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2024年第36卷第7期目次
    2024, 36(7):  0-0. 
    摘要 ( 72 )   PDF(7898KB) ( 2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科学
    高光效甘薯品种浙薯86的选育、产量与品质特征
    沈升法, 项超, 孟羽莎, 李兵, 吴列洪
    2024, 36(7):  1469-148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059
    摘要 ( 173 )   HTML ( 17 )   PDF(2781KB) ( 381 )  

    塑造理想株型是实现作物产量突破和高光效育种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采用半直立、优质双亲——淀粉型品种浙薯20和食用型地方品种岳冬进行杂交选育,以理想株型、高产、优质为主要选择目标,育成高光效品种浙薯86。该品种具有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短蔓,基部分枝数多,由较多的直立次生分枝构成半直立株型,垄上株高优势明显,形成较高的冠层空间,叶面积指数高,七裂中等深缺刻叶形,叶片较小而厚,上部叶茎叶夹角小,叶势上冲明显,单株结薯数较多,光合效率和经济系数高,表现出优良的早熟性和丰产性。在浙江省和长江中下游甘薯品种区试中,浙薯86每年的鲜薯产量均居所有参试品种之首,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均比对照徐薯22增产30%左右。浙薯86的块根β-淀粉酶活性高,蒸熟后麦芽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高,食味优,淀粉率较高,且淀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高,糊化温度低,适合用于鲜食、薯脯和淀粉加工。浙薯86适应性广,抗蔓割病,中抗黑斑病、根腐病、Ⅱ型薯瘟病,感茎线虫病、Ⅰ型薯瘟病和基腐病。综上,浙薯86是一个优质、高产、多用途的高光效甘薯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不宜在浙东南基腐病重疫区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百八十七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穗部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李清超, 杨珊, 张登峰, 刘建新, 孙开利, 吴迅
    2024, 36(7):  1481-149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060
    摘要 ( 141 )   HTML ( 9 )   PDF(2079KB) ( 302 )  

    为研究玉米种质资源穗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筛选鉴定优质玉米资源。以贵州、陕西、甘肃、湖北4个省份收集的487份玉米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玉米10个穗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穗部性状变异系数为6.1%~71.0%,表型多样性指数为0.319~2.038。相关分析表明,10个穗部性状间存在广泛的相关性;系统聚类分析将487份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有187份种质资源,类群Ⅱ有208份种质资源,类群Ⅲ有48份种质资源,类群Ⅳ有44份种质资源,贵州和陕西的玉米种质资源代表性更强。最终筛选到15份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异的玉米种质资源,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种质材料创新和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和基础材料。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皖中不同类型再生稻品种产量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潘志军, 吴小文, 吴晨阳, 程驭, 陈龙, 张晓红, 张进山, 周兵, 江波, 张文静, 车钊, 宋贺
    2024, 36(7):  1492-150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554
    摘要 ( 171 )   HTML ( 12 )   PDF(951KB) ( 429 )  

    为探究皖中地区不同类型再生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为再生稻品种选择和周年稻作模式搭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早熟籼型常规稻、早熟籼型杂交稻、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4个类型的8个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监测不同类型再生稻的产量和全生育期气象要素情况。结果显示,中熟籼型杂交稻品种作再生稻时产量[(12.47±0.24)t·hm-2]、光能生产效率[(0.40±0.01)g·MJ-1]和有效积温(≥10 ℃)生产效率[(4.35±0.10)kg·hm-2·℃-1·d-1]最高,可通过较高的日产量和适度较长的生育期促进高产形成。早熟籼型常规稻和早熟籼型杂交稻较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的再生季成熟期提前24~47 d,可用于后茬作物的温光资源更充裕。综上,选择中熟籼型杂交稻品种做再生稻时,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最高;选择早熟籼型常规稻和早熟籼型杂交稻作再生稻时,可搭配的轮作模式最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科学
    杜撒×大长撒VRTN基因多态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联研究
    马黎, 兰艺, 谢冰心, 周春露, 罗舒元, 许文坤, 董新星, 严达伟
    2024, 36(7):  1502-151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760
    摘要 ( 136 )   HTML ( 4 )   PDF(1271KB) ( 305 )  

    为研究杜撒×大长撒VRTN基因多态及其对育肥、胴体、肉质的影响。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杜撒×大长撒、杜洛克、长白、大白VRTN基因启动子区和4个外显子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计算VRTN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测定杜撒×大长撒猪群的育肥、胴体和肌肉品质,采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VRTN基因与育肥、胴体、肉质的关联。结果显示:在4个猪群中共检测到VRTN g.97615896_97615897ins291和VRTN g.97622607G>A 2个突变位点具有多态性,其中,g.97615896_97615897ins291在4个猪群中均存在Q/Q、Q/Wt、Wt/Wt 3种基因型,4个群体均属于中度多态,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杜撒×大长撒g.97615896_97615897ins291位点Q/Q基因型活体背膘厚比Wt/Wt基因型少0.36 mm(P<0.05)、肋骨数比Wt/Wt基因型多0.63对(P<0.01),Q/Wt基因型胴体斜长比Wt/Wt长1.56 cm(P<0.05),Q/Q和Q/Wt基因型眼肌面积比Wt/Wt多4.38 cm2、4.34 cm2(P<0.05),Q/Q基因型瘦肉率比Wt/Wt高3.23百分点(P<0.05)、脂率比Wt/Wt低4.1百分点(P<0.05);VRTN g.97622607G>A位点在杜撒×大长撒属于低度多态(PIC=0.079 9),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杜撒×大长撒VRTN g.97622607G>A位点GG基因型30~100 kg 日增重比GA基因型多61.43 g·d-1(P<0.01),瘦肉率比GA基因型高2.53百分点(P<0.05)。结果表明:VRTN g.97615896_97615897ins291位点插入等位基因Q可增加杜撒×大长撒猪群肋骨数、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和瘦肉率,降低活体背膘厚和脂率;VRTN g.97622607G>A位点GG基因型可提高杜撒×大长撒猪群的日增重和瘦肉率。本研究结果为利用VRTN基因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撒坝猪的生产性能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螺旋藻和红球藻对斑马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磷酸酶和热休克蛋白的影响
    李飞, 苏甜甜, 苏康杰, 徐可, 马力, 刘子明
    2024, 36(7):  1511-151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326
    摘要 ( 139 )   HTML ( 8 )   PDF(759KB) ( 330 )  

    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均为药食同源的优质微藻。文章探究饲料同时添加2%或4%的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对斑马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和磷酸酶活性、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这两种藻类的联合应用奠定基础。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4%螺旋藻+2%红球藻试验组其斑马鱼的终末体重、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也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种藻类的补充对斑马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较为复杂,与对照组相比,2%螺旋藻+2%红球藻和4%螺旋藻+2%红球藻这两个试验组斑马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所下降,4%螺旋藻+2%红球藻和4%螺旋藻+4%红球藻这两个试验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上升。饲料中添加螺旋藻和红球藻能显著提高斑马鱼的磷酸酶活性和热休克蛋白表达,所有藻类添加试验组斑马鱼的磷酸酶活性和热休克蛋白70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的联合投喂有助于斑马鱼免疫相关水平和抗胁迫能力的提高。相比其他试验组,仅4%螺旋藻+2%红球藻试验组斑马鱼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言之,饲料补充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有利于提高斑马鱼的生长性能、免疫相关水平和抗应激能力,其中4%螺旋藻+2%红球藻的添加量较为适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畜禽排泄物中15种喹诺酮类药物
    裘丞军, 侯轩, 陈凯, 吴望君, 周炜, 段友刚
    2024, 36(7):  1519-1529.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345
    摘要 ( 125 )   HTML ( 4 )   PDF(1885KB) ( 253 )  

    建立了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畜禽排泄物中15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冷冻干燥后粉碎过筛,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0.1 mol·L-1盐酸溶液混合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UPLC-MS/MS检测,基质匹配校准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5种喹诺酮在2~50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决定系数(R2)>0.99,检出限为5 μg·kg-1,定量限为10 μg·kg-1,添加量为10、20、500 μg·kg-1浓度时,平均回收率为76.2%~10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12.4%(n=6)。该方法实现了较低的检测限、定量限,较高回收率和稳定性,可应用于畜禽排泄物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监测,为畜禽排泄物在种植业中的科学施用提供准确指导,为间接监测养殖过程中各喹诺酮类药物的含量提供技术方法,指导养殖企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NP芯片的固原鸡遗传结构与保种效果分析
    张海洋, 黄宣, 周薇, 向鑫, 马玉芳, 尹兆正
    2024, 36(7):  1530-153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185
    摘要 ( 106 )   HTML ( 5 )   PDF(1050KB) ( 179 )  

    了解固原鸡的保种效果,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固原鸡这一重要地方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和帮助。从固原鸡群体中随机采集公鸡、母鸡各30只血样,采用“京芯一号”55K芯片技术对固原鸡进行保种分析。结果显示,固原鸡群体有效含量为8.9,多态标记比例为0.828,期望杂合度为0.360,观测杂合度为0.359,说明该群体遗传变异较小,整齐度较高;G矩阵表明该群体中存在近亲交配的趋势;在检测到的1 431个长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 ROH)中,ROH长度在50~100 Mb的个体数量最多,占比达36.67%,该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0.11。结合基因组亲缘关系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现有30只公鸡样本可以划分为10个家系,其中25只母鸡分别划入不同家系,另外5只母鸡和所检测的公鸡亲缘关系系数均小于0.1,亲缘关系都比较远,因此,将它们归入了“其他”分类中。综上所述,该保种固原鸡群体遗传变异较小,选育程度较高,为降低群体的近交增量,后期的保种过程中需考虑亲缘关系再进行配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虾生长之间的关系
    唐金玉, 黄福勇, 戴杨鑫, 楼宝, 郭水荣
    2024, 36(7):  1537-154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738
    摘要 ( 138 )   HTML ( 8 )   PDF(2616KB) ( 259 )  

    为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养殖对象之间的关系,2022年6月—9月采用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浙江省海宁市6处稻-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Spearman相关性热图分析了优势种类和多样性指数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红螯螯虾的体长、头胸甲宽、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在不同稻田间无显著差异,但体长、头胸甲宽和体重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特定生长率则显著下降。虾引入稻田后会相对改善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多样性,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群落稳定性逐渐降低。隐藻(Cryptomonas)、衣藻(Chlamydomonas)、小球藻(Chlorell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是共作期间常见的优势种类。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或主要种类(浮游生物中排名前50的种类)与浮游动物的变化趋势不同,前者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后者则逐渐降低。分析发现,季节变化是驱动稻-虾共作模式下浮游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此外,虾的摄食作用也会对群落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肥满度与小球藻生物量显著负相关,表明养殖水体的水质对虾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平衡好水稻种植区和水产养殖区对营养水平需求不同的矛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艺科学
    套袋对金沙柚果皮油胞发育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文婷, 靳三鹏, 刘德春, 胡威, 匡柳青, 宋杰, 朱昌, 刘勇, 杨莉
    2024, 36(7):  1548-155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791
    摘要 ( 84 )   HTML ( 13 )   PDF(4338KB) ( 178 )  

    以金沙柚为试验材料,不套袋为对照,采用不同透光率纸袋在盛花后80 d 进行套袋处理。分析套袋后不同发育时间油胞发育状况及成熟果皮挥发性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套袋后油胞形态结构、横纵径无显著变化,但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发生了变化。不套袋、单层白色纸袋和双层外红内黑纸袋处理分别检测到44、45和44种挥发性物质,均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为75.77%~80.58%。两种套袋处理的萜烯类种类少于不套袋处理,三者共有萜烯类物质11种,都以D-柠檬烯相对含量最高,而双层纸袋处理D-柠檬烯高于不套袋和单层纸袋处理;两种套袋处理的醇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高于不套袋处理,三者均以橙花醇和香叶醇为主;三者都包含两种检测到的醛类物质,并以柠檬醛为主,其中单层纸袋相对含量最高;酮类物质相对含量随光照减少而减少,其中不套袋以姜黄酮为主,单层和双层纸袋以圆柚酮为主;酯类中乙酸香叶酯相对含量最高,并且在各处理间差异很小;仅在单层纸袋处理中检测到微量的异香橙烯环氧化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温胁迫对3份葛种质萌发过程中脯氨酸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代谢的影响
    曾洪学, 屈兴红
    2024, 36(7):  1558-156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863
    摘要 ( 128 )   HTML ( 6 )   PDF(1220KB) ( 299 )  

    为探究不同温度处理对葛种子萌发时脯氨酸代谢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的影响,以来自澳大利亚(AUS),以及中国江苏(JS)和湖南(HN)的3份葛种质为研究对象,通过纸上发芽试验,研究不同处理(CK,25 ℃;LT,15 ℃;LTI1,10 ℃;LTI2,0.1% H2O2浸种+10 ℃)下3份葛种质脯氨酸含量、脯氨酸代谢关键酶活性、AsA-GSH循环代谢中非酶抗氧化剂含量和酶抗氧化剂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温胁迫下葛的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升高,脯氨酸脱氢酶(ProDH)活性降低,添加H2O2促使脯氨酸、(还原型)抗坏血酸(AsA)、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增加,Δ1-吡咯林-5-羧酸合成酶(P5CS)、鸟氨酸转氨酶(O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增强,提高葛藤的耐低温性能。结合隶属函数分析,判定3份葛种质的耐低温性从强到弱依次为HN>AUS>JS。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豇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汪宝根, 陈小央, 吴健, 李潇, 汪颖, 王尖, 吴晓花, 鲁忠富, 孙玉燕, 董文其, 李国景, 吴新义
    2024, 36(7):  1569-1582.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064
    摘要 ( 160 )   HTML ( 8 )   PDF(3626KB) ( 344 )  

    浙江省是我国豇豆的主要产区之一,为全面梳理、鉴定浙江省地方豇豆种质资源,对浙江省历年来收集到的220份豇豆地方品种进行21个重要性状的田间鉴定。结果表明,浙江省豇豆地方种质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基于表型数据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它们分为4个类群,其中类群Ⅲ的综合表现接近目前生产上的育成品种,具有较高的育种使用价值。本研究还利用豇豆物种特异的核心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鉴定,构建了各种质DNA指纹图谱,基于基因型数据将之分为4个亚群,其中亚群Ⅲ的荚长较长。本研究从多角度评价了浙江省豇豆地方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可以为豇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皮石斛CLE基因家族鉴定与功能分析
    诸燕, 丁兰, 陈忆乾, 黄秀静, 姜伟伟, 陈东红
    2024, 36(7):  1583-1590.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020
    摘要 ( 184 )   HTML ( 8 )   PDF(2425KB) ( 350 )  

    CLE多肽是一类小分子分泌蛋白,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细胞间通讯,在维持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为研究兰科药用植物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中CLE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从铁皮石斛叶、根、茎、花苞、果实的组织中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通过半定量PCR检测CLE家族基因成员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铁皮石斛基因组中鉴定出17个CLE成员,它们均拥有保守的12氨基酸CLE基序。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CLE基因家族成员在根、茎、叶、花、果实中展示不同的组织表达谱,尤其是CLE19635在花苞和果实中特异性表达,CLE22175在果实中特异性表达。用体外合成的CLE多肽处理拟南芥,结果显示,CLE合成肽参与拟南芥根的发育,其中,CLE05351对根生长有促进作用,CLE18468对根影响不明显,其他CLE多肽均对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mPS-PI染色并未发现根尖分生组织结构模式受到CLE合成肽的影响。此外,CLE02038过表达的拟南芥T2代纯合系具有短根表型,与CLE合成肽处理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CLE家族在铁皮石斛附生根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并为铁皮石斛理想根系的育种提供了潜在靶基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安溪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铁观音衍生品种遗传关系
    朱艳宇, 于文涛, 高水练, 吕水源, 王攀, 靳宛旻, 贵文静, 林浥, 叶乃兴
    2024, 36(7):  1591-1601.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037
    摘要 ( 135 )   HTML ( 6 )   PDF(2733KB) ( 394 )  

    为更好地保护、鉴定评价和利用安溪茶树种质资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技术对安溪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铁观音衍生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主坐标分析、层次聚类树分析、种群结构分析和遗传距离分析,此外,还构建了铁观音及其衍生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并计算了其遗传相似系数。结果显示,共筛选出53个适用于鉴定安溪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分型的高多态性位点,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322,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281,说明安溪茶树种质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安溪4个乡镇产区茶树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68~0.269。供试样品可分为2个组,组Ⅰ主要包括西坪、虎邱和湖上等产区的茶树种质,种质间交流频繁;组Ⅱ主要由福田乡产区的野生型地方茶树种质组成,福田乡茶树种质资源相对集中且独立。DNA指纹图谱可以精准鉴定铁观音及其衍生品种,铁观音衍生品种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其中铁观音与金牡丹、紫玫瑰、新选211的遗传相似系数较大。综上,安溪县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在铁观音衍生品种中,金牡丹、紫玫瑰和新选211与铁观音的遗传相似度更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疏花对紫嫣茶树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
    李慧, 谭晓琴, 唐茜, 杨洋, 陈玮
    2024, 36(7):  1602-161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332
    摘要 ( 135 )   HTML ( 12 )   PDF(4999KB) ( 389 )  

    该研究以茶树品种紫嫣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花蕾负载量和不同浓度化学药剂对茶树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花蕾负载量减少可以促进紫嫣新梢的生长,在1/2花蕾负载量时新梢产量最高,夏季产量为363.31 kg·hm-2,秋季产量为591.38 kg·hm-2,翌年春季产量为369.76 kg·hm-2,较对照分别增加28.55%、49.17%、125.85%。此外花蕾负载量的减少也可以提高紫嫣茶树新梢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并且有利于儿茶素的积累。乙烯利能够有效地疏除茶树的花朵(花蕾),并且该疏除效果能够维持整个花期,其中1 000 mg·L-1的乙烯利能显著提高茶树的产量,春季产量为264.75 kg·hm-2。一定浓度的多效唑不能有效地减少紫嫣茶树开花数量,通过观察发现其延缓了茶树的开花及新梢生长进程,但并不会对其产量产生影响;此外多效唑能够显著增加春季紫嫣茶树中的游离氨基酸和花青素含量,当其浓度为150 mg·L-1时,花青素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29.55%。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六十份甘薯种质资源对基腐病的抗性评价与抗病相关指标分析
    韩清宇, 程林润, 李月红, 仇智灵, 后猛, 楼兵干
    2024, 36(7):  1616-162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410
    摘要 ( 152 )   HTML ( 6 )   PDF(5528KB) ( 307 )  

    近年来甘薯基腐病是浙江甘薯生产上发生的重大病害,严重影响了甘薯的产量与品质。本研究旨在发掘高抗基腐病的甘薯栽培品种,并解析抗性相关的生理指标以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为甘薯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伤口接种法,对60份不同甘薯种质资源进行了基腐病抗性评价,并分析了抗、感病甘薯品种接种基腐病病原菌后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60份参试甘薯材料中,仅3份表现为高抗甘薯基腐病,分别为徐D1-26、徐D10-139、J7-44。10份表现为抗病、18份表现为感病、29份表现为高感。甘薯对基腐病病原菌的抗性水平与甘薯抗氧化能力、膜脂过氧化水平以及茉莉酸信号途径调控有关。接种甘薯基腐病病原菌后,高抗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高于高感品种,接种第120 h,高抗品种POD和SOD活性分别是高感品种的1.81倍和3.75倍,接种后48 h,高抗品种CAT活性是高感品种的2.93倍,而高抗品种MDA含量显著低于高感品种;qRT-PCR分析表明,茉莉酸信号途径调控的抗病相关基因IbWRKY1、IbBBX24和IbNAC1在高抗品种中均表达上调,接种后168 h,其表达量分别是高感品种的2.72倍、3.15倍和1.91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杨梅肉葱病发生与营养元素关联分析
    闫鸿媛, 俞浙萍, 张淑文, 倪晓鹏, 李向男, 梁森苗
    2024, 36(7):  1626-163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802
    摘要 ( 127 )   HTML ( 6 )   PDF(2148KB) ( 359 )  

    肉葱病是杨梅果实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对成熟期产量及果实品质影响较大,其发病机理尚未见报道。该研究以15年树龄东魁杨梅为试材,选取2个试验点进行取样调查,系统分析杨梅肉葱病不同发病等级果实、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随着肉葱病发病等级的增加(0~3级),果实中氮、钾、镁、铁和叶片中钙、铁、硼含量逐渐增加,果实中氮、钾含量增加较为显著,在发病最为严重的3级时,其含量分别达到15.6、19.2 g·kg-1;叶片中钙、铁含量增加较为显著,在发病等级3中分别达到8 825.0、181.4 mg·kg-1,而叶片中磷含量随着发病等级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在3级时含量为0.31 g·kg-1。果肉中丙二醛含量在发病等级0时最高达到124.2 μg·g-1,脯氨酸含量随着发病等级增加呈逐步增加趋势并且差异显著,在3级时含量达到119.1 μg·g-1。综上,该研究通过划分东魁杨梅肉葱病发病等级,分析对应果实、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差异,初步探索其发病机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科学
    生物炭及炭基肥对土壤质量与植物生长的影响
    傅志强, 刘祯, 马春花, 温梦玲, 奚如春
    2024, 36(7):  1634-164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750
    摘要 ( 245 )   HTML ( 11 )   PDF(1177KB) ( 466 )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将生物炭与养分混合制成的炭基肥具有延缓养分释放和降低养分淋失的优点,是一种环保型肥料,在农业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研究表明,生物炭及炭基肥的施用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微生物丰度,促进植物生长。该文主要从生物炭及炭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生物炭及炭基肥的应用提出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种钝化剂对土壤重金属和羊肚菌子实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肖银润, 马吉平, 王赟萍, 王素贞, 钟国祥, 熊小文, 张诚
    2024, 36(7):  1646-165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574
    摘要 ( 135 )   HTML ( 4 )   PDF(1355KB) ( 348 )  

    通过田间试验,以不添加钝化剂的处理为对照,研究添加0.5 kg·m-2的生石灰、钙镁磷肥和有机肥这3种钝化剂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及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子实体重金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添加生石灰、钙镁磷肥和有机肥使羊肚菌子实体干重分别显著(P<0.05)增加1.04倍、1.46倍和44%;添加生石灰和钙镁磷肥还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添加生石灰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Pb、Fe含量,以及羊肚菌子实体中的Cr、Cu含量,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态Cr含量和羊肚菌子实体中的Mn含量。添加钙镁磷肥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的有效态Pb、Cu、Zn、Fe、Mn含量,显著增加了羊肚菌子实体中的Cu、Zn、Fe、Mn含量,且使羊肚菌中子实体中的Cr含量显著降低。添加有机肥能显著降低土壤中的有效态Cd、Pb、Fe含量和羊肚菌子实体中的Cd、Cr、Mn含量,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有效态Zn、Mn含量和羊肚菌子实体中的Zn含量。综合而言,生石灰、钙镁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表现出钝化潜力,有助于减少羊肚菌子实体中非必需重金属(Cd、Pb、Cr)的积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肥对西蓝花产量品质与土壤性质的影响
    胡铁军
    2024, 36(7):  1657-166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430
    摘要 ( 123 )   HTML ( 9 )   PDF(842KB) ( 400 )  

    为研究适宜西蓝花生产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高种植效益,特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W1)、化肥减量10%(在W1处理的基础上,下同)+微生物肥1 200 kg·hm-2(W2)、化肥减量20%+微生物肥1 500 kg·hm-2(W3)、化肥减量30%+微生物肥1 800 kg·hm-2(W4)4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西蓝花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以及对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单一施用化肥相比,适当的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肥可提高西蓝花的生物性状和产量,改善品质,同时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运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处理下西蓝花的产量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W3处理的效果最好,经济效益最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
    氟吡菌酰胺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与膳食风险
    王晓梅, 骆玉琴, 赵学平, 陆兰菲, 方楠, 王祥云, 蒋金花, 何红梅, 张昌朋, 王强
    2024, 36(7):  1666-1676.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0479
    摘要 ( 132 )   HTML ( 6 )   PDF(1170KB) ( 308 )  

    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氟吡菌酰胺及其代谢物2-(三氯甲基)苯甲酰胺(BZM)在铁皮石斛(鲜样和干样)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采用盆栽实验探究氟吡菌酰胺和BZM在铁皮石斛上的残留行为,评估氟吡菌酰胺的长期膳食风险。建立的检测方法为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N-丙基乙二胺和石墨化碳净化,之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在0.001~0.1 mg·L-1范围内,所建立的氟吡菌酰胺和BZM检测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8 1。在0.01、0.1、15 mg·kg-1的添加水平下,氟吡菌酰胺和BZM在铁皮石斛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5.71%~97.98%、94.14%~112.2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9%~5.93%、1.22%~6.73%。41.7%的氟吡菌酰胺悬浮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375.3 g·hm-2)或2倍推荐剂量施用1次,氟吡菌酰胺在铁皮石斛鲜茎和干茎上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为19.20~28.76 d,属于易降解农药。在实验条件下,施药后75 d,氟吡菌酰胺和BZM在铁皮石斛中的残留量分别不超过1.98、0.09 mg·kg-1。经测算,氟吡菌酰胺的全膳食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380 6 mg,对应的风险商为60.41%,说明41.7%的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在推荐剂量下施用于铁皮石斛上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种杀菌剂在白及初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
    石贵远, 黄文源, 段婷婷, 李明, 郭怡卿, 张盈
    2024, 36(7):  1677-1685.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046
    摘要 ( 134 )   HTML ( 10 )   PDF(1039KB) ( 173 )  

    为明确白及初加工过程中多菌灵、三唑酮、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残留变化规律和加工因子,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白及的清洗、水煮和烘干3个初加工过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HPLC-MS/MS)检测白及初加工各阶段的农药残留浓度,并计算加工因子。结果表明,白及不同加工过程对4种杀菌剂残留浓度的影响差异较大。清洗过程使农药残留浓度降低4.6%~57.8%,加工因子为0.42~0.95,在清水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2%淀粉、2%食盐和2%小苏打对农药的去除效果可提升1.4~7.3倍;水煮过程使农药残留浓度降低38.6%~67.8%,加工因子为0.32~0.61;烘干过程由于浓缩效应使农药残留浓度升高2.1~3.2倍,加工因子为2.08~3.23。白及依次经2%食盐水清洗、水煮4 min、60 ℃烘干的初加工全过程对4种杀菌剂的降解作用大于因脱水造成的浓缩作用,可降低4种杀菌剂在干白及产品中的残留风险,全过程加工因子为0.34~0.67。因此,以鲜白及中4种杀菌剂残留评价经此初加工后干白及中4种杀菌剂残留的安全性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白及产品的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发展
    现代家庭农场经营人才培育路径和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罗黎敏, 邱飞, 宋丽丽, 刘强, 沈希
    2024, 36(7):  1686-1693.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40185
    摘要 ( 160 )   HTML ( 6 )   PDF(1080KB) ( 273 )  

    我国现代家庭农场发展迅速,要实现高效、绿色、专业化的发展目标,亟需大量高层次复合型农场经营人才。文章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分析了该省在现代家庭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典型做法、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相关人才培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家庭农场主培育路径,即统筹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两个层面,定制专业化培育方案,开展专项育人行动,精准化提供课程、项目、平台等优质资源,完善育人质量评估与监督体系。国家层面,提出须加强部委间协同,持续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促进政策等意见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基于1 804个县域经验证据
    刘颖, 赖凯丰
    2024, 36(7):  1694-1708.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31007
    摘要 ( 226 )   HTML ( 11 )   PDF(1778KB) ( 259 )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在理论层面阐述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随后基于2018—2020年1 80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结合熵权法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体系并测算乡村振兴指数,匹配《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2020)》,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经济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而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未展现出应有的效果。数字乡村建设对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维度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数字乡村水平较高的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公共预算支出较低的县域,数字乡村驱动乡村振兴的效果更为明显。上述发现表明,当前阶段的乡村振兴应该紧密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契机,重点推进乡村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生活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政府应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数字乡村发展较落后地区的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协办单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