酸水平升高(P<0.05)。盲肠微生物和氨代谢物相关性分析表明,拟杆菌、梭菌、瘤胃球菌等微生物与氨代谢产物呈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饲粮添加嗜酸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制剂可以提高肠道抗氧化能力,增加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水平,减少肠道内容物中氨氮含量,从而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的生产性能。本研究有助于阐明益生菌复合制剂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为提高蛋鸡生产性能提供潜在的干预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mtDNA Cyt b序列变异探究柴达木黄牛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
    杨秋蕾, 魏旭东, 马志杰, 陈生梅, 晁生玉, 乌兰巴特尔
    2023, 35(2):  285-292.  DOI: 3969/j.issn.1004-1524.2023.02.05
    摘要 ( 187 )   HTML ( 0 )   PDF(816KB) ( 339 )  

    为探究柴达木黄牛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本研究随机选取柴达木黄牛5个主产区268个个体,通过PCR方法和直接测序技术得到其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分化及母系起源,进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其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分化程度及母系遗传背景。结果表明:柴达木黄牛Cyt b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 140 bp,比对分析共检测到29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其中单一多态位点4个,简约信息位点25个;依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12种单倍型,其中优势单倍型为H2,品种单倍型多样度为0.588 2±0.030 0,核苷酸多样度为0.004 0±0.002 2,表明柴达木黄牛具有较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柴达木黄牛品种内5个群体间分化指数Fst值在-0.010 4~0.161 8,提示品种内群体间分化程度存在差异,其中格尔木群体与乌兰群体间分化程度最大(Fst=0.161 8),大柴旦群体和茫崖群体间的分化程度最小(Fst=-0.010 4)。基于UPGMA法的品种内群体间聚类关系表明,柴达木黄牛品种内5个群体可聚为2类,其中格尔木群体与都兰群体最先聚在一起,大柴旦群体与茫崖群体也最先聚为一起,随后它们再聚为1类,而乌兰群体单独为另一类,2类最后聚为一大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柴达木黄牛由普通牛和瘤牛2个母系遗传支系组成,表明柴达木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2个母系起源且以普通牛起源为主。此外,研究发现,茫崖、乌兰、都兰各群体均有1个个体为牦牛mtDNA Cyt b单倍型序列类型,占总头数的1.12%,提示柴达木黄牛品种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牦牛基因渗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浙江省3个马口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刘士力, 练青平, 贾永义, 迟美丽, 李飞, 姜建湖, 刘一诺, 郑建波, 程顺, 顾志敏
    2023, 35(2):  293-30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06
    摘要 ( 367 )   HTML ( 15 )   PDF(810KB) ( 643 )  

    为进一步了解浙江省马口鱼的种质资源现状和人工繁殖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对瓯江(OJ)和钱塘江(QT)的野生群体以及八里店(BL)养殖群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定,获得了编码Cyt b基因的1 140 bp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的236个个体的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共检测出288个变异位点,界定了136种单倍型,其中瓯江、钱塘江和八里店群体单倍型数目分别为1、10和6。钱塘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16和0.016 16,八里店群体分别为0.607和0.012 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55.06%),少数来自群体内(44.94%),群体间遗传分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八里店群体亲本源于钱塘江,但经过数代人工繁殖后其遗传多样性有所降低。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钱塘江群体可以分为3支,1支与长江水系湖南采集的单倍型聚为一支,63.64%的钱塘江个体属于这一支;1支与珠江水系广西采集的单倍型聚为一支,9.38%的个体属于这一支,剩下的样本和浙江瓯江采集的样本聚为一支。这说明钱塘江群体的祖先来源有一定的复杂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马口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PMA-qPCR方法检测兽用消毒剂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灭活效率
    杨悦, 邵靓, 张鹏飞, 陈弟诗, 陈婉婷, 王印, 罗燕, 杨泽晓, 姚学萍, 任梅渗
    2023, 35(2):  301-30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07
    摘要 ( 205 )   HTML ( 20 )   PDF(879KB) ( 487 )  

    为评估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水平,拟建立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性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检测兽用消毒剂对病毒的灭活效果。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处理ASFV,通过PMA-qPCR评估消毒剂对ASFV的灭活效果和筛选消毒剂的最佳处理方式。PMA-qPCR结果显示,ASFV对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对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溶液敏感性最高,该消毒剂按0.5%稀释,20 min内即可有效灭活ASFV。研究结果对生物安全的消毒环节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甜瓜果实发育相关SWEET糖转运蛋白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初步分析
    李苹芳, 姚协丰, 徐锦华, 朱凌丽, 羊杏平
    2023, 35(2):  308-318.  DOI: 3969/j.issn.1004-1524.2023.02.08
    摘要 ( 272 )   HTML ( 13 )   PDF(3746KB) ( 379 )  

    甜瓜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夏令水果之一。甜瓜果实内所含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品质和产量。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糖转运蛋白具有运输葡萄糖和其他寡糖的功能,最近研究表明,SWEET糖转运蛋白在果实发育中可能起调控作用。本研究从甜瓜基因组中鉴定获得18个SWEETs糖转运蛋白基因,进一步通过RT-PCR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方法,筛选到3个SWEETs基因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内或某个发育时期表达量较高。亚细胞定位显示,两个SWEETs基因(CmSWEET3,CmSWEET7a)定位在细胞膜上。进一步通过酵母表达发现,甜瓜CmSWEET7a在体外具有转运葡萄糖和果糖的功能。本研究为揭示SWEET糖转运蛋白在甜瓜果实发育过程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转录组序列的芜菁SSR标记开发及应用
    李晓娟, 赵文菊, 赵孟良, 邵登魁, 马一栋, 任延靖
    2023, 35(2):  319-32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09
    摘要 ( 346 )   HTML ( 11 )   PDF(2585KB) ( 642 )  

    为了研究芜菁(Brassica rapa L.)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水平,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挖掘芜菁的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了253 720条unigene,其中13 247条unigene序列中含有2个或2个以上SSR位点,SSR的发生频率为25.05%,平均每3.15 kb出现1个SSR,分布频率为31.42%。30对引物最终均获得了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结果,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有126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2条,平均多态率100%。根据电泳检测扩增结果,最终得到24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芜菁SSR引物,24对SSR引物在50份芜菁材料中共扩增获得了10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4.21个,分析显示,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81 7个,有效等位变异率为35.19%,这些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引物能较好地表现50份芜菁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对于更多芜菁品种的DNA指纹图谱构建和杂交种鉴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小白菜生长及氮磷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何宇, 吕卫光, 李双喜, 郑宪清, 张翰林, 张娟琴, 张海韵, 白娜玲, 刘善良
    2023, 35(2):  329-33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0
    摘要 ( 230 )   HTML ( 11 )   PDF(944KB) ( 562 )  

    对比研究γ-聚谷氨酸(纯品)和发酵液作为微生物肥料,对蔬菜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化肥减施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以小白菜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筛选的γ-聚谷氨酸高产菌A-5及其发酵产物,开展盆栽试验。测定了γ-聚谷氨酸和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小白菜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计算肥料表观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Bacillus subtilis sp. A-5所生产的γ-聚谷氨酸和γ-聚谷氨酸发酵液均具有较好的促生增效效果;与减30%氮肥处理相比,γ-聚谷氨酸和γ-聚谷氨酸发酵液处理分别使小白菜产量增加20.19%和37.63%,后者促生效果更佳。在含有大量活性生产菌株的γ-聚谷氨酸发酵液处理下,N/P当季肥料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γ-聚谷氨酸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Bacillus subtilis sp. A-5所产γ-聚谷氨酸发酵液对促进小白菜生长和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为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葫芦科作物叶片硅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
    孙楠, 闫国超, 何勇, 朱祝军
    2023, 35(2):  338-34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1
    摘要 ( 346 )   HTML ( 46 )   PDF(869KB) ( 539 )  

    为优化葫芦科作物硅含量的测定方法,给园艺植物硅肥应用与硅营养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以‘津优1号’黄瓜、‘蜜本’南瓜和‘早佳8424’西瓜3种葫芦科作物为研究材料,分析硅提取与含量测定过程中不同的研磨温度、研磨时间、浸提时间、硅钼黄显色反应水浴时间、硅钼蓝还原反应时间、显色液吸光度测定波长等对作物叶片硅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样品硅提取过程中,研磨仪低温(液氮,-196 ℃)研磨硅含量测定值高于室温研磨。在样品研磨时间与浸提时间方面,正交试验与全因子试验结果均显示,50 Hz低温研磨30 s、浸提10 min组合测定效果最佳。在硅显色测定方面,硅钼黄显色反应水浴3 min后测定值趋于稳定,硅钼蓝还原反应2 min后测定结果趋于稳定,硅钼蓝显色反应液在波长810 nm附近出现最大吸收峰。针对葫芦科作物叶片硅含量的最优测定流程为植物样品采用研磨仪50 Hz液氮研磨30 s,常温浸提10 min,50 ℃水浴3 min进行硅钼黄显色反应,硅钼蓝还原反应2 min,810 nm处测定吸光度,该方法回收率为93%~108%。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贮藏温度对广西旱藕采后重要品质的影响
    黄秋伟, 毛立彦, 檀小辉, 王丽萍, 刘功德, 彭继飞, 龙凌云
    2023, 35(2):  346-35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2
    摘要 ( 291 )   HTML ( 14 )   PDF(1230KB) ( 534 )  

    贮藏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旱藕块茎品质的变化。为探究不同贮藏温度下旱藕块茎重要品质的变化规律,以广西天峨旱藕为试验材料,分析旱藕块茎在3个温度处理(低温6 ℃、常温25 ℃和高温35 ℃)下的营养品质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贮藏0~9 d,3个温度处理的旱藕块茎含水量均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均显著上升;贮藏9~15 d,低温和常温处理的旱藕含水量上升,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显著下降;贮藏15 d内,低温处理的旱藕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随贮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常温和高温处理样品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无规律性变化;贮藏0~3 d,3个温度处理的旱藕总黄酮含量显著上升,淀粉含量显著下降,此后随贮藏时间延长低温处理样品的总黄酮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但淀粉含量变化无规律性;贮藏0~12 d,低温处理的旱藕块茎淀粉得率显著上升,此后缓慢下降,但得率值仍高于未处理前样品。结合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低温处理后的旱藕块茎更适合用于淀粉提取。研究结果可为广西旱藕贮藏、淀粉提取制备标准制定和企业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度和赤霉素对春兰开花的调控
    刘晓芬, 凌晓祺, 向理理, 余璐, 沈宏, 李方
    2023, 35(2):  355-36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3
    摘要 ( 1244 )   HTML ( 31 )   PDF(5523KB) ( 601 )  

    为促成春兰在春节期间开花,以春兰盆花为材料,对其进行温度和外源赤霉素(GA3)处理,分析处理对春兰开花率、形态指标与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兰植株只有在接受适宜时长的低温春化后才能提前开花,低于5 ℃的有效低温时数以105~350 h为宜,过短过长均不利于其成花。促进花期提前、提高观赏性的最佳温度处理组合是对春兰先进行30 d自然低温处理,再置于17~20 ℃的玻璃温室培养30 d,春节前15 d开花率可达到78.57%,花葶高度达到12.64 cm。赤霉素促开花效果总体不如温度处理,促进春兰开花最佳赤霉素质量浓度为60~90 mg·L-1,对低温处理的春兰喷施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可以放大低温处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开花率。此外,生理指标测定发现,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开花率有一定联系,随着开花率的升高,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筛选出的经济便捷的促成栽培方案对丰富春节年宵花市场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也为春兰花期调控研究和春兰的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4个主要茶树群体种资源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丁一, 郑旭霞, 黄海涛, 毛宇骁, 赵芸
    2023, 35(2):  364-37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4
    摘要 ( 245 )   HTML ( 11 )   PDF(1043KB) ( 625 )  

    以分别取自当地茶园的天台、龙山、木禾及鸠坑群体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及相关性分析对共330份材料的16项表型性状进行对比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除雌雄蕊相对高度在4个群体中均无显著性差异(雌高雄低)外,其余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性状参数变异系数在4.46%~44.90%,平均为25.28%,其中叶片着生状态平均变异系数最大,达41.43%;以茶花为研究对象,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群体为天台群体,且其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标记下展现出较高的分子多态性;以叶为研究对象,鸠坑群体是更为理想的材料;花叶兼用则木禾群体是较优的材料,其拥有遗传多样性高的表型性状最多。此外,不同地理条件对龙山群体影响较大。总的来说,4个茶树群体表型多样性丰富且各具特异性,均具有较高的定向育种潜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尖孢镰刀菌黏团专化型β-葡萄糖苷酶Foglu1的功能
    王腾, 王碧香, 李诗瑶, 尉婧, 李二峰
    2023, 35(2):  373-38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5
    摘要 ( 191 )   HTML ( 13 )   PDF(3299KB) ( 436 )  

    甘蓝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黏团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onglutinans, FOC)引起的。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是纤维素降解过程中的限速酶。本研究中,为明确FOC中一种β-葡萄糖苷酶在其生长发育和致病中的生物学功能,通过split-marker同源重组技术对该病原菌中一种β-葡萄糖苷酶基因(Foglu1)进行敲除与回补,分析野生型菌株与ΔFoglu1敲除突变体菌株、ΔFoglu1-C回补菌株间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在细胞膜胁迫试验(0.05% SDS)中,ΔFoglu1突变体生长5 d后的菌落直径与野生型相比降低19.6%,推测Foglu1基因对病原菌细胞膜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氧胁迫试验(0.1% H2O2)中菌落直径比野生型减小14%,表明ΔFoglu1突变体比野生型对氧胁迫更加敏感;ΔFoglu1突变体产孢量较野生型降低约22.3%,说明Foglu1基因影响FOC的产孢能力;在接种寄主甘蓝时,发现接种ΔFoglu1菌株的甘蓝植株初期发病缓慢,接种后第8天的病情指数比接种野生菌株的低39.5%,接种后第11、15和18天,野生菌株和ΔFoglu1突变体致病力无显著差异,说明Foglu1基因影响病原菌与寄主间的早期互作,延缓发病但对其致病力无影响。上述结果显示,β-葡萄糖苷酶在FOC细胞膜完整性、氧化胁迫、产孢和致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叶万年青功能成分提取条件优化与活性探究
    马波, 陶震, 周瑞, 王雪, 吕茜茜, 孙士红, 王寒, 高金秋, 张楚涵, 陈凤清
    2023, 35(2):  383-39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6
    摘要 ( 324 )   HTML ( 9 )   PDF(1061KB) ( 616 )  

    为优化花叶万年青中多糖与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多糖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及生物碱的杀虫和抑菌活性,以花叶万年青叶为材料,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多糖与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杀虫试验以虫体浸渍法,探究花叶万年青生物碱提取物对棉铃虫、小菜夜蛾、大麦虫的触杀效果;用滤纸片法探究花叶万年青生物碱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痢疾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通过测定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和对Fe3+的还原能力,研究花叶万年青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花叶万年青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 30(g·mL-1),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1 h,提取温度90 ℃。花叶万年青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当多糖质量浓度为5.0 mg·mL-1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1.78%、48.60%、40.86%,Fe3+还原力达到0.338 6,且随多糖质量浓度的不断增加,抗氧化活性也逐渐增强,但均低于维生素C。花叶万年青叶片生物碱的提取中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为超声温度>超声时间>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最佳工艺为超声温度66 ℃,超声时间80 min,料液比1∶30(g·mL-1),乙醇体积分数90%。杀虫试验结果表明,花叶万年青生物碱提取物对3种虫的触杀效果有显著差异,处理36 h后棉铃虫、小菜夜蛾、大麦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2.22%、96.67%、96.67%。抑菌试验结果表明:12.5 mg·mL-1生物碱提取物对不同菌种的抑制效果有所不同,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活性最强,抑菌环直径可达10.95、10.65 mm;其次是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痢疾志贺氏菌,抑菌环直径分别为8.00、8.20、8.85、8.25 mm;而伤寒沙门氏菌表现出不敏感或敏感度不明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阮泽斌, 王兰鸽, 蓝王凯宁, 徐彦, 陈俊辉, 柳丹
    2023, 35(2):  394-40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7
    摘要 ( 323 )   HTML ( 24 )   PDF(972KB) ( 674 )  

    通过分析不同减氮水平下添加生物炭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稻田土壤肥力培育和氮肥减施增效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置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和配施生物炭共计7个处理下土壤养分、酶活性和水稻不同部位氮素含量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处理(N100)相比,化肥减量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P<0.05)提升37.5%~49.2%。添加生物炭处理的土壤pH值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显著(P<0.05)提升0.23~0.31个pH单位和16.1%~29.2%。与N100相比,适量减氮和添加生物炭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酶活性;减氮20%的处理(N80)较N100显著(P<0.05)提升水稻茎和穗的氮含量,增幅分别为24.2%和11.1%。减氮20%并配施生物炭的处理(BN80)较N80显著(P<0.05)提升水稻根、茎、叶、穗的含氮量,同时BN80、N80和BN60(减氮40%并配施生物炭的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较N100分别显著(P<0.05)提升25.5、16.3和19.4百分点。氮肥表观利用率与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苷酶、N-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P<0.05)正相关。BN80能够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水稻氮素吸收,可作为氮肥减量增效的一种有效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磷酸铵在紫色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
    袁太艳, 严正娟, 黄成东, 张志业, 王辛龙
    2023, 35(2):  403-41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8
    摘要 ( 281 )   HTML ( 9 )   PDF(1664KB) ( 596 )  

    以两种聚磷酸铵(APP1,低聚合度;APP2,高聚合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吸附-解吸试验,运用等温方程模型,并结合不同聚合度的磷素形态分析,探讨水溶性聚磷酸铵(APP)在典型酸性和石灰性紫色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与磷酸一铵(MAP)的差异,为其在紫色土壤中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磷添加量(1~300 mg·L-1)的增加,酸性紫色土壤对APP的吸附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石灰性紫色土壤对APP的吸附则始终呈上升趋势。当磷添加量为1~100 mg·L-1,酸性紫色土壤对APP1和APP2的吸附分别更符合Langmuir方程(R2=0.961)和Freundlich方程(R2=0.947),石灰性紫色土壤对两种APP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R2分别为0.995和0.950)。两种紫色土壤对APP的吸附均以聚磷酸盐为主,且APP1和APP2中焦磷酸盐对磷吸附的贡献率分别超过76%和36%。在较高磷添加量下,APP中正磷酸盐在酸性紫色土壤中出现负吸附。同时,在两种紫色土壤中,APP中正磷酸盐的解吸率均高于聚磷酸盐,在酸性紫色土壤中正磷酸盐的解吸率在较高磷吸附条件下甚至超过100%。与MAP相比,在较低磷添加量下,两种紫色土壤对APP的吸附量更大。APP增加了吸附平衡液中Fe、Al和溶解有机碳的含量,但会降低Ca的含量。综上,含多种形态磷的APP施入土壤后,并不是降低了其本身被土壤的吸附固定,而是通过促进土壤中原有正磷酸盐的释放,进而保持正磷酸盐的有效供应。此外,APP自身磷素形态的分布特点也决定了其施入土壤后的有效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镉汞复合污染稻田安全生产和稻米铁锌含量的影响
    伍少福, 倪元君, 詹丽钏, 彭璐, 吴英杰
    2023, 35(2):  417-42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19
    摘要 ( 337 )   HTML ( 34 )   PDF(861KB) ( 580 )  

    以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某地的酸性镉汞复合污染稻田为对象,以不施用土壤调理剂作为对照(CK),通过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3种土壤调理剂对水稻安全生产和稻米铁、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所施用的3种土壤调理剂均能显著(P<0.05)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Hg的含量,并将糙米中的Cd、Hg含量降至国家标准限量范围以下,满足水稻安全生产的要求。其中,自主研发的2号土壤调理剂还可显著提高糙米中的Fe、Zn含量,既可保障镉汞复合污染农田的水稻安全生产,又能增强稻米品质,是试验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科学
    OSA改性多孔淀粉负载并改善柚皮苷生物利用度
    王璐, 丁喆, 陆胜民, 姜昊, 郑美瑜, 杨颖
    2023, 35(2):  425-43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20
    摘要 ( 239 )   HTML ( 13 )   PDF(1440KB) ( 440 )  

    为通过优化实验提升柚皮苷(NA)OSA改性多孔淀粉(OSAPS)中的负载率,并进而以复合物的形式提升NA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了OSAPS-NA复合物,并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物进行代谢动力学研究。通过隔室模型和统计矩模型的拟合对NA原材料和OSAPS-NA复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丙酮为溶剂时,溶剂共沉淀结合超声法能够明显提升NA在OSAPS中的负载率,并且当正己烷的体积占比为0.6、超声强度为200 W、超声时间为20 min时,OSAPS对NA的负载率最高。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制备的OSAPS-NA复合物中NA的药-时曲线下面积是NA原材料的9.80倍,达峰时间由60 min缩短至15 min。该研究成功优化了OSAPS-NA复合物,使其对NA的负载率达到了(71.49±2.26)%,并且通过OSAPS的负载使NA的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提升到原来的9.80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系统工程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一季稻发育期预测模型
    樊闯, 赵子皓, 张雪松, 杨沈斌
    2023, 35(2):  434-44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21
    摘要 ( 445 )   HTML ( 10 )   PDF(1306KB) ( 650 )  

    为探究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开展作物发育期预测的适用性,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多年常规气象观测和农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开展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只考虑温度的有效积温模型,各物候期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在0.75以上,但模拟的绝对误差较大,移栽、拔节、成熟期模拟的平均绝对误差(MAE)超过5 d。进一步以有效积温模型为基础,分别引入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构建温度(T)模型、温度-降水(T-P)模型、温度-相对湿度(T-RH)模型和温度-日照时数(T-S)模型,经过BP神经网络训练后,4种模型在农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模拟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并以T-RH模型最优。对中间层节点数和训练次数2项参数进行优化后的T-RH模型,对各发育阶段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0.3~1.2 d,MAE小于1 d,r值均超过0.96,且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YOLOv5的小麦种子发芽检测方法研究
    白卫卫, 赵雪妮, 罗斌, 赵薇, 黄硕, 张晗
    2023, 35(2):  445-45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22
    摘要 ( 327 )   HTML ( 80 )   PDF(5934KB) ( 724 )  

    种子发芽试验是检验作物品质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种子发芽检测效率,实现种子发芽检测自动化,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机器视觉技术结合深度学习方法,构建基于YOLOv5的种子发芽判别的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小麦7 d发芽试验图像组合分析,设计一套基于YOLOv5的种子发芽检测改进判别方法(DB-YOLOv5),实现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的快速检测,并开展检测试验。结果表明,YOLOv5模型对小麦种子发芽判别精确率为92.5%,DB-YOLOv5模型对小麦种子发芽判别精确率为98.5%,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与人工检测误差为0.5%、2.39、0.1 d。上述结果表明,DB-YOLOv5模型可实现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的快速检测,为农作物种子发芽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土地确权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双重差分研究
    王萍萍
    2023, 35(2):  455-46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23
    摘要 ( 236 )   HTML ( 26 )   PDF(1422KB) ( 481 )  

    土地产权的明晰界定对于农业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一轮渐进式的土地确权改革为探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生自然实验。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和2015年两轮追踪面板数据,利用村庄间的土地确权进度差异构造多时点双重差分(Staggered DID)模型,检验土地确权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土地确权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农业生产率,在修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处理内生性问题、替换生产率测度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显著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确权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土地规模、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率水平的农户之间存在异质性,对于土地规模较大、东部地区,以及农业生产率较高的农户,由确权导致的生产率增长效应显著更大。机制检验表明,土地确权的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是通过促进农户间土地流转和增加农业生产性投资实现的,而通过提高信贷可获得性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机制尚未发挥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发展阶段乡村发展的时空逻辑与突破方向
    王博, 陈秋霖, 万晶晶
    2023, 35(2):  468-47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24
    摘要 ( 240 )   HTML ( 21 )   PDF(1232KB) ( 455 )  

    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农业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廓清我国乡村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逻辑关系。在时间逻辑上,要准确掌握我国乡村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城乡二元社会后期的基本事实,要客观认知我国乡村未来长远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高级阶段的城乡一体化社会的基本走向判断。在空间逻辑上,要重视我国乡村在现阶段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政治5方面功能的协调发挥,提高新发展阶段相关农业农村政策实施的社会效应。在新发展阶段,应以乡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逻辑为依据,统一乡村发展在理论思想、路径选择和政策实施方面存在的分歧争论,找准新发展阶段乡村建设的关键突破方向,推动乡村发展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对新农合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全国2 152个农户的微观数据
    吴中安, 徐瑜潞, 陈凡
    2023, 35(2):  477-48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2.25
    摘要 ( 218 )   HTML ( 672 )   PDF(2076KB) ( 439 )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衡量指标,农民对新农合满意度评价影响到农民对于乡村振兴建设的满意度。本文关注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对新农合满意度影响因素,利用全国2 152个农户入户调查数据,采用Eveiw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农民对新农合满意度高于不满意度比例,55%对新农合表示满意,37%则对新农合持有一般态度;年龄、文化程度、农民纯收入对新农合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说明提升文化程度以及改善人民收入,有利于提升新农合满意度;通过网络获取医疗信息便利度对新农合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强化了农民信息获取、便利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从而带动了人们对农村新农合的满意度;比照东北区域村庄,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村庄居民对新农合满意度要低一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